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圈闭储层条件半定量化评价

2020-08-24陈小梅廖荣峰郝哲敏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亚段川西赋值

陈小梅,廖荣峰,郝哲敏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圈闭目标是油气勘探的基础,油气预探阶段的圈闭评价按圈闭识别及可靠性评价、圈闭含油气性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钻探效果分析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进行[1]。其中含油气性评价是根据圈闭识别的结果,从油气成藏过程出发,进行圈闭条件、烃源与充注条件、储层条件、保存条件等四个方面的分析,表征地质风险、圈闭钻探发现油气的地质可能性和圈闭资源量,因此,其评价的准确性尤为重要。现行的中国石化圈闭评价规范明确根据概率论原理,通过油气成藏四项主因子概率分析来计算圈闭含油气概率[2],而评价主因子的关键参数和评价标准则需根据区带、领域、层系的特点来选取和建立。目前研究区内,钻探程度相对较高的雷口坡组雷四段含油气概率评价主要为定性化评价,因此,建立针对各主因子的评价参数及量化评价标准,并不断完善,做到评价分级有据可依,提高含油气概率评价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沉积微相、储层厚度及物性、裂缝分布等参数能直接地反映储集条件的差异[3],因此,本文依据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已钻井资料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参数差异特征,建立储层条件的关键参数概率赋值半定量化评价标准,为雷口坡组圈闭进行含油气概率评价、获取储层条件因子概率提供一定的资料。

1 评价因子–沉积微相

根据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揭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受印支早期运动影响,“泸州–开江古隆起”渐进式持续隆起,控制了台地内部雷口坡组沉积分异与相带展布[4–5]。川西雷口坡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即两套海侵–海退旋回,主要为镶边台地沉积体系,发育潮坪–澙湖沉积亚相,雷口坡组白云岩、蒸发岩、灰岩的频繁交互,表明当时台内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升降变化非常敏感,较小幅度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就能造成相带大幅度迁移,即地势较为平坦的浅水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环境[6]。

受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早期的影响,川西地区中三叠统碳酸盐岩普遍受到剥蚀和岩溶作用[7],现今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残余厚度整体分为四段十个亚段,其中,雷四3亚段为主要油气层段,平面上呈“西厚东薄”的分布特征,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揭示,在川西斜坡带东部、新场构造带A井以东,雷口坡组顶部地层缺失。通过对雷口坡组15口井的岩性描述、沉积微相统计,雷四3亚段早期以潮间上带藻云坪、云坪沉积为主,夹潮间下带薄层灰云坪及云灰坪;可以看出,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下部储层段藻云坪、云坪微相覆盖探区中西部;晚期水体较深特征更为明显,以潮间下–潮下的藻砂屑滩及灰坪沉积为主,次为灰云坪、(藻)云坪。

利用孔隙度(φ)值对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Ⅰ类储层φ≥10%,Ⅱ类储层5%≤φ<10%,Ⅲ类储层2%≤φ<5%。各类沉积微相中储层类别统计表明:Ⅰ类储层岩性主要为晶粒白云岩、藻白云岩及藻纹层白云岩;Ⅱ类储层岩性主要为藻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及藻纹层白云岩;Ⅲ类储层在白云岩及灰岩中均有分布(图 1)。

图1 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上、下储层段沉积微相比例

通过沉积微相与储层综合解释成果的统计对比可见,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各沉积微相中均有钻遇不同级别气显示层,但综合解释级别高的气层、气水同层主要分布在藻砂屑滩沉积微相,其次为灰云坪、云灰坪等;雷四3亚段下储层段各沉积微相中也均有钻遇不同级别气显示层,但综合解释级别高的气层、气水同层主要分布在藻云坪及云坪沉积微相,其次为藻砂屑滩、灰云坪及(藻)灰坪(图2)。储层物性与含气性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结合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认为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中以藻砂屑滩为优势沉积相带,次为灰云坪及云灰坪。

前期研究认为云坪、藻云坪沉积成岩环境控制了白云化范围,同时,准同生白云化奠定了大规模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岩性基础;浅埋藏渗透回流白云化进一步结晶改造,产生大规模的储集空间[8]。因此,雷四3亚段下储层段中以藻云坪、云坪沉积微相为优势沉积相带,次为藻砂屑滩、灰云坪。

