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才是“更好”的自己

2020-08-25殷锦绣

保健与生活 2020年15期
关键词:神经质外向心理学家

殷锦绣

我们喜欢用各式各样的词语形容自己和他人,心理学家通过对许多形容词的统计分析,从中抽取了五个维度,用以描述人们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即大五人格理论,包括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

开放性指的是持开放的态度。开放性高的人会有活跃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观念等。

尽责性高的人表现出更有条理的处事方式、高效、有责任意识。

外向性也称作外倾性。外向性高的人喜爱社交、表现自信、精力充沛。

宜人性指的是抱有同情、尊重和信任。

神经质也称为情绪性,主要描述情绪的稳定性,是否容易焦虑、沮丧等。

这样读下来,似乎越开放、尽责、外向、宜人,以及越不神经质,越是“更好的”,但心理学家并不会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形容这些维度。尽责性高的人虽然容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也会因为计划被打乱而不知所措;神经质低的人虽然情绪稳定不易焦虑,但也会由于情绪唤起慢,容易重复踏入危险,或难以激励自己投入工作。

在心理学家看来,大五人格的各个维度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只是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他会同情人,他也不是坏人”—— 什么是道德品格

虽然大五人格中的特质高低无好坏之分,人们不会把内向的人看作“坏人”,但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确实会用到“好”或“坏”:

他是个老实人,不会撒谎,心眼挺好的。

别看他左右逢源,但蔫坏蔫坏的,对下属论亲疏不论功劳,不公平。

是否诚实、公平、有同情心,这些并没有包含在大五人格中,但也是人身上重要的特质。在大部分社会文化下,这些特质是与个人道德高度相关的,我们称之为道德品格。

人们非常重视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品格,情绪不稳定的朋友可能是“真性情”,但很少有人会为不诚实的人开脱、与他们成为朋友,因为道德品格特征是人们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最有力的决定因素。

“如果我有的选,我想当个‘好人”——人们希望改变什么特质

理论上讲,既然道德品格如此重要,会影响其他人对我们的喜欢和尊重,那么当我们说到“更好的自己”时,就是指我们想要变得更加道德。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心理学家通过调研,测量了人们的人格特质、道德品质的现状和理想状态,结果发现,只有约9%的人把“更有同情心”排在改变的前三位,约3%的人把“更普遍地讲道德”排在前三;整体来看,人们对于改变自己的道德特质(例如,诚实、普遍道德、同情心、公平)的意愿相当弱。

相比之下,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好坏之分”的那些特质,却是人们更想要改变的。将近一半人的愿望清单前三名中有少一点焦虑、少一点抑郁,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把更善于交际排在前三;总体看来,人们普遍更希望自己少些焦虑、沮丧、愤怒、情绪波动,并更具创造力、更高效、更善于交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有两点原因:要么是人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有道德,没有什么提升的意愿和空间了,而在其他特质上还没有这么令人满意;要么是改变道德特质带不来什么好处,克服自私的冲动以造福他人,对自己的好处没有那么明显,但变得外向就可以收获更多朋友,变得高效就可以收获更多奖励。

“我想改变,然后呢?”——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变好”的意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变好”,想要“变成更好自己”的人可能会低估人格的稳定性,仅仅想改变并不足以让我们改变,还需要我们积极地做行为练习。

心理学研究者就给人们布置过一项时长15周的人格改变练习。他们在网站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每周挑战清单”,上面有许多难度不一的具体挑战,分别针对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参与研究的人需要为自己想要改变的特质做个计划,每周在每个想要改变的特质中选1~4个来挑战,并报告每周成功完成的次数。如果参与者本周完成了任务,网站会建议他们挑战更难的任务;如果失败了,会推荐容易一些的挑战。

比如,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加外向、善于社交,那比较常见的就会推荐“与陌生人交谈”任务,而研究者把它分成了四个难度逐渐增加的挑战:想一些可以问其他人的问题;在公共场所对一个陌生人打招呼;向陌生人介绍自己;向陌生人介绍自己,并问他们至少两个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

15周后,研究者发现,只要参与者多完成挑战,采取一致的行动来敦促自己改变特质,就有可能让自己的目标特质产生改变,哪怕完成的挑战难度并不大,这一效果在外向性、尽责性和神经质上更明显。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坚持行为练习是很重要的。

千人千面,即便研究可以在大樣本的层面描绘出人们心目中“更好”的标准,我们也不需要与众人追捧的标准保持一致。不是只有善于交际是“更好”的,也没有人能从不焦虑、从不抑郁。愿你成为自己的标准下更好的那个你,更愿你现在就已经是“最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神经质外向心理学家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谁更难过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