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惑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坊实施策略

2020-08-24周焱

家长·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坊

周焱

【摘 要】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中,不仅有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集体教学的定位反思与偏差调整,也有对他国先进的课程组织形式——区域活动的引进和本土化实践。对于新村配套幼儿园的发展瓶颈时,工坊项目游戏的构建不失为一条探索的新路径。

【关键词】工坊;项目游戏;多元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1-0082-02

一、打通场域通道,搭建多元平台

凸显“自主式”,尝试打通时空、场域通道,强调幼儿自主参与,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创作。一方面,工作坊这一课程组织形式应当作为一般课程的补充和完善,丰富整体课程,为儿童带来多维度的经验;另一方面,工作坊活动应当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互动共生,让儿童获得连续性的生活经验。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将班级合理规划,在同一时间通道中开展区域游戏和工坊项目游戏混班开展的组合形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参加区域游戏或工坊项目游戏,既支持主题式推进,又凸显自主式需求发展。

凸显“特质化”,根据工坊项目不同内容的游戏特质,合理分配工坊项目游戏参与人数,从指导需求上,个别和小集体相结合,如探究类、艺术创造类的,需要教师个别关注及指导的较多,因此每次幼儿参与人数在15 - 20人左右,开展小集体项目研究;从探究内容上,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如IQ探秘坊,创意坊等项目实施周期可以是小项目活动,周期一般在每周一個或两周一个项目开展游戏;从组织形式上,垂直和纵横结合,由公共环境创建的固定工坊探究场地,除有“垂直式”的混班游戏活动外,还尝试“纵横式”混龄游戏方式。在活动场地上,亦可以户外与室内结合。

凸显“整体式”,认真预设与生成各工坊项目游戏并有机结合,将其作为整体研究,帮助教师明确目标、载体、内容、策略和评价的方法,使教师能按照一定思路去预设和观察活动。从目标确立、载体架构、内容达成、策略运用及评价选择,都围绕“项目游戏”核心,和谐融合。

二、为观察顺应幼儿,优化教师角色

第一,教师自主申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研究方向选择自己喜爱的工坊;第二,提供资源支持,让教师从幼儿需求出发预设材料,给予充足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第三,鼓励教师长期深度探究,教师们也戏称“一个工坊一辈子”,让幼儿流动起来,让教师留守。教师在工作坊中更像孩子的朋友和伙伴,当她们预设好主题后,会去观察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教师重视幼儿创意过程的观察,注重培养幼儿专注、合作的学习品质,灵活地进行小组式、个别化、一对一的适时介入指导。

三、调整指导策略,完善运作模式

(一)环境氛围——渗透式、互动式

通过环境文化的创设,让每寸墙面、每个空间、每个角落都跟孩子们无声地“对话”,感受创意的熏陶,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关注幼儿的自主参与度、关注作品的立体呈现方式。从墙饰到挂饰,从隔断到陈列,都选用幼儿的原创作品,进行艺术展示,让幼儿随处可见自己的创意,增进再创作的兴趣,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二)操作材料——生活化、高环保

瑞吉欧学前教育的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奇曾这样来描述工作坊:在我们的教育取向里,工作坊是幼儿园额外的空间,在那里儿童通过双手和心灵去探索;通过实际操作以及视觉艺术去修正观点;去实行与教室活动相结合的方案;去试验、探索和结合新的或已知的工具、技术和材料。因此所有的材料几乎都是生活中的原材料,一般都放在伸手可及的架子上,取放自如。原料都没有特别加工过,如何利用,主要根据孩子们的计划决定。这个计划包括设计图纸、准备材料、操作加工、展示分享。孩子一般会根据这样的流程来决定自己今天要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材料。

(三)运作模式——适切的、开放的

适切的:形式不同、难度不同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安心地从主题下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不需要时刻向极限挑战。如果儿童选择过难,为避免其连续受挫,教师要鼓励他一边工作,一边评估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开放的:教师在工作坊中为儿童创设充分自由环境的同时,需要通过爱和信任与儿童互动交流,让儿童感受自由。此外,教师应该给儿童提供合作互助的机会,要考虑进度较慢的儿童是否需要帮助,尽量保持儿童之间自由交流、平等交往的氛围。

(四)指导策略—一支持性、专业化

探究主体可以是全班、小组或个体,探究主题则来自幼儿、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的问题。将创意主动权还给孩子,教师不强加干预,也不袖手旁观,尝试更自主、更开放的创作模式,解放幼儿手脚和思维,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材料使用的引领者、创意思维的推动者、创作过程的合作者,创意作品的欣赏者。

四、结语

在各种创作活动中,倡导不给幼儿提供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每位幼儿的发展目标。透过师幼群体折射出爱美的氛围、寻美的足迹、赏美的目光、创美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朝晖.工作坊教学:溯源、特征分析与应用[J].教育导刊,2015(5).

[2]虞永平.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2007(1).

(责编张欣)

猜你喜欢

工坊
鲁班工坊 品牌·内涵·布局·目标
拖把
蚂蚁工坊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工坊里的“居民”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
鲁班工坊对外报道的问题与思考
蚂蚁工坊
蚂蚁工坊观察日记
郭董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