2 评价因子–储层物性

图2 川西雷四3亚段上、下储层段沉积微相含气性分析

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为孔隙–裂缝型低孔高渗灰岩储层夹孔隙型中孔低渗白云岩储层,累计厚度为0~36.0 m,优质储层平均厚度为8.0 m,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尖灭,测井解释有效孔隙度为2.02%~20.09%;下储层段为溶蚀孔隙型中孔低渗白云岩储层[9],累计厚度为35.0~80.0 m,横向分布较稳定,测井解释有效孔隙度为2.01%~22.14%。据测井数据统计,各沉积微相物性由好到差均有分布(表1)。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05%,平均渗透率为0.463×10-3μm2;下储层段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26%,平均渗透率为2.820×10-3μm2。

从单井沉积微相分类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可知(图3、图4),川西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在(藻)砂屑滩、(藻)云坪、灰云坪中存在优势物性区间。其中,山前带以藻砂屑滩、云坪、灰云坪为主,孔隙度为2.09%~14.59%;新场构造带以(藻)云坪为主,孔隙度为2.01%~20.09%;斜坡带以(藻)云坪、灰云坪为主,孔隙度为2.10%~6.53%。下储层段在(藻)云坪、灰云坪中存在优势物性区间。其中,山前带以(藻)云坪、灰云坪为主,孔隙度为2.00% ~15.61%;新场构造带以(藻)云坪、灰云坪为主,孔隙度为2.00%~12.96%;斜坡带以(藻)云坪为主,孔隙度为2.00%~22.14%。

表1 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沉积微相孔隙度统计 %

图3 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单井孔隙度–渗透率分布

图4 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下储层段单井孔隙度–渗透率分布

3 评价因子–裂缝分布

天然裂缝按其产状的大小可以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低角度缝。其中低角度缝倾角小于 30°,是沿交错层理的细层面裂开而形成的裂缝,这类裂缝角度较低,渗透性差[10]。同时,裂缝径向延伸极浅时,无储渗意义(彭州地区小于0.3 m)。测井成像测量揭示川西雷口坡钻井雷四3亚段裂缝均较为发育,下储层段主要发育大量低角度裂缝,其次为斜交缝,仅发育少量高角度裂缝;上储层段有效裂缝较下储层段差。前期通过对山前带钻井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在储层厚度接近的情况下(上储层段厚度为 25.0~35.0 m,下储层段厚度为 70.0~83.0 m),气井的产能与裂缝发育程度及产状有关,P井裂缝最发育,气井的产能最高。同时,在斜坡带M井位于裂缝发育带,再次证实,网状缝发育,储层渗流性能会得到改善。

4 储层条件概率赋值标准及应用

4.1 储层条件概率赋值标准建立

圈闭评价技术规范中概率赋值的原则为:根据某成藏条件/关键因素参数,按资料充足性将赋值范围分为5个区间进行分级评价(表2)。

在上述研究中,储层条件概率评价参数主要选取沉积微相、储层厚度、储层物性、裂缝,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地层存在由西往东减薄的分布特征,并且单层有效厚度差异较大,故主要针对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裂缝进行半定量赋值,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决定储层物性,但各沉积微相均具有较好的储层,故依据主次作用,分别赋予沉积微相、储层物性、裂缝发育程度权重值为0.4、0.4、0.2。

4.2 应用效果

斜坡带马井地区雷四3亚段构造–岩性圈闭钻前预测其下储层段位于藻云坪、灰云坪微相带,因此赋值区间选择0.8~1.0(根据资料可靠程度,赋值为 0.8);预测储层为Ⅱ类储层发育区,赋值区间选择0.6~0.8(根据资料可靠程度,赋值为0.7);平面预测位于网状裂缝发育区,赋值区间选择0.8~1.0(根据资料可靠程度,赋值为 0.9)。因此圈闭的含油气概率中的储层条件最后的赋值为 0.8×0.4+0.7×0.4+0.9×0.2,最后计算结果为0.78。M井完钻后证实储层以Ⅱ、Ⅲ类为主,整体赋值合理,山前带其余井钻后风险因素对比,也可证实储层条件概率赋值标准合理可行。

5 结论及建议

(1)通过对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类型及含气性统计分析,明确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差异;建立储层条件半定量化概率赋值标准,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价准确度,可应用到预探圈闭含油气概率评价中。

(2)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上下储层段均含多种岩石类型,但部分不同岩性孔渗值分布区间差异不明显,评价分级尚未能做到细致区分,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3)目前,裂缝预测主要为平面分布的预测,在概率赋值标准中属于定性化评价。

表2 川西地区雷四3亚段圈闭评价–储层条件概率赋值

猜你喜欢

亚段川西赋值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苏里格气田马五4-5亚段气藏富集区主控因素
——以苏6、苏36-11区块为例
东胜气田锦30井区盒1段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6亚段喀斯特储层分布规律
岁月尽川西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正宫 塞鸿秋 川西毕棚沟 秋日览奇(外一首)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