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历史的并行

2020-08-17郝苗

音乐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声乐音乐艺术

郝苗

我国的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经曲折与发展演化,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底蕴又极具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中国声乐艺术饱受风雨洗礼。吸收了丰富滋养,这株繁盛葱茏、生机勃勃的艺术之葩,已经代表着中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逐渐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着中国音乐鲜明与强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

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复杂多变,既有充满规律性的继承沿革,也有令人惊喜的创新进步,更有具有冲击性的变化发展。其中引人深思的是,声乐艺术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是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声乐艺术的发展即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梳理研究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与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关系及相互影响与作用,进一步明晰声乐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态势与走向,梳理与观察声乐艺术的发展变化的成因、影响因素、艺术成果与文化价值,并以此管窥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社会意义及价值。

一、来自“原汁原味”的声音——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稳步的发展与前进

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华古老的文明中便有延留下来的声乐作品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五帝时期的《弹歌),歌曲表现了远古人民在狩猎时的场景。远古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是以“歌、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形式,称之为乐舞,如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等,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就是声乐艺术的最早形式。在原始社会中,远古人民出于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产生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如祭祀先祖、祭天、祭祀神明、祈雨等,乐舞便是在这些祭祀活动的演出主体,而歌曲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这些祭祀或庆典之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声乐艺术的出现及其存在的目的完全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为劳作与祭祀等社会生活服务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与作用还不明显。

当时间发展到了先秦时期,歌曲在这一阶段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诗经》和《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声乐艺术开始转向民间发展,受到了人民大众的认同,“开始了独立文化身份的确认”,真正以一种艺术符号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时期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进步,生存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而开始出现精神层面的要求,于是大量的民间歌曲应运而生,由此当时的歌曲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被保留下来的用于祭祀的雅乐,而另一种就是当时人民大众创作的俗乐,也就是民间歌曲的最早形式,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最早期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汉唐时期,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破旧立新的革新精神是汉唐灿烂文明的强大助力,在这样良好环境背景下,科技、文化、建筑、医学、外交等领域取得很大的发展与繁荣,音乐尤其是声乐艺术在这一背景环境下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汉代的相和歌作为乐舞的发展形势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结构体裁,成为大型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乐府歌诗、徒歌、但歌和百戏、角抵戏等民间声乐表演形式也逐步涌现,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进入大唐盛世后,唐大曲以其丰富的内容与繁杂的结构发展到了繁盛的顶峰,《霓裳羽衣曲》等作品甚至流传至今:唐声诗、踏歌、吴歌西曲等民间歌曲形式也得到了发展:而歌舞戏的出现则是预示着歌曲与戏剧相结合而成的新型综合艺术形式将会风靡一时。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之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进入宋元时期,声乐艺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城市经济的兴盛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使流传千年的大曲类宫廷音乐退出了艺术舞台,而被当时文学发展所影响的宋代词曲逐渐兴盛,说唱艺术也开始以丰富多样形式发展开来,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宋杂剧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国的戏剧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元代蒙古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帝国,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色彩。元散曲唱腔丰富而体现出极大的融合性,而杂剧则在饱飨各民族丰富的艺术营养后走向了发展成熟。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产生使得戏曲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也为说唱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清代說唱艺术种类之多、影响之大,无不达到了中国古代声乐史上空前的规模”。

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经历了稚嫩到成熟的历程,由早期的社会价值需求逐渐转变为艺术价值偏重,这是与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朝代的发展更替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基本上呈线条性稳步发展,社会文明也呈现出与其同步的不断成长成熟,艺术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其发展进程与其共同成长起来,发展形态也基本呈现稳步提升的形态,与社会发展同频同步,相互影响。

