APP下载

河西

2020-08-26王四辈高银虎

军工文化 2020年7期
关键词:铁路线河西部长

王四辈 高银虎

航天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航天科工六院,在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公司”,她,伴随着新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征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路走来,那一段筚路蓝缕的前进轨迹,是固体航天发展的缩影,也是三代人记忆里的珍藏。

河西: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基地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1962年,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基地,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成立。第一代建设者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从五湖四海聚集塞北高原,吹响了开拓天宇的号角。

虽说是生产基地,但建设初期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办公用具,大家就趴在炕上搞设计,编制规划,进行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没有厨房,大家就在野外搭起临时伙房;没有餐厅,人们就端着碗蹲在野外吃饭,一日三餐几乎顿顿都是窝窝头加土豆白菜。

安居才能乐业。为了帮助职工们早日度过难关,基地建设指挥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学习大庆油田,发动人们建造“干打垒”土坯房。听到这个消息后,饱受无住房之苦的干部职工们群情高涨,说干就干。在选好的干打垒建设工地上,人们冒着酷暑挖土、和泥、脱土坯,为了抢时间,有的同志主动加班干到晚上八九点钟,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男女老少仍然乐在其中。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排排“干打垒”建起来了。别看它们外形低矮、结构简单,但却构成了河西干部职工的第一个生活区——西红区。

金秋时节,分配到住房的职工们你推我让、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家。不久,东红区、北山区、前八区、后八区等一个个住宅区相继落成,许许多多来自异乡的人们在呼和浩特东郊有了自己的新家。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昔日的干打垒房屋虽然远说不上宽敞明亮,但都有火炕取暖和电灯照明,满足了当时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地建设大会战的正常进行。

1965年11月,也就是人们入住第一批“干打垒”不久,一条小型临时生产线落成并进入试生产。短短一年之后,凝聚着广大干部职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河西公司历史上第一台小型固体发动机面世!1966年12月1日,这台实验产品点火试车成功。此后,经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以及19次地面试车,这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终于达到了交付状态,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第三级。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正是第三级发动机最后有力的一推,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以此为标志,我国彻底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进入了航天时代。

河西的建设发展备受上级的重视与关怀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型固体动力研制生产基地,河西公司的建设发展备受上级的重视与关怀。

1978年2月6日,大年除夕,刚刚上任不久的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千里迢迢从京城来到内蒙基地看望职工及家属。当时,家家户户在过年。宋部长来到了住在“珍宝岛”的一位姓张的同志家中,在低矮的“干打垒”里,宋部长坐在土炕上与大家拉家常。这时,张师傅的小儿子放完鞭炮回来了,他冲着陌生的客人腼腆地笑笑,从方桌上拉过一个大竹篮,掀开遮布,抓起一个黄橙橙的窝窝头,咬了一口,笑着跑出去了。宋部长的目光落在了窝头上。“细粮太少,过年也得掺和吃粗粮”……张师傅似是解释,又似诉说,赶紧盖住了窝窝头。见此情景,宋部长若有所思。

离开张师傅的家,宋部长踏着积雪,径直而上,几位职工迎面而来,单刀直入地提起了意见:“宋部长,您得管管,我们‘珍宝岛喝水特困难——水塔太低,上不来水,只能到山坡下担水,寒冬腊月担一次水,还没到家,水桶就结冰了,吃水太困难了!”宋部长托托眼镜,微笑着望着几位职工,点了点头。

在红峡公司,宋部长要求去看一看坚守一线的职工。当时,春节放假,全厂只有锅炉房十几名职工为保证厂区取暖在加班。得知情况,宋部长从办公楼匆匆步行前往锅炉房。当时,当班的同志正在忙活,宋部长一声不响从出灰渣的底层工作间一层层拾级而上,一直走到了给锅炉上煤的顶楼。走廊狭小,阶梯陡峭而且落满了煤灰,但宋部长并没有停止脚步,他拾级而上,和每个岗位的同志亲切握手、问寒问暖,虽然工人师傅们的手上沾着煤灰、油污,但宋部长全然不顾。车间领导见状,赶紧从水分析室取来一条毛巾,让宋部长擦擦手,宋部长笑着说:“不用! 不用!”

