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研究

2020-08-19于利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存在一定的契合性,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03-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中国生产发展的具体实践情况深入结合的过程。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努力构建反映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与民族特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融合发展,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智慧以及价值追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古老的中华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核心要义,在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歌舞表演、曲艺传播等民间娱乐活动中表现出来,展现出强大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为人民指明了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社会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并在内涵和精神上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统一性。

1.对世界的本源认识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在对宇宙、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肯定了世界本源的物质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思维和实践二者关系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2.对实践的认知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荀子的“行高于知”的知行观,都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不可替代作用,这种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地位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其本质上是属于实践的范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为重要的特征。

3.对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应秉承“以民为本”的思想,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封建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致的。

4.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大同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虽然服务于小农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束缚,具有一定的封建社会色彩,但是这种思想所追求的平等、和谐的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焕发生机和活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及时回应人类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挑战,不断探索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有利条件,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吸收和科学借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底蕴

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说体系逐渐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生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离不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借鉴积极合理的成分能够印证、契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用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此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优劣辨别和系统阐述,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指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富有时代特点,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学伦理可以知廉耻、辨是非;学史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志高昂、情飞扬。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有利于正确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文以化之。思想解放、价值先进是社会活力的不竭力量,文化自信、理论自觉是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1.中国社会生产发展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文化基础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情感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规律。从治国理政的文化支撑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当代治国理政的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生产发展的实践,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来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吸引力,就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2.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价值认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时代,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国内外重要会议上准确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警句、诗词、典故等形式,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更加富有民族特色。

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发掘、再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获得生命力及感召力的重要途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摒弃漫长悠久历史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出现文化断层甚至价值空虚。

1.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对传统文化的扬与弃。只固守一种文明成果,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文明就会陷入僵化保守的泥淖,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贵的精神品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对传统文化的扬与弃提供哲学参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过程,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的必经阶段,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必然转变。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这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精神实质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转变思路,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代感召力和影响力。

2.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机结合,进一步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感和亲和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民族情感。新时代,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待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就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味道。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本身是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现代化相结合,是实现二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将更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前程.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

[2]  陈培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特质、架构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2).

[3]  杨芳,邝奕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4]  张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收稿日期:2020-01-0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主项“发展性资助理念下高校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资助研究”(2019SJS722);盐城工学院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资助课题“法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Z202017)

作者简介:于利(1989-),女,江苏东海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