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延的悲剧

2020-08-20赵映林

书屋 2020年8期
关键词:魏延陇西蜀汉

赵映林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曲追随刘备。“部曲”是指东汉后期,一些豪强或带兵之人可以自己招收失地农民(古时称“流民”)或無业的壮丁编入自己所组建的军队中的这类人。部曲与主人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带有半奴隶性质。魏延即是部曲出身,他出身低微却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正是击败曹军,斩首夏侯渊,取得汉中不久之际。汉中地区北进可取曹魏的富庶之地——八百里秦川,南则守住蜀地大门,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蜀汉来说,荆州与汉中是益州(四川)的两翼,而汉中乃是益州北大门,地位极为重要,派谁去守?当时关羽在荆州,不能离开。大家议论纷纷,皆以为镇守汉中的必定是张飞无疑。然而,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刘备却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当时刘备做此决定时,特意当着一干将领之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可谓豪气干云。蜀国建立时,魏延官拜镇北将军,继续担负镇守蜀汉北大门的重任,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蜀国大将。后来,刘备又加封他为都亭侯,以奖其御守汉中之功。诸葛亮北伐时,魏延负责督前领部军马,一直担任军事重职。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就是后主。后主建兴六年(228)初,诸葛亮首次北伐,以完成刘备未竟的兴汉大业。不过此时的蜀国远非刘备在时的景象: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刘备军中最骁勇善战的五名将领中,黄忠、马超、关羽、张飞先后亡去,硕果仅存的是上了年纪的赵云,而且次年也去世了。此时能够驰骋沙场的大将,首推骁勇善战的魏延。诸葛亮首次北伐即命魏延为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督前部军马。北伐中,魏延可圈可点的事迹不少,如建兴八年(230)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延奉命入羌中(今甘肃临夏自治州一带),与曹魏军大战。由于魏延平日善待士兵,军士听命,自己又作战勇猛无比,身先士卒,遂大败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后主刘禅下诏拜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以表其功。

魏延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其中最值一提的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的奇谋。当时镇守长安关中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夏侯楙实乃一庸才,既无武略又喜蓄妾,终日沉浸在酒色之中,只是因其身份特殊而为镇守一方的大员。针对这种情况,魏延献计于诸葛亮,说夏侯楙因是曹操之婿才为镇守,此人胆怯无谋。请丞相准许他率兵五千,带足五千人的粮草,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出兵,循秦而东,经子午谷向北,不过十天就可到长安,夏侯楙听到他带大军杀到,一定弃城而逃。长安守备不足为拒,这一带又有足够的粮食可供蜀军,而公率主力出斜谷(属今陕西眉县),会师长安。待到魏国从东边调兵来救时,已控制了咸阳以西的地方,如此一举可定矣。由于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认为魏延之策乃是孤军深入的“危计”,太冒险了,不如走坦道,稳扎稳打出祁山、收取陇西来得安全,拒绝了魏延之计。

要弄清魏延与诸葛亮各自计划的优劣,必须了解当时的地理情况。那时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主要是在秦岭的中间这一段。秦岭以北是曹魏的关中地区,秦岭以南是蜀汉的汉中地区。秦岭呈东西走向,中间绵延数百里的这一段,从南向北穿越秦岭一共有四条路可走,由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和陈仓古道。前三条道路都非常狭窄、崎岖艰险,只有西边的陈仓古道相对平坦。秦亡后刘邦出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走的就是这条道,即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比刘邦更谨慎,这四条道他都没选,而是选了更西的祁山。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专门大篇幅描写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次北伐,另一次是魏国伐蜀,北伐也只有两次出祁山)。从地图上看,除子午谷外,任何一条道离长安直线距离短者近八百里,远者近千里。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这条道,重要原因就是避开曹魏的重兵抵抗,还可控制陇西,解除北伐的旁顾之忧。