二、极具冲击性的“外来”的声音——中国近代声乐艺术的转身与蜕变

当声乐艺术的发展由具有原汁原味中国风格的声音阶段,迈入近代音乐发展史,我们迎来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崭新阶段。十九世纪末,在国民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从而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学堂乐歌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一时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国人的出国热潮不仅使中国民众进一步接受西方文化,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与音乐。西风东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领域与声乐艺术巨大变革,这些西方歌曲以及具有西式音乐特征的歌曲以其新鲜、优美、简单易记、易于理解、便于传唱等优势,极大程度的冲击了中国传统音乐,成为了声乐领域的主力军。冼星海、萧友梅、黄自、青主等大量留学西方的文人志士回国后,将西方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创作演唱技巧带入了中国,他们创作了大量歌曲作品并致力于国民的音乐教育,使西方音乐艺术中的精粹广为转播,将西方音乐技巧播种在中国的艺术园地,使之与中国声乐艺术特征交相融合,绽放出了全新的艺术之花。当时的声乐作品无论从来源、创作技巧、音乐风格、演唱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声乐作品存在较大不同,对中国原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本土音乐的碰撞与结合下,大量的现代艺术歌曲应运而生,《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思乡》《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等艺术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先进的创作技法风靡一时并流传至今。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五月的鲜花》《铁蹄下的歌女》《大刀进行曲》《延安颂》《延水谣》等作品唱出了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时心中的呐喊,表达了对于革命斗争的顽强斗志与坚强决心,这些声乐作品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抒发与表达,更是中国革命战斗征程中的前进号角,激励与带领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就声乐艺术特征本身而言,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声乐的走向。在原来故步自封、坚守本色的基础上,骤然以不同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刷新与转变。尽管这变化来的过于猛烈与巨大,面对曾经璀璨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让人心中难免会带有一些惋惜与遗憾,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经历与变化都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去珍惜与接纳的。就声乐艺术的社会价值而言,由原来的以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为主的社会价值,转向以社会文明发展需要、民众需求以及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的社会价值,由精神层面的功能转化为精神与现实层面双重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艺术从远古时期以实际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开始,历经多个朝代历史变迁,在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时候,她永远都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为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服务的。这一阶段声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被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声音——中国当代声乐艺术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声乐艺术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大量声乐艺术家如周小燕、郭淑珍、郭兰英、王昆、胡松华、张权等的涌现,声乐教育的专业化全面发展,《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充满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歌曲的诞生,新歌剧的迅速发展与进步,都使声乐艺术园地万象更新,开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为艺术的繁荣造就了丰沃的土壤;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外来音乐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声乐给予了大量可借鉴与学习的契机,由此直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生机勃勃的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之路。

1.聲乐作品呈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新中国走出了旧社会封闭僵化的局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艺术资源不断涌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汲取其中的精华与中国音乐相融合,在八十、九十年代形成了风靡一时的声乐风格,如《我爱你中国》《在那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我爱你塞北的雪》《啊!中国的土地》等艺术歌曲的复兴,《乡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故乡的云》《我的中国心》等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梦回唐朝》等摇滚音乐的兴起……。进入21世纪后,在弘扬民族化倡议下,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于是很多的古代声乐作品与音乐元素重新回归了当代的声乐创作。于是继承、借鉴、创新几个关键词,谱写出今天中国的声乐艺术丰富而多元的主旋律。艺术歌曲、传统民歌、古代歌曲、影视歌曲、戏曲选段、歌剧选曲、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与风格的声乐作品百花齐放、竞相吐艳、各领风骚,使声乐艺术的百花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景。

2.声乐表演舞台繁荣发展

繁荣稳定的政治局面,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声乐艺术舞台迅速繁荣起来,一大批声乐艺术家涌现出来,如早期的蒋大为、殷秀梅、吴雁泽、程志、佟铁鑫等,之后的廖昌永、袁晨野、吴碧霞、田浩江等,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与此同时,人们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与定义也开始有了新的拓展,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本身也开始呈现多元与融合的发展态势,在美声唱法、民声唱法、流行唱法三足鼎立的同时,一些民美、民通类的融合唱法逐渐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在演唱技巧方面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3.声乐教育与理论研究的崛起与发展

自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后,中国音乐教育开始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声乐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喻宜萱、周小燕、王品素、沈湘等老一代声乐教育家为当代的声乐教育贡献了力量,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世纪之交,经过高校连续10年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一大批声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来,《声乐基础教程》《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等教材应运而生,使中国声乐教育的普及范围与专业化程度极大的提升。大量的声乐教师与声乐理论工作者除了演出与教学外,还致力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与挖掘,石惟正、余笃刚、郭建民等写作出版了《声乐教育法》《声乐语言艺术》《声乐文化学》等著作,不仅填补了声乐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缺,更是进一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4.歌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中国歌剧经过了20世纪上半叶的萌芽、建国初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复苏,在今天已经逐渐走向发展成熟,大量的原创歌剧被搬上了舞台,如辽宁歌剧院创作的《苍原》、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司马迁》、上海歌剧院创作的《雷雨》、中国音乐学院创作的《再别康桥》等作品,都是在继承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与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将西方歌剧创作技巧与中国音乐素材相结合,尝试探索一种具有中国风格特征的中国歌剧模式。

走过坎坷曲折,历经风雨洗礼,声乐艺术之葩在中国大地上盛放……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将去往何方,这是广大声乐艺术工作者一直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出了“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将中华文化精髓与先进的艺术成果紧密结合,走一条中国声乐的特色发展之路,必将走出声乐艺术的中国气派,必将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在古代与朝代的更替一起经历了稚嫩、成长与进步,在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经历了转折、跌宕起伏与蜕变,在当代与稳定和谐的时代发展一起走进了繁荣发展、硕果累累的春天,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看到了中华民族走过艰辛与曲折,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投影,事实证明,艺术与历史走的始终是一条并行发展的路。历史的发展造就了艺术的走向,艺术的功用回馈历史、社会和人民,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两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党和国家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更好的未来、创造更好的历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声乐艺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前仆后继、同心协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

猜你喜欢

声乐音乐艺术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纸的艺术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