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四)

2020-08-25查洪德

名作欣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元好问

摘要:本期所选三题四首都与“读书”有关。《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写元好问在解除羁管后,带着家人从冠县回家乡忻州。他感觉有幸生还,得力于父祖读书之功。《读书山雪中》则从欢迎他的乡人口中眼中写来,渲染出梦幻般的狂喜感觉,使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记录了诗人经历国家破亡、个人颠沛之后,回归故乡的观感。一切都是客观记录,却能令读者感受到诗笔入化境的胜概。

关键词:元好问 读书山 丧乱诗

《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选二)

并州一别三千里,沧海横流二十年。休道不蒙稽古力,几家儿女得安全。(其一)

眼中华屋记生存,旧事无人可共论。老树婆娑三百尺,青衫还见读书孙。(其三)

先来解题。挈家,指携带家人家眷。读书山,本名系舟山,在元好问的家乡,山西忻州市南,原为元好问父亲的读书处。赵秉文《系舟山图》诗称之为“元子读书山”。本诗其二云:“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诗后自注:“系舟,先大夫读书之所,闲闲改为元子读书山。”(赵秉文号闲闲)蒙古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元好问在解除羁管后,带着家人从冠县回家乡忻州。多年漂泊之后,劫后余生,得归故乡,再见父亲读书处,他感觉有幸生还,乃得力于父祖读书之功,使得一家不死于战乱,安全归来。归乡之初,感慨系之,写了这组诗,共四首。所谓杂诗,指随兴而作,内容不一定有关联的一些诗。但元好问的这四首诗虽名杂诗,却都由读书山与读书而生发。这里选第一与第三首。

第一首前两句,极言离家之久与逃难漂泊之遥。并州,即今山西太原。读书山在家乡忻州与河东中心城市并州之间,当年南下避兵,是从并州南去(元好问在太原有住处),所以不说忻州一别而说“并州一别”。这一别,就如一叶小舟,荡人大海波涛,漂荡“三千里”。沧海横流,海水到处泛滥,比喻时世动乱。《晋书·殷仲堪传》:“天下,大器也,苟乱亡见惧,则沧海横流。”二十年,其实是二十三年,约言之是二十年。金宣宗贞祜四年(1216),家鄉被兵,元好问奉母南渡黄河避难,离开家乡。至此年归来,已是二十三年之后。“三千里”“二十年”,久而且远,显示回乡希望渺然。这两句概言半生离乡漂泊,流离之远,时光之久。

这三千里路途,二十年光阴,都经历了什么呢?国家破亡,天下大乱,他用“沧海横流”形容。其间多少人丧命,多少家破灭。即使幸存,也难归乡。但元好问回来了。从离开家乡,就日日思归,但回来,哪有可能?不可能的事,竟然成为现实,是什么带给他和家庭如此幸运?答案就在眼前:父亲的读书山,父辈祖辈的读书稽古,使儿孙得以保全。蒙,指承蒙、幸蒙、借助。稽古,考究古事,这里借指读书。安全,平安保全。两句言兵乱国破后,几家破亡,庆幸元氏因父祖读书传家得以保全。在元好问看来,这其间有着必然联系。环顾周围,不读书的邻居呢?见不到了。

第三首从重寻旧迹写来。乱后归乡,一切荡然,唯余旧屋老树。旧屋老树是寻常之物,但元好问看到的是超乎寻常的意义。旧屋,他用“华屋”表示。华屋,美好的房屋。并不是他家的旧屋多么壮丽华美,而是他看到了一种象征。他想起了曹植的《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句的意思不是说旧屋还在,而是说自己还能眼见旧屋,那标志着自己还活着。邻居都哪里去了呢?在曹植诗里,与“华屋”相对的是“山丘”,即坟墓。跳过了这层意思,诗人直接说:虽见老屋,但已经没有了当年同在的人了,“旧事无人可共论”,这里重点在“无人”,只有他一家归来。想谈论旧事,与谁“论”呢?要论的,首先是生死存亡之理。这生死存亡之理,读书山给他的启示,是读书保生存。

