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对赵叔孺艺术的影响

2020-08-20夏鸿雁沈奕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行书国画启示

夏鸿雁 沈奕

摘 要:清末民国时期的海上艺坛,赵叔孺是中国传统书画篆刻领域的大成者。若说赵孟頫出身名门,家学渊博,多才多艺,那么赵叔孺亦是如此。他们有着相似的家身、背景,相似的艺术情结,因此,本文着力于对赵叔孺学习赵孟頫书法、国画艺术上所带来的影响分析,重点对赵叔孺的行书、国画作品的取法、风格进行梳理及分析,以期对赵叔孺艺术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赵叔孺;行书;国画;取法;启示

赵时?,初字纫苌,三十年后改字叔孺,斋号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赵叔孺身在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早年曾为官数载,后隐迹于沪。他精通金石、绘画和书法,在清末民国初享誉海上印坛,与当时的吴昌硕齐名,素有近代“金石书画三绝”之誉。并且他还是一位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传统书画篆刻领域最卓越的教育家,陈巨来、张鲁庵、方介堪、沙孟海、徐邦达、戈湘岚、陈子受、陶寿伯、沈叔羊、俞叔渊等皆是他的学生,又有“赵氏门人,多有造诣”的赞语,在艺坛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家世、家学渊源及思想渗透

赵孟頫出身皇室,至南宋覆灭之后,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官至翰林学士,封其魏国公。而赵叔孺亦出身名门世家,其父赵佑宸官拜大理寺卿,曾任同治帝启蒙师,出任松江知府,其后调任镇江知府,其岳父林寿图,曾任方伯。时至赵叔孺二十五岁以后十年间,先后在福建出任同知、通判等几任官职。然有趣的是,他们都无心官场,或许是因为世道混乱,或许因着性情淡泊。受家学的影响,他们从小便是有着浓厚地文学、艺术上的熏陶,自幼便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据《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记载:“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①而赵叔孺从小也是被称之为神童。他们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自身的素养教育就比之旁人不知胜过几许,当然,不可忽略的是,他们本身对于艺术上的敏锐性的程度。

明代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基本上也就表明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若言唐宋之绘画,以文学化造境之意趣,则元之后,正规绘画便逐渐以文人画以代之②。而这之间的变化,便是由赵孟頫所带来的。他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并倡导“古意”,使绘画从精工琐细之法转向朴质纯粹的自然之风。赵叔孺的艺术思想从其金石上可以略微窥出,其风格上的雅正纯粹,毫无做作之风貌,这也契合了赵孟頫的艺术理念。赵孟頫以“云山为师”的思想,强调绘画写实的基本功与实践的技巧训练,因此赵叔孺从小便是绘其周边事物,如花卉、虫鸟等,因其又受郎世宁西方画派的影响,其更加注重技法上的写实;“书画本来同”的思想是将书法入画,使之书卷气更浓,追溯晋唐之韵味,笔者认为赵孟頫的这一思想对赵叔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赵叔孺的书法上,其不仅有着文人书卷之气,还因着学习金石篆印使得其书法又渗透出厚重之感,在绘画技法上更是运用书法的笔法置于画面之中,使其灵动悠长;他也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将情意寄托于画面之。同时赵孟頫还在人物、马兽、山水、花鸟等皆有成就③。赵孟頫善于集他人之所长,并将其联系转而习之,因而其书法各体皆有成,他提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他的这些思想理论同时也影响着赵叔孺,赵叔孺的艺术思想与之契合之高,受之影响一生。

二、敏而好学——行书习自松雪

赵叔孺的书法学习过程,据其自述,年早之时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其后,转学元人赵孟頫以及清人赵之谦为主。赵叔孺的篆、隶、楷、行以及魏碑都非常娴熟,章法严谨,结字规整,具有温润平和的气象,注重在气息韵致上古调纳新,且他尤爱二赵,称他们为“吾家”,此二家不仅精于绘画、篆刻,而且书法四体皆擅长,赵孟頫竭力提倡“古意”,把元初日渐式微的书法艺术引领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风貌,使元代书法焕然一新,独树一帜,同时也为元代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④。赵叔孺受此熏陶,学之亦十分纯熟,而且书法上赵孟頫直溯晋唐,用笔精熟,气韵生动,淡雅之姿浑然天成,故而对其推崇备至。重其人而尚其书,因此赵叔孺对赵孟頫的学习时间是最为长久的,如赵叔孺临赵孟頫风采帖,他的取法虽是源自赵孟頫,结体上稍显安定之态,改变了赵孟頫行书之间的媚研之态,又融合魏碑的笔意,这便使得他在行书中的气韵秀逸而不失精劲之感;结体上赵叔孺更显中正之势,用笔的技法上都深藏着篆隶遗意的笔痕,字迹舒缓伸展,气韵之中又倾注了超脱的澄净,静穆素雅之中又见其流动。他还对赵孟頫的《帝师胆巴碑》《洛神赋》《仇鍔墓碑銘》《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寿春堂记》等反复钻研临习,取赵孟頫洒落超逸、笔致清和之趣,探其深度以求真谛。他在为官之际,闲暇之时,深究三代吉金文字,唐宋元明古迹,肆力书画,对赵之谦篆书、《元摹峄山秦篆碑》等皆有探究。由于他长期研究金石文字,其行书的风貌虽习自赵孟頫,但与赵孟頫比较起来又稍显得厚重而沉稳的气息。

