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精神的哲学解读

2020-08-16郑晓松

商情 2020年35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郑晓松

【摘要】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哲学层面讲,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明辨之,笃行之的执着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证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  理性精神  创新精神  实证精神

今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各种非科学的言论甚嚣尘上,特别是在新冠病毒的起源问题上,一些未经科学证实,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观点经过各种社交媒体不断添油加醋后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和负面影响,以至于各国的权威科学家都纷纷出面进行公开的辟谣。与此同时,人文思想界也掀起了关于科学精神的热烈讨论。

所谓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从事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独特气质、优良传统、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观念的科学家,可能对科学精神有不同的理解,但科学精神也有其普遍性和规范性的一面,从哲学层面讲,科学精神起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

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要求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立场。实事求是最初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本意是指和实际情况相吻合。毛泽东在《改选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规律,“求”就是去探索、去认识。这样,实事求是就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自身的规律;二、这些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人可以去探索这些规律。这样,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哲学上的含义。实事求是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主观和客观关系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寻求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其基本途径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它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统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其次,坚持求实务实的理性精神,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从实际出发,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形成符合客观对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最后形成客观的认识和真理,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例如,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农民运动的基本情况,纠正党内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1927年,毛泽东实在考察了湘潭、湘乡、衡阳、醴陵、长沙5县的农民运动,广泛接触各阶层的人们,听取各地群众团体与地方组织汇报,了解当地农民运动的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报告是毛泽东此次湖南之行的理论总结,是党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的成名之作《江村经济》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南开弦弓村的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成为当时世界了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窗口,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解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江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费孝通又先后三次深入江村实地调查,写出了大量关于中国农业和农村方面的重要论文,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为解决我国社会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坚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要求我们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不断努力。①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事物按自身规律客观存在着,人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些规律;而要想正确认识这些规律,就必须深入实践,认真调查。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获得准确全面的材料形成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理论认识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没有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之前,任何气势如虹、震聋发肺的网络“宏论”或者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可疑的。这是做好研究的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础。②博览群书,系统深入学习理解各种科学史料。书籍特别是那些经典之作是前人反复实践和理论思维的结果,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的准确把握,因而绝大多数书籍尤其是经典,在现阶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博古才能通今,才能明辨是非。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处理好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但根本的是首先要继承,要扎根于浩瀚书海之中,尤其是各种学科名著。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思维能力,这是始终做到能够实事求是的关键一环。③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终标准。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对真理认识的过程。成天待在书房里,抱着大部头的书啃,奇思苦想,不做实际的调查,不深入社会收集材料,不是真正的学问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流于经验和直觉,象记流水账似的把实践的见闻和经历写下来,同样不是学问之道,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求真务实。

二、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不惧权威、敢于置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事物是复杂的,也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它展示出来的表象不一定就是其本质,大胆质疑,通过理性思维对此进行分析,是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关键;任何理论观点,即使是被公认的所谓权威,同样应该接受理性精神的怀疑,只有通过不断的怀疑,才能进行创新,发展才成为可能。

不惧权威、敢于置疑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一种合理怀疑。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得一份调查表中,把“懷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这种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不可知论,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是对似是而非的论调的怀疑。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古人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创新。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在批判中的继承。

诺思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史。诺思在研究西方经济史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着大胆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长期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基本上都一致认为技术变革是近代西方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并一直把近代工业革命看作是欧洲经济成长的起点。后来也有一些学者从技术变革等因素中分解出更为基本的见解,那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西方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这些观点被人们全盘接受,深信不疑。诺思对此则进行了大胆怀疑,在深入系统研究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史实后,他指出,这种解释存在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即:如果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投资和创新,那为什么有的社会也具备了这些因素和条件却没有得到如意的增长结局呢?在诺思看来,不应该把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技术革命,而应当把目光转向一个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正因为在解释经济史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诺思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家。

敢于置疑,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不迷信权威,墨守成规;就必须在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理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对那些所谓的既定理论和事实提出疑问,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三、明辨之、笃行之的执着精神

明辨之,意思是说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通过严密的理性分析,对事物和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认真甄别和遴选,把握对象的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明辨之主要是强调理性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笃行之,就是指一旦对某件事作出了准确判断后,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就应该坚持自己的判断,思想上不要受外界影响,不要轻易动摇,更不能盲从;同时要持之以恒,不能轻言放弃,直到目标实现为止。