于是有了后两句:“老树婆娑三百尺,青衫还见读书孙。”老树,犹言故家乔木,那是父亲读书的见证者。婆娑,这里言其虽枝叶凋零犹存生意。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仲文)因月朔与众在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青衫,古时学子穿青衫,故借指学子,这里即指“读书孙”,元好问正在读书的儿辈,为其父亲的孙子。这两句是说:老树如今虽“婆娑”并已有“三百尺”,但要继续见证元家子孙的读书,要把读书的家风世代延续。不慕富贵,但要读书。这样的观念,元好问在写给别人的诗里也一再表达:“乔木未须论巨室,青衫今有读书孙”(《题商梦卿家晦道堂图二首》其一),“耆旧风流知未减,青衫还见读书孙”(《梁氏先人手书》)。

《读书山雪中》

前年望归归不得,去年中途脚无力。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堕眼前。东家西家百壶酒,主人捧觞客长寿。先生醉袖挽春回,万落千村满花柳。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人言少微照乡井,准备黄云三万顷。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蒙古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元好问经济源(今属河南),越太行,回到故乡忻州,居于读书山,在经历国家破亡、自身颠沛之后,生还故乡,在诗人是意外之幸。这年冬天,五十岁的元好问他写下这首喜极而狂的诗。

人们常把元好问与杜甫相比,二人都身经丧乱,都以丧乱诗著称。可以说,元好问经历的艰辛比杜甫更多。他经历过金亡前围城中的困厄,城破时曾与死神握手,国亡后又数年流离。他们都渴望归乡,渴望过安定的生活。杜甫漂泊中听到家乡收复,以为终于归乡有望,写了那首“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他的“喜欲狂”是一场空喜,而元好问则实实在在回到了家乡,归乡后写了这首诗。他已不是“喜欲狂”,而是喜而狂。与杜甫诗的写法不同,杜甫写自己与家人之狂,元好问变换角度,从欢迎他的乡人口中眼中写来,不仅写出入狂,连山川也因喜而狂,渲染出梦幻般的狂喜感觉,使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前两句追述归乡心愿之切与归来之不易。“前年”为窝阔台汗九年(1237),元好问曾独自从冠氏回忻州,为携全家返故里作准备。金亡后,元好问作为前朝官员被编管(拘禁),其时未解除,故“归不得”。元好问《州将张侯墓表》载,窝阔台汗九年,他见到驻忻州的九原府元帅张安宁,张力请他归乡,他对张说:“予不忘还归,犹痿者之于起,而盲者之于视也。他日幸脱絷维,以从吾侯游,实夙者之愿。”“去年”即十年,秋八月,诗人全家回乡,途经济源时,因旅途过累,留居过冬,故言“脚无力”。残生,如言余生、残年,残余的岁月,即晚年,这里兼有乱后余生之意。突兀,意外而突然。家山,即家乡。这句极言归乡之惊喜,不说自己回到了家乡,而说家乡从天而降,掉到自己眼前。诗的结构比较奇特。前四句用自述口吻写归乡之难与归来之喜,用“前年”“去年”欲归不得作铺垫,突显“今年”归来之极喜。当然,他的归来并非如诗中所写那样突然和意外,但不如此则不能收到惊喜效果。

第五、六两句是过渡,写乡亲大开酒席欢迎游子归来,百壶千殇,酣醉狂舞,让喜悦充分释放。觞,盛满酒的杯,也泛指酒器。“主人捧觞客长寿”用李贺《致酒行》原句。这两句转换角度,从乡亲视角写家乡对诗人的欢迎,故人称随之转换。“主人”是乡亲,“客”为归客,旅居外地返回家的人,即诗人自身。

七句以下全是转述乡亲的话。先生,乡人称呼元好问。醉袖,醉中舞袖。万落千村,千村万落。乡亲表达对元好问真诚热烈的欢迎,酒宴舞袖,召回了春天,使严冬中一派春意。满花柳:醉舞天地春的形象说法。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屎随春风,村村自花柳。”七八两句补充五六句,渲染喜庆气氛,说先生归来使天地回春。从第七句以下全用乡人口吻写来。接下来四句(九至十二句)写山川也与人一样因诗人的归来而狂喜,将大雪想象成天地以棉絮装裹世界,以玉屑妆点山川,给寒酸的诗人增添衣锦回乡的富贵气象。最后四句说,诗人的归来是家乡吉兆,将为家乡带来丰年。首先是瑞雪兆丰年,雪是黄云所降,宋曾巩《咏雪》:“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先生您下车,万顷黄云降瑞雪,明年必然五谷大熟。

