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旅游发展的背景探析(1927年-1937年)

2020-08-19孙喆

文存阅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国旅游

摘要:旅游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1927年-1937年江南地区旅游的发展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西俗东渐的开化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提倡。正是在以上良好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江南旅游业逐渐起步。

关键词:民国;江南地区;旅游

一、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民国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西方经济的入侵和影响逐渐加剧,为了应对这一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也为了扭转中国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落后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一些专门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的机构。除了其组织架构上原有的财政部,事业部门之外,还新设立多个委员会组织例如1928年设立的建设委员会,1933年设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以及1935年设立的资源委员会等。这些专门机构组织的设立,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是财政金融的举措。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国民政府通过关税自主,废两改元,实施法币,健全现代金融机构等措施巩固了财政基础。也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1935年发行纸币,在一定时间内稳定了经济局势。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颁布一些法律条文来规定完善银行,立法院先后出台《银行法》《票据法》《储蓄银行法》等法规构成了银行制度的基础。种种举措,使得国民经济在历经磨难后在国民政府再度统一时期赢来了发展的高峰。

旅游业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旅游业的出现发展也引领社会经济逐渐走向更高的领域。1927-1937年十年期间,江南地区经济逐步迈向现代化,整体的社会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旅游的发展也因此在此时间内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旅游思想的開化

1.西方旅游文化的流行

西方的旅游行业在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发展开来。闲暇时间前往景区景点浏览成为一种风尚,旅游文化也成为日常的一种文化。安东尼·马克扎克(Anthony  Markzak)在其著作《旅行社会史》中写道“认定直到 19 世纪中叶(1845 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旅行活动才开始”。[1]到20世纪初,世界旅游行业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美国的运通公司、英国的托马斯库克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旅行业的三大巨头。全世界的主要旅游业务都由其三家进行把控掌握,而此时西方正在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三大企业也认识到中国旅游市场是尚未开发的沃土,都抓紧占领中国的旅游市场。他们相继在主要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代理机构,开展旅游业务。这些外资企业借助西方侵略的背景,在中国市场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从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开端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侵略的逐步深入,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的产品冲击着百姓日常生活。在物质生产资料冲击的同时文化入侵也悄然发生。随着西方国家在国内增开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西人的生活习惯和旅游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国人的日常选择。国人受到欧风美雨的文化影响是必然的。旅游文化也随之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江南地区作为开埠通商的先决之地,加之与西方人共居一市,其旅游文化更早的江南地区城市阶层中传播开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日出而落日落而息是正常的生活态势,而西方文化来袭后,“礼拜休息”周末休息制度也逐渐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日常有了闲暇休憩的日子,其客观上也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伴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入侵,中国逐渐被卷入到世界资本的浪潮中,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客观的基础上,一些新的思潮和新的文化理念也进入到中国社会,对原有落后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概念也随之进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促进了观念的日益开化。旅游逐渐被看成寻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国人的生活观念也开始逐渐转变。原有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也逐渐向西方工商业快节奏生活模式发展。在这种转变之中,西方文化所带来相较于近代更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渐渐被国人争相模仿学习。西方文明裹挟着其先进性和近代性的一面,巨大的冲击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风气。追求洋派,趋向新式成为当时主要潮流。在此种趋势之下,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步更新。

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城市市民阶层,在工商业迅速发达后,其日常的工作时间急速加剧,辛劳程度成倍增长,市民需要一些舒缓压力和摆脱工作束缚的环境和场所。加之,此时“及时行乐”“及时休闲”的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以江南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开始出现一些追求享乐,消费消遣的社会风气。在市民阶层需要缓解满负荷工作压力和社会风气的转变的双重需求下,旅游的需求开始逐渐出现。当时的一位编辑朱曼华在《消夏胜地》[2]中写到自己去海滨消遣的一次旅游活动, “星期六的晚上,对都市生活过得烦腻的人,大概喜欢到这里去住一夜的”。可见当时旅游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在工作后放松舒缓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彭顺生:《旅游产生“时间”考》,《特区经济》,2005 年第 7 期,169-171 页。

[2]朱曼华:《消夏胜地》,《旅行杂志》,1936 年第十卷第八号,第 8-9 页。

作者简介:

孙喆,河南三门峡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民国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爱国
母鸡
镜花缘(10)
小A去旅游
旅游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