诸葛亮出兵祁山先占陇西,出陇西向东即到关中。按魏延的计划先攻取关中,形成与汉中一东一南夹击陇西之势,陇西成孤地,必定归附蜀汉,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样解除了北伐的西顾之忧。如先取陇西,因陇西与关中地区联系便利,蜀汉要守住这一地区是很难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中,两出祁山,占据陇西,都因交通不便、粮草接济不上,又不得不忍痛放弃。从战略上看,蜀汉北伐,应是先夺取关中地区而非陇西。由此可见,魏延领奇兵出子午谷攻占长安的计划,是奇谋良计。诸葛亮出于谨慎未用魏延之计,丧失了唯一的一次大好时机。说是唯一的,是此后魏明帝迅速撤换了无能的夏侯楙,改由大将曹真镇守关陇,加强了对关陇地区的防御,曹真之后是司马懿。司马懿抗蜀,其策略之一就是紧守关陇地区,加强对关陇地区的防御。从此,蜀汉再也没有了夺取关中地区的良机,更不用说逼近,形成对长安的威胁了。诸葛亮五次北伐中两出祁山终未能实现《隆中对》中所定之这一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他的对手司马懿在敬佩他是“天下奇才”时,也说诸葛亮“虑多决少”。诸葛亮的过度小心谨慎,不敢大胆用奇,终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魏延有勇有谋,是蜀汉中期不可多得的将才、帅才。遗憾的是他最后却是屈死的,更令人叹息。《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魏延被杀可说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冤案。诸葛亮北伐首出祁山,他献计于前,不为诸葛亮所接受,当时就很不以为然,愤懑不平,“以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仍以魏延督前部军马。后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前线,随即魏延就被杀。诸葛亮在世时已看出埋藏的一文一武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这“文”是丞相长史杨仪,武就是魏延。魏延在蜀汉五位名将殁后,其性格中高傲自负一面愈加为甚。绝大多数同僚容让他,唯有长史杨仪不买他账,两人不时发生冲突,有一次魏延竟然持刀威胁杨仪。这的确过火,杨仪又气又怕,以至于“泣涕横集”。杨仪有萧何之才,长于行政管理,善于筹集粮饷。刘备与他谈论治国之道,非常欣赏。诸葛亮北伐,杨仪在后方调度军队井井有条,筹集粮饷从不耽误,很让诸葛亮省心。杨仪有才干,做事敏捷,却是一个气量狭小、不善于与人相处、亦不能容人的人。他受刘备信任,被提拔做了尚书,没多久就与尚书令刘巴发生冲突,无法共事,且错在他,受到降职处分,贬为弘农代理太守。诸葛亮北伐,起用他为相府长史,予以信任,用其所长,负责北伐后勤事宜。对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那时连远据长江下游的孙权都在冷眼旁观,所以诸葛亮很是头痛,常恨二人之间不协调。幸亏费祎时时从中调停,即使如此,最终还是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极端的地步。诸葛亮临死之前,担心这两个人会起冲突而影响撤军安全,所以在病危时,特地做了安排。他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召至帐内商定自己死后退军计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等秘不发丧,并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他还在。魏延是既不满诸葛亮一死北伐就中断,更不满让其断后,听令于杨仪。费祎此时此刻无论如何也不能批评魏延不听丞相遗令,以免激怒他,便虚与委蛇得以脱身,回到大营将情况通告。杨仪于是按照既定计划引军次第向成都退去。

魏延得到消息后,恼怒失去理智,立即率军向南急驰,并烧毁沿途阁道。杨仪知道魏延南撤,就立即派人飞檄成都说魏延谋反,而魏延也上表指控杨仪叛逆,并先率军到了南谷口,拦住杨仪大军。杨仪命王平前御魏延,王平谴责魏延在丞相尸骨未寒之际就敢如此!魏延所率是北伐先遣部队,人数不多,经王平一呵斥,众士兵都认为是魏延理屈,不肯为之战,四处溃散,魏延仅和儿子等少数几个人逃离。杨仪下令追击,魏延在大军围困中被马岱斩于马下。杨仪恶狠狠地踩着魏延首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杨仪又夷魏延三族,而反叛的罪名也随之加诸魏延头上。杀了魏延,从此以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罗贯中创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没有采用《三国志》的史料,而是采用了民间传说,从此以后,魏延叛汉降魏的帽子就戴在了头上而广泛流传,为后人所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对此说得很清楚,魏延此举是要除掉杨仪而非叛汉降魏:“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杨仪。”

杨仪虽然除掉了魏延,解了心头号之恨,但并没有受到重用。诸葛亮用杨仪,是用其所长,对杨仪的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性格,诸葛亮是很清楚的,明白杨仪绝不是能担当辅政大臣的料。对杨仪,诸葛亮倒是有后世唐太宗所说的“用人如用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长。所以,诸葛亮安排的继承人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

蒋琬继诸葛亮之后辅政,杨仪十分不满,他觉得自己出仕比蒋琬早,现居蒋琬之下,心中不平,于是对费祎说:“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这叫不打自招,诬魏延叛汉降魏,却是自己反有此意。牢骚太盛的杨仪先是被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今四川名山县北),但不自省,上书诽谤朝廷而下狱,自杀身亡。

猜你喜欢

魏延陇西蜀汉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大赦”初探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原来如此
立刻·立即
立刻·立即:课桌上的“三八线”
清代闽西的族产种类——以宁化安远的《陇西李氏八修族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