九到十二句接着写乡亲们的话。“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山灵,山神。渠,他,指元好问。放颠,放纵颠狂,发狂。兜罗绵,木棉,佛经中称木棉树为兜罗树,古人或用以比喻柳絮、雪或云,这里指雪,又将雪比作绵。乡亲们说:山神也因您的回归喜而发狂,竟然把世界幻化入棉絮中。“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衣锦:古人言富贵还乡,衣锦昼行,即穿锦绣衣以夸耀乡里。按胡传志教授解此两句,用吴越王钱镠衣锦怀乡事,钱锣还乡,嫌山林寒乞,以锦绣尽覆山林。元好问此处说,上天似乎不满山林寒乞,另用玉屑(雪)妆点读书山。

第十三、十四句,“人言少微照乡井,准备黄云三万顷”。这两句说乡人以元好问归来给家乡带来祥瑞。少微,共四星,在太微垣西南。《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日少微,士大夫。”张守节《史记正义》:“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第一星,处士也;第二星,议士也;第三星,博士也;第四星,士大夫也。”乡井,如说乡里,相传古以八家为井。少微照乡里,主乡里有非凡之人,指元好问归乡。黄云,《东方朔别传》:“凡占,长吏下车当视天,有黄云来覆车,五谷大熟。”

最后两句:“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办作,能作,可作。何人可办,谁人能够做到。陈莹中,陈璀(guan),字莹中,号了翁,北宋学者,因与章悖、蔡京等不合,被罢官还乡。元好问诗后自注:“陈先生贬官后答京师人书云:‘南州有何事,今年好雪,明年炊饼大耳。”炊饼,蒸饼,即馒头。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两句说:(除先生之外)还有谁能像当年的陈莹中那样,带来丰收,而和先生您共享大炊饼呢?意思是只有先生您一人能做到。两句用俗语,句式也特別,有些费解。

元好问的七言古诗,往往能创造性地运用七古的各种体式,又能别出匠心,加以变化。这首诗就很特别,竟然是两种体式的组合:前四句,二句一韵(一二句入声职韵,三四句平生先韵),是所谓“伯劳东飞歌格”,其余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是所谓“初唐四杰体”。为什么这样写呢?原来,前四句与后十二句之间有一个叙写角度的转换:前四句自述,后十二句转述。前四句自述归乡之难及归来之喜,后十二句可以看作是酒席上乡人的欢迎词。用声韵的改变提示两者之间的界限,应是诗人苦心。读者如果不了解这一转换,后边的词语与诗句,就会出现理解上的混乱。后十二句四句一转韵,也清晰地表示出乡人欢迎词的三个层次:酒席醉舞生春气氛的描述;大雪是天地山川对先生的致意与献礼;先生归来给家乡带来吉兆。如果不是叙写角度的转换,如果不从欢迎者的角度来写,这些意思如何表达?如此出奇的思路,运用起来又很自如,我们不能不佩服元好问诗艺的高超。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一)

行帐适南下,居人蹋庭户。城中望青山,一水不易渡。今朝川涂静,偶得展衰步。荡如脱囚拘,广莫开四顾。半生无根著,筋力疲世故。大似丁令威,归来叹墟墓。乡闾丧乱久,触目异平素。扮榆虽尚存,岁晏多霜露。

这是一首重阳诗,九日,即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代重阳诗很多,但像这样的重阳诗却极少。诗作于蒙古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距金汴京破已九年。此时元好问居于家乡秀容(今山西忻州)。在经历了多年漂泊后,诗人的愿望就是安静度日。但这最基本的愿望,还难以如愿。这年,蒙古发动对宋战争。尽管元好问的家乡远离战争前线,但蒙古军调动,有部队从这里经过,百姓生活还是大受骚扰。元好问与当地百姓一样,受着惊扰困迫,蜷曲家中,不敢外出。节逢重九,恰好军事行动暂停,道路清净,有人邀元好问外出度节,元好问带着苍凉中的欣喜与谢意外出。诗以重阳为基点展开,怀旧感今,思绪纷杂。“露凄喧风息,气清天旷明”,是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句,在陶集中“气清”作“气澈”。元好问一生追慕陶渊明,陶渊明有《九日闲居》诗,诗序说自己归隐闲居,遇重阳,有菊无酒。元好问觉得自己这个重阳节也是如此,就用陶诗中两句为韵写了一组十首诗,依次以两句陶诗十字为韵。这是第一首。诗人要借此宣导抑郁,一舒胸怀。这使人想起杜甫的重阳诗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九日蓝田崔氏庄》)想舒怀的元好问,触目所见,却是乱后凋残,意转凄凉。

