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寒门学子精神涅槃的三重境界

2020-08-19卫峰

中国教育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宋濂寒门精神

卫峰

《送东阳马生序》诞生于1378年,作者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被同时代刘基称赞为“当今文章第一”的宋濂,该文是宋濂告老还乡后第二年所写的一篇赠序。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小青年马君则写文章,既是一代文豪在68岁时给同乡晚辈的谆谆教导,更是自身回首往昔时的心迹坦陈。

宋濂是底层寒门学子的典型代表,他成功逆袭的故事彰显着明初文人代表的内力觉醒和精神涅槃,学者陈雄认为“宋濂的一生闪耀着三种精神: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经世实用的现身精神和通达融合的创新精神”。我们不妨循着这样的三重精神境界的轨迹再读《送东阳马生序》。

一、求学勤且艰: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文中高度概括宋濂学习经历的一句话:“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勤”的具体表现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勤借书”;“手自笔录”是“勤抄书”;“余因得遍观群书”是“勤读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是“勤寻师”;“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是“勤问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是“勤求师”。

“艰”的现实观照为:“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是“家境艰”;“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是“求学艰”;“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是“住行艰”;“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是“衣食艰”。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模样:“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但是,宋濂说:“略无慕艳意。”因为宋濂的“勤且艰”的求知精神来源于他的内力觉醒,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是自我的选择,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灵魂跟不上脚步的速度,即使物质富裕,也不会从灵魂深处感受到富足。宋濂的精神世界里无疑有一条锲而不舍的赤焰燃烧在大明王朝的文人星空。

二、为学用心专:经世实用的现身精神

学有所成不仅要“勤且艰”,还要“用心专一”。

后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就充分阐释了“业精于勤,学成于专”的道理,也是对后生学者马君则珍惜当下、专心致学的振聋发聩的劝勉。68岁的宋濂,以自己经世实用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细读文章,宋濂讲述了自己三个阶段的求学经历:幼时、加冠、从师。与此相对应的恰好是宋濂斟酌为之的三个动词:走、趋、行。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三个立体饱满的、耐人品味的、值得咀嚼的画面:幼时“走读”、加冠“趋问”、从师“行修”。画面中踽踽独行的学者用“专一”的形象行走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也指引着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宋濂正是因为“用心于学”而不掺杂政务,精修文墨而“温树”为人,最终得到朱元璋的当面表扬:“景濂(宋濂号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若非受“胡党案”中被诬陷的孙子宋慎的牵连,一生谨言慎行,俯仰无愧,被人们尊称为“太史公”的宋濂,怕是真的可以悠游林下,消受御赐的“百岁衣”的。

三、劝学苦亦乐:通达融合的创新精神

读出了“勤”“艰”“专”,似乎还未触及宋濂写作此文的本意。

学者王月指出:“从开头到结尾,无处不在突出一个宗旨——勸学,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长辈对青年人的殷切教诲与期望。”然而,宋濂并非劝马君则“苦学”,而是劝其“乐学”,文中不着一“苦”,只言其“艰”,因为说“苦”,只是触及表面,言“乐”才是达其内心。

文中有三句话传达出宋濂的治学态度:其一,“余幼时即嗜学”,所谓“嗜学”,就是“特别爱好学习”的意思,用“嗜”不用“好”,可见,对于读书学习,宋濂是爱之深切难舍难分,前面再加上“幼时”,更是表明好学之早,一个“即”字,则似乎诠释了“宋濂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因为爱,所以乐;其二,“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成为帝王师、太子太傅,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因为“有所闻”,所以乐;其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相对于“口体之奉”,宋濂可以从读书治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满足感、愉悦感。从“六岁能为诗歌”的申通,到游学于吴莱、柳贯、黄溍,文名满海内的大儒;从元末当局延聘他为翰林学士、国史馆编修,被他婉言谢绝,到成为明太祖高皇帝的侍从学士……有没有“廪稍之供”,有没有“裘葛之遗”,有没有“冻馁之患”,有没有“大厦广屋”,有没有“奔走之劳”,有没有“问而不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破一切艰难险阻直达学问殿堂的本身就是“足以乐”的,因为热衷于学,所以乐。

现在看来,一位68岁的巨儒,是在用怎样的心态来叙述自己的过往,又是在用怎样的心境来向后生传达“学问之道”呢?应该没有痛心悲苦,没有愁丝牵惹,没有不堪回首吧。

“寒门可以出贵子”,宋濂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广远的价值;宋濂的精神镜像为今天的我们铺上一条“勤学乐学”的学问之道。

“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平和、淡泊、朴素、从容的宋濂会以自己忠实的承诺,召唤着一代代矢志于学的读书人……

(作者单位:南通市启秀市北学校)

猜你喜欢

宋濂寒门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寒门如何出“贵子”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拿出精神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