在廠办公楼简易的会议室与领导干部座谈时,因正逢佳节,厂办的同志就端上了两盘水果糖。这在当时条件下,已算的是“上好”招待品了,刚要放在会议桌上,宋部长看到了,摇摇手,笑着说:“撤下去。撤下去。不要! 不要!”声音和蔼但很坚决。

宋部长离开之后,一个“小道消息”就在河西的职工及家属中传开了:“白面会有的,水的问题会解决的,基地的生活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据说这是部长讲的,问题很快就会解决。果不其然,不久后,地方政府对内蒙基地所有职工实行“ 特需供应”, 细粮供应比例由40% 一下子提高到了80%,食用油由每人每月四市两提高到了每月一斤。又过了不久,一座高位水塔耸立在山顶,令吃水困难户欣喜若狂。

此后的很多年,每到逢年过节,河西公司都会通过专列为职工调拨来大米、海鱼、苹果、花生等生活物资。晚上,大家聚集在一起挑灯野战“分东西”,成为河西公司独特的一景。

河西铁路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河西生产基地西山坡下的茫茫林海里,深藏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路线,每次靠近它,仿佛都能感觉到一份时光的味道。抚今追昔,仿佛又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河西初创期,铁路线开工建设,按照规划,该铁路起于呼市火车站,经白塔站,在整个生产基地绕行一周。后因总体设计的变更,铁路线半途而止,于是,树林里建起了“格此老”车站,成了河西专用铁路线的终点。当年,隆隆的列车在这条线上一趟趟驶过,送来成千上万吨各类物资、煤炭,各厂所再派车拉回单位。距“格此老”站不远的地方建有一个面积不小的煤场。当年,为了装药生产需要,供暖锅炉几乎一年四季不停,用煤量非常大,所以就由红峡公司派职工值守。由于地处偏僻,这个煤场曾经是整个基地重点保护部位,甚至还专门为上夜班的同志配备了枪支。

除了运进来建设、生产物资之外,专用铁路线还担负着运输产品的重任。20世纪60年代末,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651”工程进展非常艰难,1969年5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听取汇报后,作出了专门指示。此后,在各方统筹协调下,生产基地保持了科研生产秩序,协作项目终于突破“瓶颈”,取得了连续试车成功的战绩,最终按期交付了合格产品。想必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就是沿着河西铁路线运出去,然后用最后的有力一推,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可以说,没有这条铁路专用线,就没有固体动力事业的辉煌。

河西铁路之所以让老一辈津津乐道,是因为她不但支援了生产,还曾服务过职工群众的日常生活。当年,为了方便职工进城,这条铁路线上一度开通了小火车:早晨六点,挂有两节客车车厢和一节货运车箱的小火车从呼市车站发车,早上八点,职工们在格此老车站上车、进城。客车车厢设坐席,货车车箱可以供人们放自行车。下了火车之后,可以直接骑自行车在市区办事、购物。下午四点,小火车准时鸣笛、启动,载着人们返回南地。当年,这趟河西人的“专列”上有铁路局的专职列车员为大家服务,甚至还编入了呼铁局短途列车的运行图。遇到特殊情况,小火车还可以多挂车箱、大幅增加乘客人数。一次,全河西的干部职工去呼市参加一次重要集会,于是小火车一次就加挂了十多节车箱,满载着欢歌笑语驰向远方……对于当年那些生活清贫、没有条件进城,甚至还没有坐过火车的人们来说,河西“专列”无疑是一趟驰向幸福、快乐的旅程。河西铁路线,就这样拉近了河西生活区与呼和浩特市的距离,也默默地向外界传递着固体航天人的苦与乐。

时光荏苒,河西铁路后来改变了路线,很长一段铁轨连同格此老车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它们静静躺在茂密的丛林里,沐浴着斑驳的树影,似乎在回忆、诉说着往事。但人们不会忘记,这里,是与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密切关联的地方,是一个留下了老一代固体航天人快乐往事的地方,也是让河西新生力量心生感慨的地方。

猜你喜欢

铁路线河西部长
河西玉米分级卖
河西玉米分级卖
现场影像
欧洲海拔最高的铁路线,美如仙境!
牌子问题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吃油饼
坐着火车去西藏
解脱
文艺评论家与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