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降低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

2020-08-25杨鹏张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理论分析交易成本信用

杨鹏 张丽

摘 要: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包括有限理性、投机主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交易的频率等,其中很多因素都与交易双方的互相不信任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信用机制能够改善投机主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包括信息搜寻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等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加市场的活跃程度,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信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3;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0-0160-02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思想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首先提出的,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科斯首次创造性地通过提出“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展的边界问题。

古典经济学以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为研究背景,认为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各种生产资源配置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科斯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既然价格机制如此完美,并且在自由市场中所有的产品、服务可以通过市场获取,为什么还存在着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以企业取代市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科斯看来,市场交易是需要成本的,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威廉姆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交易成本理论,他提出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是有限理性、投机主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交易的频率。

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事前的交易成本有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有适应性成本——指签约双方对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指两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为解决双方的纠纷与争执而必须设置的相关成本,约束成本等——为取信于对方所需之成本。

二、信用降低交易成本

从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来看,其中多个因素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互相不信任导致的交易成本。比如,投机主义——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詐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都有隐瞒对己方不利信息的倾向。

当今社会上失信现象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年签订合同40多亿份,但履约率仅为50%左右,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 000亿元。大量存在的失信行为和市场中失信主体的存在增加了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搜集辨别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处理可能发生的对方违约的成本。交易成本的增加将持续降低市场的活跃程度,形成“劣币逐良”的效应,导致市场萎靡不振,甚至走向灭亡。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有两句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和“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最朴素的市场信用观念。守信会带来好处,相反的,失信将会受到惩罚。这种观念在小范围的市场活动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在一个小区域内市场中的小商贩不会缺斤少两损害自己的信誉,靠诚信来留住顾客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但这种自发的道德约束不是放在所有的市场交易中心都有效。比如,前些年海南省的天价海鲜事件,在这种非重复交易中,自律的道德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大部分交易过程中都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但是第三方监督也有其弊端,一是如何保证第三方的公平公正的问题,如何避免第三方的权力寻租问题;二是引入第三方监督必然增加交易成本,这与降低交易成本的初衷相违背。通过制度设计,让失信者受到惩罚、让守信者得到奖励,重塑市场信用,降低交易成本。

(一)信用信息公示改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完美、不对称问题。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益最大化,在交易过程中存在隐瞒对自己不利信息的倾向,对交易双方来说市场上信用信息的不完美和不对称性会给经营活动的预期带来不确定性。在市场交易前期要搜集、辨别交易对象的各种信息,其中信用信息对于顺利完成交易十分重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搜寻成本。

信用信息公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完美、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得益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通过一定的规范和数据标准将散布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涉及市场主体信用行为的信息归集到共享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低成本采集维护、公示查询。

信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信用信息易获取、低成本,在降低搜寻辨别交易对象成本的同时,也将那些信用记录不好的市场主体逐步排除在市场活动之外。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诚实守信的环境。但对失信主体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留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信用体系制度建设中,一般都会提供信用修复的渠道。此外,对信用信息存在错误的也提供了处理机制。至此,公共信用信息从录入、归集、公示,到异议处理、信用修复,形成逻辑闭环,提供了进入和退出机制。

(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失信者利剑高悬

信用监管是“放管服”的核心环节,没有良好的监管手段,就无法实现简政放权,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是会失灵的,有了信用监管这个强有力的抓手,才能有效推进简政放权。

信用监管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分级分类管理,将不同信用等级的市场主体进行分组,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加强监管,从而降低了政府部门作为监管者的监管成本。从另一方面看,信用监管对于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种福利,前提是市场主体需要有持续的良好信用记录。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格监管,从而做到“让守信者降成本,让失信者付代价”。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也能够督促市场主体更注重自身的信用水平,提高市场整体信用水平。

(三)信用联合奖惩提高失信成本

威廉姆森提出的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之一的投机主义,指参与交易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欺诈手法,从而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因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

用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能能够很好的阐述这个问题。假设甲乙双方订立了合约,在甲乙双方都履约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均为10。但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发现,如果己方违约而对方履约,己方收益会增加到12,对方收益将下降至6。最终甲乙双方都选择了违约,双方收益共同下降到8。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不管对方的选择如何,己方选择违约永远都是最佳方案,但从整体来看,交易效率降低,社会福利降低。

解决囚徒困境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外界的力量来打破这个平衡。信用体系就是如此运作的,一旦违约失信,会提高未来其在市场交易中心的成本,比如,未来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上升,那么甲乙双方就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对选择违约的策略更加慎重,这就是信用联合惩戒的威慑作用。相反的,对于市场中持续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守信者,实施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激励政策,就会降低守信市场主体的成本。

三、结论

现实中的失信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如恶意拖欠、三角债等等。目前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方式无法归集全部涉及失信的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规范使用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即便如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信用机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失信行为和投机主义倾向导致的交易成本。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30%的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

信用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能够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市场主体守信践诺,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实保障。信用机制通过信用公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应用,降低守信市场主体的成本,增加失信成本,在营造守信践诺的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活跃程度。未来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为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论分析交易成本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专用性资产、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义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失信商人的悲剧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信用消费有多爽?
沥青路面的裂缝形式与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