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

2020-08-25丁红燕

幸福家庭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胃酸螺杆菌反流

丁红燕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成年人。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此缓解症状,去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本文主要介绍不同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主要表现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会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胆汁反流以及乙醇的摄入。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黏膜的病变程度与慢性胃炎症状的轻重表现各不相同,大部分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隐痛、餐后反酸以及饱胀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比较常见的慢性胃炎。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可以逆转的,还有少部分会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消瘦、腹泻、贫血和舌炎等症状。少部分伴有黏膜糜烂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会在餐后或进食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无规律性的上腹痛,并伴有黑便、呕血、出血等症状。慢性萎缩胃炎会随着年龄逐渐加重,但轻症亦可逆转。

不同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证实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此类慢性胃炎患者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都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我国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是铋剂四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即通过10天或14天的PPI+铋剂+两种抗菌药物来根除幽门螺杆菌。此方案的有效率一般在85%~94%左右。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药物的可获得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存在差别,此类慢性胃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治疗方案。胃炎患者还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接受個体化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

(二)伴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

抑酸药物、促动力药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可以治疗伴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抑酸药物可以提高伴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胃内的酸碱度,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损害,使反流到胃内的胆汁不能被完全激活,由此达到治疗的效果。而铝碳酸镁等促动力药可以增强伴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屏障,结合胆酸,消除或减轻胆汁反流导致的胃黏膜损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熊去氧胆酸制剂可替代有毒害作用、聚集的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熊去氧胆酸会与胃黏膜中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缓解反流的胆汁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与移行,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药物相关性慢性胃炎

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是临床常见药物,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在治疗此类药物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前,医生要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可让患者停用相关可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对于不能停用以上药物的患者,医生应筛查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胃炎;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可选用抑制胃酸类的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必须服用氯吡格雷时,应选择泮托拉唑等在临床上没有争议的抑制胃酸类药物。

(四)以上腹部有烧灼感为主要症状或有胃黏膜糜烂的慢性胃炎

消化酶制剂可治疗具有明显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的慢性胃炎。促动力药可治疗以恶心、呕吐、上腹饱胀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胃炎。抗酸剂、抑制胃酸类药物、胃黏膜保护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都可以治疗有胃黏膜糜烂或以上腹部有烧灼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胃炎。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症状或病情严重程度选用合适药物。

(五)伴有消化不良以及明显抑郁、焦虑的慢性胃炎

伴有消化不良以及明显抑郁、焦虑的慢性胃炎患者可使用抑制胃酸类药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改善症状。美利曲辛可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而氟哌噻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及合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抗抑郁和抗焦虑的作用。另外,伴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且常规治疗效果差或治疗无效的患者还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进行补救治疗,但要注意使用此类药物时不与胃复安等合用,并且注意这些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

(六)特殊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炎

患者可根据并发症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以上就是不同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希望对人们有所帮助。人们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胃,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单位:乡城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胃酸螺杆菌反流
如何让胃酸“老老实实”?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