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原型分析

2020-08-16杜宁飞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赎罪替罪羊伊甸园

杜宁飞

摘要: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中隐藏着丰富的圣经原型,本文将从意象、人物和叙事三个角度分析其圣经原型。

关键词:《赎罪》;伊甸园;替罪羊;U型叙事

一、引言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在当今英国文坛享有盛名,以短篇小说闻名。主要作品有《先爱后礼》(First Love)、《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时间中的孩子》(The Child in Time)以及《赎罪》(Atonement)等,尤其是《赎罪》于2007年由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Joe Wright)执导、改编。一经上映,便取得巨大成功,并获得金狮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因此小说也受到读者和國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小说的研究也不断的加深。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对其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主题:一是从创伤角度分析主人公的创伤与修复;二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叙事策略;三是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伦理困境;四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此外还有不少的分析角度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极少有人分析,国内还未有详细的论述,这给予笔者不少思考空间。主题“赎罪”正是《圣经》的内涵,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赎罪》,文学批评家弗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提出原型批评,《赎罪》的原型主要有意象、人物和叙事三大原型。

二、意象原型

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原型批评,将原型定义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现象”。同时,弗莱将圣经意象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乐园意象、牧放意象、农业意象、城市意象和人类生活本身的意象。(Frye ,144)

伊甸园是上帝为亚当和夏娃创建的乐园,在《赎罪》中的前半部分的场景——“泰丽思庄园”的原型便是伊甸园,根据《旧约》记载,上帝在创建伊甸园时告诫亚当:“园中各样树上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纪(2:16-17)》)小说中这样描写庄园:“林子里浓郁清凉的树阴让人心旷神怡,就连树干上错综的纹路也令她着迷。穿过林边的窄铁门,跨过矮篱间的杜鹃花,便是一片开阔的稀树森林……”(麦克怀恩,19)泰丽思庄园与伊甸园很相似:美丽舒适。故事一开始泰丽思庄园充满着快乐,如果说泰丽思庄园是伊甸园,那么罗比和塞西莉亚便是亚当和夏娃。但是当布里奥妮发现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爱情时,罪恶开始蔓延,罗比因布里奥妮诬陷强奸劳拉,因此违背了十诫中的不可奸淫罪而入狱,塞西莉亚也因此离开庄园,自此罗比和塞西莉亚离开自己的伊甸园,开始了不幸的人生。

影片的时间点共分为3个,1935年,二战期间和1999年,1935年的泰丽思庄园是伊甸园的化身,二战便是洪水的化身,洪水在神话中具有复杂的含义,既是生命的化身,又是罪恶的来源,在全球的神话故事中都有史前大洪水的发生。《圣经》记载:“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终日所思想的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创世纪》(6:5-6;17))由于诺亚方舟,在洪水过后,万物复苏,人类获得新生。影片中二战便是布里奥妮、罗比和塞西莉亚的转折点,布里奥妮因悔恨自己举报罗比是强奸犯,而去战地医院,罗比不想在监狱里服刑,而选择上战场,塞西莉亚因家人误解罗比,离开庄园,在战地医院做一名护士。每个人在战争中都有自己的道路。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过后,带来的是新生,犹如洪水一样。

三、人物原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 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 是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决定着人的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转引自马新国, 356)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现的领悟模式, 我们就在与原型打交道。观看影片之后,不难发现罗比和布里奥妮的《圣经》原型。