三、一馬黄金十笏

赵叔孺对于艺术,尤是绘画上的艺术追求与同赵孟頫极其相似,他既擅长画花卉、草虫,又能绘制山水、人物,甚至同赵孟頫一样又以画马最甚。少时的赵叔孺,聪慧异常,四五岁时便展现出了在艺术上的天赋,闲时尤爱画马,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八岁时,因父宴请宾客于府中,席中有一闽县宾客,名曰林寿图,闻得叔孺喜善画马,遂命其试之,叔孺便画马以示于人前,顷刻而成,神骏非常,四座惊叹,皆语神童耳。林老颇为赏识,不日,便以媒妁之言定以其幼女为叔孺配。这是赵叔孺年少时期的一段佳话。

张大千先生的《赵叔孺先生遗墨序》里曾提到:“先生尤精鉴别,凡法绘名画,无不以得先生一言而定。而先生尤赏余摹古之作,以为古人不能过也。”赵叔孺纵览历代名画,使之在绘画上不仅是眼界的深化,同时也提升了其艺术内外兼修的涵养⑤。技法上其学习宋代李公麟和元代赵孟頫,又借鉴了清初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西洋画法,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着色浓郁丰润,呈现出了追求晋唐的高古与典雅的意趣,与赵孟頫画的鞍马略有不同,赵叔孺笔下的马,或立、或卧、或嘶鸣、或倚于树、或垂首饮水尔。赵叔孺的马,在借鉴赵孟頫、郎世宁等人的画马传统,去其板滞,更显风韵,造型准确,质感真实,其自然的姿态从画面中也能感受其中一二,形神俱备,惟妙惟肖,别具匠心;他在画面背景的处理上,所营造的深远静穆之美,动而愈静,可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格古而韵新,典雅而朴茂。赵叔孺的绘画虽对古迹的探究穷源朔流,然更得力于对于赵孟頫的研究与学习,他重视读、临、仿的学习方法,从中吸取营养,使之绘画能形神兼备,法度严谨。他的一生中,留下的画作不过百幅,可是从他的画面中,我们依旧能窥其在习得前人的画马传统的同时,加入了文人的高雅气质和风度。在绘画上赵孟頫明确提出了“书画同法”“以书入画”的理论,在赵叔孺的画中,可以看出其继承了赵孟頫的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出来,如他的《古柏凌霄图》笔墨淡雅,苍润兼修,布局雅趣有余。赵叔孺的马可谓是一绝,在当时便是有着“一马黄金十笏”之称。此外还有作品《三骏图》《关山行旅图》《五骏图》《高柳饮马图》《寒林平野图》《双株千岁松》等。

四、结语

赵孟頫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是意义深远,赵叔孺在艺术上对后人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赵叔孺常对弟子说:“古人学书,欲求一碑一帖,常跋涉数百里,向妻友恳假,或耗半生所蓄,仅换得一纸半缣,终生研求,亦得成名,然其艰苦可知。今则影印真迹,叠出不穷,钻研便利,而艺事反远逊古人,何以故?今人人事繁,嗜好多,志不一,心无恒耳。”他教导弟子学习中追寻古法,习其古意,也是受赵孟頫的影响所致。

注释:

①《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②刘景云,杨林,孙建军.图说科举制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③黄金鹏.宋元绘画略形写意的美学思想[C]//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第二十三辑).

④张奕辰.专精独到,神与古会——赵叔孺艺术介绍[J].收藏家,2005(3):38-45.

⑤陈元.赵叔孺篆书和篆刻的相生关系探究[J].中国书法,2018,334(14):180-183.

参考文献:

[1]丁建顺.古典篆刻的人文意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97.

[2]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赵叔孺先生轶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行书国画启示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国画欣赏
书画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