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草地贪夜蛾防治试验初报

2020-08-18黎莉

广西农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喇叭口拔节期吐丝

黎莉

(兴宾区桥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来宾市54610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为害严重的特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农业害虫[1]。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市江城县,截至2019年5月21日,该虫已蔓延至我国14个省、市(区)[2],对玉米等作物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期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各地首先见幼虫为害的多为处于苗期至喇叭口期的玉米,由于草地贪夜蛾全世代有效积温与黏虫接近,因此推算两者在我国各区域的发生代次基本相同,即北纬27°以南地区可发生6~8代[4]。草地贪夜蛾繁殖倍数高且世代重叠,为害严重,农民见虫就施药,频繁用药,甚至有一季玉米生长期用药5次的记录,造成防治成本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的危险。由于化学防治在玉米产区时空上的连续性,导致草地贪夜蛾对使用过的药剂产生了抗性[5]。为探索适宜的用药关键时期,针对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用药进行了试验及比较不种时期的组合用药防治效果,以便更好地遏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态势,为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供试地块位于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新周平村谭友富农户地块,试验地块为沙壤土,肥力中等,玉米于2019年8月5日播种(营养杯苗),2019年8月26日定植,面积为1734m2。试验玉米品种为“桂黑糯609”,全生育期为120d。

1.2 试验设计

在玉米苗期已用过一次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物的基础上,后期水、肥管理水平一致。试验设计共10个处理,分为单个生长时期的单次用药和两个生长时期的组合用药,具体试验处理如表1所示,观察玉米各个时期用药防治的效果,同时观察处理1到处理4的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药前各处理的幼虫各龄期所占的比例。调查各处理药前和各处理单时期用药或组合时期用药后3d以及11月30日最后防效和对产量进行对比。试验小区面积50m2(小区间筑田埂)随机排列,3次重复。

1.3 供试药物及施药时间

每个试验处理均采用农业部推荐的二十四种草地贪夜蛾防治药物之一的苏云金杆菌,8000IU/mg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湖北天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每个处理每次用药500倍液进行喷雾,用药时间以玉米完全进入该生长期(叶龄)为用药时间标准,单次用药的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分别于拔节期(9月8日)、小喇叭口期(9月18日)、大喇叭口期(9月30日)、抽雄吐丝期(10月15日)各施药一次,两个时期组合用药的处理为对应时期的两次用药,详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情况表

1.4 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分别调查3次:第一次于9月6日调查各处理的药前虫口基数,第二次调查各处理组合最后用药时期的药后3d(9月11日、9月21日、10月3日、10月18日)的残虫量,第三次是11月30日统一调查所有小区的虫口数量、穗苞受害率。9月6日调查处理1至处理4的药前虫龄,采用棋盘式调查法,每点取5株,10个点,每小区调查50株;11月30日的穗苞受害率和产量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每小区5点,每点调查10株,每小区调查50株。对调查结果进行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计算、产量对比,并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综合分析各处理的用药效果。药效计算方法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区药前虫口数量-处理区施药后虫口数量)/处理区药前虫口数量]×100

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虫口数量×处理区药后虫口数量)/(对照区药后虫口数量×处理区药前虫口数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玉米各个生长时期药前虫龄调查见表2。

表2 玉米各个生长时期药前虫龄调查表

从表2可以看出,拔节期1~3龄的低龄幼虫占比最高,为68.63%;其次是大喇叭口期,占57.14%;再次是抽雄吐丝期,占52.50%;小喇叭口期最低,占38.30%。6龄虫占比最高的是小喇叭口期,其次是大喇叭口期和拔节期,最低的是抽雄吐丝期。在生产上,低龄幼虫用药效果最佳,高龄幼虫用药效果不佳。由此可知玉米小喇叭口期低龄幼虫占比最低,因而用药效果最差。

各小区药前和药后3d及收药前调查情况见表3。

表3 各小区药前和药后3d及收获前调查情况表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在不同的时期组合用药后均表现出一定防效。药后3d防效在49.17%至88.22%之间,防效最好的是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其它处理相比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其次是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防效最差的是小喇叭口期,仅为49.17%。各处理11月30日的防效在39.44%至85.81%之间,防效最好的是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达85.81%,和其它处理对比差异呈极显著;其次是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再次是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小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防效最差的是小喇叭口期。在玉米的生长期间,单次用药的最终防效均比两次组合用药效果差。在单次用药的防效中,大喇叭口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小喇叭口期。

空白处理不用药的玉米产量仅为2026.5 kg/hm2,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用药处理的最高产量为5031.0 kg/hm2,空白处理比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用药处理减产3004.5 kg/hm2,减产59.72%。通过比较其他组合用药时期的玉米产量都比单次用药和空白对照的高,说明生长期两个时期组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次用药,且差异呈极显著。从而也说明玉米受草地贪夜蛾为害严重,如果不施药防治,会导致严重减产。玉米苞受害率、产量和最终的防效关系极大,最终防效越差,玉米苞受害越重、产量也越低。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的单次用药后3d均取得一定防效,且单次用药防效最好的是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其次是抽雄吐丝期,说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最佳防治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但在玉米收获期10天前的防效下降严重,说明单次用药的最终防治效果不佳。在玉米的生长期间,必须采用不同生长时期组合用药才能取得良好防效,最好组合时期是拔节期+大喇叭口期。

调查中还发现,在小喇叭口期时,草地贪夜蛾4~6龄虫占比最大,占61.70%,因而施药效果最差,草地贪夜蛾的幼虫能够调节虫龄历期以获取丰富幼嫩食料的特性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喇叭口拔节期吐丝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夏玉米品种大喇叭口期耐热性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蜘 蛛
你好,圆号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小蚕儿吐丝
麦田欢歌
基于改善水流特性的超声波热量表设计
玉米苗喇叭口节肢动物群落与植株冠层信息的RD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