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而教,让学真发生

2020-08-25吴丽华

幸福家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平均分分母蛋糕

吴丽华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次的打磨。而磨课活动是师生学习、探究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磨课活动合作交流、反思创新,达到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素养的目的。

《认识几分之一》单元教材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介绍了分数相关知识,这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单元题目中“初步”的含义,即整体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教材中的分数分母都比较小,且都为真分数。

《认识几分之一》磨课过程

(一)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和平均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首次接触“1个不够分”的情况。学生对数的认识会经历从整数到分数的拓展,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是一次数的认识方面质的跳跃。为此,教学目标如下:①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②借助实物,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③在观察、比较、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了解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师课前在班级进行了调查,针对“4个苹果分给2个孩子和4个苹果分给4个孩子”的问题,发现学生对于多个物体平均分的知识掌握较好,能理解除法的意义。又问“1个苹果分给2个孩子”,学生大多能说出“半个、不够分、二分之一”的结果,追问“1个苹果分给3个孩子”,学生只能说出“不够分、一小部分、一些”等词汇,半数孩子回答“不知道”。由此可见,三年级学生对整数的概念和平均分掌握较好,对“二分之一”的概念多源于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重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合理调整,让“学”活起来

1.“手撕”平均分。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源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创设和构建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上课时教师提问“怎样分公平”,学生自然说出了“平均分……”,但是在后续习题环节,学生容易说成“分成……”。由此可见,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不够深刻。

第二次上课,教师拿出了一张蛋糕的图片,学生说出“分成……”时、教师随意将蛋糕撕成了大小不一的两份,全班孩子发出了“啊”的一声,纷纷表示“不公平、没有平均分”。此处第一个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在有趣的操作中充分感知了“平均分”的真实含义,明确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为后续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情境+问题串,使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结合情境与教学,形成情境问题串。

教师第一次处理教材提供的蛋糕素材时,设疑为:①你能帮这两位小朋友分一分这个蛋糕吗?②现在有四个小朋友一起分享这个蛋糕、怎样分才公平。学生由二分之一过渡到四分之一的学习,了解到分成的份数不同,分母也不同。

数学组教师在讨论后,觉得在两个问题之间加入“你想要怎么分这个蛋糕或其他食物”会更好。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由被老师牵着走变成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并了解到分成份数不同,分母也会不同。教师利用同一情境下的变式,通过不同角度揭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深化并内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直观模型和操作结合,使教学更易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模型,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上时教师仅提供了正方形一种操作素材,二上时提供了蛋糕(圆)、正方形等素材。对直观蛋糕模型的操作让学生的认知更具体形象。在具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折、涂正方形纸片,通过这些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母的意义是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的意义是取其中的几份。

4.分层巩固+拓展提高。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将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巩固新知。①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分数,目的是强化平均分;②看图说分数,加深对分数各部分意义的理解;③正方形是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判断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状。

这样有层次性的基础—提高—拓展的巩固练习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题是开放题,答案多样。开放题的设计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各种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古柏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平均分分母蛋糕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平均分一半
创意蛋糕
做蛋糕之前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