中西方自古以来就有“替罪羊”一说,中国古代齐宣王不忍心用牛祭祀,遂用羊代替,而在西方《旧约·利未记》写道:“要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一只公绵羊为燔祭。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牛奉上,为自己和本家赎罪。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亚伦要把那拈阄归于耶和华的羊,献为赎罪祭……”,(《利未记》(16:5-10))此后代替他人承担错误的人就叫做替罪羊。替罪羊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赎罪》中的替罪羊便是罗比,罗比虽然是管家之子,但管家早已离开庄园,罗比由庄园的主人抚养长大,富商马歇尔在晚上强奸了赛西莉亚的表姐,但是在布里奥妮错误的指控下,罗比被当做强奸劳拉的人,因此被赶出庄园,无辜入狱,在战争开始后,走向战场,与心爱的恋人分隔,最后在战争快结束之际,带着悔恨死去。罗比是仆人之子,属于下层人士,而马歇尔是富商,属于上层人士,下层人士成为上层人士的替罪羊,也体现了当时由社会阶级差异带来的不公,正是这种不公,才对后来罗比、塞西莉亚和布里奥妮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犹大是《圣经》重要人物,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据《路加福音》记载,犹大由于内心的贪欲,因三十个银币出卖耶稣,后耶稣被十字架钉死,又因悔恨和恐惧向大家表明耶稣是无罪的,但大错已铸,无法挽回。之后在耶路撒冷自杀。这里,布里奥妮的原型便是犹大,13岁的布里奥妮天真活泼,内心有一个秘密,那就是爱慕罗比,但是罗比和塞西莉亚相爱,亲眼看到塞西莉亚在罗比面前脱光衣服,继而看到二人在图书室里面的亲密行为,因此罗比的形象在塞西莉亚心里一落千丈,认定罗比是好色之徒。在当天晚上表姐劳拉在草丛里面被人强奸,布里奥妮并未看清强奸犯的脸,但固执地认为是罗比侵犯了劳拉,之后向法官撒谎,导致罗比入狱,塞西莉亚也离开了庄园,二人最后死于战火。在参加劳拉和马歇尔的婚礼时,布里奥妮得知事情真相,因此后悔不已,但这时罗比和塞西莉亚已经逝去,错误以无法挽回。因此放弃自己当作家的梦想,选择在战地医院当护士。在老年决定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小说,告诉世人真相。布里奥妮和犹大十分相似,同样的无辜,被人诱惑,撒谎,余生忏悔,与犹大自杀的忏悔方式不同,布里奥妮将二人的爱情故事以小说的方式告诉大家。

四、叙事原型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叙事结构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不同的小说,叙事结构也不同。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包括线状、网状、画面和象征等叙事结构。弗莱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The Great Code:The Bible and Literature)中提出的圣经U型叙事在书中弗莱谈到《士师记》,以色列反复背叛与回归,构成U型叙事结构:背叛之后是落入灾难与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通过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开始下降时的高度。这个接近于U的模式,在文学作品中以标准的喜剧形式出现。在喜剧中,一系列的误解与不幸使剧情跌到令人惊吓的最低点,然后来了某个幸运的转折,把全剧的结尾推向快乐的结局。(Frye, 169)

《赎罪》双线并进,围绕着谎言和赎罪展开,其中又涵盖了爱情、战争等多重主题。围绕着泰丽思姐妹发生的一切,故事的发展顺序“美好与宁静——谎言与灾难——悔恨与救赎”与圣经的U型叙事如出一辙。影片共分为三个叙事情节。第一个叙事情节是美好与宁静,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英国乡村,贵族泰丽思一家宁静的生活着。年仅十三岁的布里奥妮·泰丽思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家人的鼓励下创作出短剧。布里奥妮希望成为一名作家,这时的泰丽思庄园犹如天堂般祥和宁静。在《圣经》中,第一次的衰,自然是从伊甸园的堕落。(Frye, 170)第二个叙事情节便从此开始,管家之子罗比和塞西莉亚相爱,塞西莉亚在罗比面前脱掉衣服,跳进喷泉。这一幕刚好让布里奥妮看到,误以为罗比要对姐姐欲行不轨。当天夜里,表姐劳拉·昆西被人强暴,误解就此产生,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布里奥妮指认是罗比强暴了昆西。罗比因强奸罪而入狱,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也就此中断。布里奥妮也因撒谎陷入悔恨中。第三个叙事情节发生在二战战场和战地医院。二战期间,罗比选择参战,塞西莉亚离开庄园在战地医院当护士,为了赎罪,布里奥妮也来到了战地医院当护士,不久无情的战火吞噬了塞西莉亚和罗比。故事发展到这里,U型叙事到达最低点。人的一生就如小说的叙事结构一样,跌宕起伏。战争结束后,老年的布里奥妮决定将整个故事改编成小说。三个叙事情节构成了布里奥妮赎罪的一生,向大家展示了爱情、战争和人性等现实问题。

五、结束语

荣格曾经说过,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了、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荣格,122)通过对《赎罪》的原型解读,更加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赎罪”,圣经原型贯穿小说,通过对意象、人物以及叙事结构的原型分析,麦克尤恩揭示了人类命运的不可逆性,人一旦犯错,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NIV)New York: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1984.

[2]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New York & London: Harcout Brace Jovanovich, 1982.

[3]何忠寶.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赎罪》中之“罪”[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6).

[4]马新国. 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卡尔·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6]伊恩·麦克怀恩.《赎罪》[M]. 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赎罪替罪羊伊甸园
“替罪羊”原本是神圣的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分析《赎罪》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伊甸园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替罪羊”小考
替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