诗十六句,四句一节,每节一意。

第一节写大军过境,百姓也包括诗人自己局促家中不敢外出。行帐,行军或出游时所搭篷帐,这里指军帐,代指蒙古兵。蒙古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蒙古军大举南下攻宋,调遣军队。这句说军队正在南下,应指经由元好问家乡南下的蒙古军。居人,家居的人,居民。跼,局促,局迫,被拘困不得自由。这句说居民为避兵而蜷曲在家不敢外出,也包括诗人自己。“城中望青山”,表达外出接近自然的渴望,“一水不易渡”,写外出之不易,水本不难渡,把诗人与青山隔开的,不是水,而是过境蒙古军的骚扰,使人不能平安渡水。青山,指忻州东南的系舟山,即读书山。一水,指忻州东的牧马河。渴望外出的欲望长期压抑,为下一节写外出舒展作铺垫。

“今朝川涂静”以下四句为第二节,写暂时摆脱拘束的畅快。川涂,川原和道路。涂,通“途”。荡,纵意,恣意,自由自在。囚拘,囚禁。广莫,同“广漠”,广阔空旷。部队调遣活动的间隙,道路与河流(当是先前欲渡而不能渡的系马河)清净了,多日局促于家的人偶然有机會能够外出,心情应该是好的:尽管脚力衰退,随意走走还是舒心的;广阔的原野,可以放眼展望。只有经历过拘禁才能体会到自由活动有多么可贵,回到自然有多么舒畅。

“半生无根著”以下为第三节。无根著,无处著根,言自己没有安顿之处,漂泊无定。筋力,体力。世故,世事变故。丁令威,《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千年后化为白鹤归辽,作歌日:“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鸟倦飞而知还”,元好问漂泊多年,身心疲惫,渴望回到家乡。回乡后还没有机会好好看一看、感受一下家乡,现在终于可以自由活动,他珍惜这个能够走走看看的机会,但眼中看到的家乡,经过战火洗荡,已是面目全非。他感觉自己像传说中的丁令威,回乡所见,不是想看到的乡亲故旧,而是废墟与冢墓。

“乡闾丧乱久”以下四句具体写故乡所见所感。乡阊,家乡,故里。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少称乡阊,长闻邦国。”扮(fen)榆,《汉书·郊祀志上》:“高祖祷丰扮榆社。”汉高祖刘邦是沛国丰邑扮榆乡人,他起事前到家乡的扮榆社祭祀。扮榆是刘备的故乡,后人因以扮榆指称家乡。扮、榆又是两种树名,在这首诗中既有家乡之意,又指树木。岁宴,岁晚,年末。这句借年末岁晚天寒,霜露摧折,树木凋零,表现家乡的凋敝残破。经历丧乱已久,触目所及已非往昔。仅能找到的记忆中物是当年的树木,但也凋敝无复昔日的生意。是因为岁晚天寒霜露摧残吗?来年春天能否恢复生意,诗人没有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重阳诗写成了丧乱诗,记录了诗人经历国家破亡、个人颠沛之后,回归故乡的观感。一切都是客观记录,只从诗人眼中指点而出,而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那颗伤痛的心。五言古诗,汉魏以情胜,少陵以意胜,各擅其美。至于元好问此诗,难说意胜情胜,读者掩卷闭目,但见战后破败村野中一位蹒跚老者,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此外再无其他。诗笔入化境,大概也即如此。

作者:查洪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内蒙古元代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姚燧集》(整理)、《元代诗学通论》、《元代文学通论》、《元代文学文献学》(与李军合作)、《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主编)等。

编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不止雁丘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移巢别处觅雕梁
县令设宴断案
县令设宴请原告
当过为民请命的官,做过惹人非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