明辨之,从方法论层面讲,就是要发扬“考据”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马叙伦先生做学问,特别注重考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治学严谨,他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从大量的史料和语言现象中分析归纳而得出来的,都是可以经受实际考验的。对于或一时材料不足,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得出结论的,都明确写上待“待考”、“更待详考”。例如,通过详尽而严密的考证,他在《六书之商榷》一文中指出,“以鄙人的研究,八卦是土作成的,并不是画”,“结绳八卦可以说是古代记事的工具,却不能说是古代的文字”,“结绳八卦与六书无关”。结六书发生的次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官保氏注》,许慎《说文》序中说法各异,马叙伦通过系统而全面的考证和研究,指出文字有初造的会意字,有造了形声字再造的会意字,或也有拿形声字来会意的,当然后一种情况很少。他赞同《汉书·艺文志》说的次序: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笃行之,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的意志力和控制力,它既是抵御外在世界的各种诱惑的重要条件,也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历史上那些成就了一翻大事业的人,都是笃行之的榜样。《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作者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掌管天文,记载史事。在父亲的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司马迁继承父业、献身史学的志向逐渐明确下来。根据《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和其它篇目记载,二十岁那年,为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他开始游历大江南北,广泛搜集史料。通过三四年的实在采访和考察,司马迁掌握了大量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印证了很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在做地方官时,他自始到终坚持实在考察,收材料,核实史料。在写作《史记》过程中,不论发生多大变故,司马迁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其中因为“李陵之祸”下过狱,受过腐刑之类的奇耻大辱,但他把个人的生死荣辱都到九霄云外,默默地以自己的血和泪撰写着《史记》,最后,在他年近60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开我国封建社会“正史”研究之先河。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民众,始终坚持明辨之,笃行之的精神尤其重要。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②要严密细致的分析。本质体现着事物变化的规律,但本质和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不可能泾渭分明,对此,要通过自己的理论思维,深入分析,那些是本质的东西,那是只是表面现象,这样才能确保行动起来心中有数,游刃有余。③要做自己的事,不盲从。一旦通过严密的理性分析形成准确判断后,就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做自己的事,不要轻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不能盲从,随大流,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证精神

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要针对治学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大胆的提出假设,但这种假设还得想法子证明。所以小心的求证,要想法子证实假设或者否证假设,比大胆的假设还更重要。所谓“大胆假设”是倡导人们要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所谓“小心求证”,就是基于假设要寻找事实,进行证明,这是一种务实严谨的学术态度,不能有半点马虎。一方面,要立足于自己的理论积累和决断,大胆假设。要解放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械唯物主义,才能不会在前人的知识面前无所是从。在经过深入调查和获得了全面的资料后,不能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能囿于史料中,迷信权威,固步自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出新的观点,并根据调查和学习获得的材料,严密论证,一步步形成新的结论。另一方面,又要树立求真務实、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务实、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工作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正如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家管大同所说:“要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点,除了要有正确的立场外,就要看观点和记录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材料是否统一。”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1915年前后,爱因斯坦以狭义相对为基础,从纯粹“思想实验”的角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并给出了广义相对论三大著名的实验验证上:1,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每百年43秒的剩余进动长期无法得到解释,被广义相对论完满地解释清楚了。2,广义相对论计算的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比率,1919年5月29日,英国的爱丁顿利用的日全食进行观测,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测。3,引力红移,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引力场中的时钟要变慢,因此从恒星表面射到地球上来的光线,其光谱线会发生红移,这也在很高精度上得到了证实。从此,广义相对论理论的正确性得到了广泛地承认。

大胆假设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结果是新的东西的产生,而新又是与旧相对的,也就是说,创新是由旧飞跃到新的过程,平时常说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温故知新,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从创新的过程来看,创新首先是针对旧的。那么在面对旧的东西时,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而这种态度有助于创新呢?毫无疑问,对旧的事物必须勇于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小心求证要求我们要有直面事实和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客观世界依据自身的规律存在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使自己的主观认识逼近客观真理的过程,因此,首先必须勇于面对事实,根据对象的客观规律不断的纠正、否定自己的主观方法和观念。其次,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更多是面对史料,因而必须占有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作全面的调查,并且必须经过严密的科学推理,才能得出正确判断,最后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观点。切不可断章取义,道听途说,更不可先设立自己的论点,采用因果逆转的倒推法,一相情愿的去搜集片面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总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体现。事物是复杂的,也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它展示出来的表象不一定就是其本质,大胆假设,敢于质疑,通过理性思维对此进行分析,反复求证,这才是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关键;任何理论观点,即使是被公认的所谓权威,同样应该接受理性精神的怀疑,只有通过不断的怀疑,大胆提出新的假证和理论,并对该假设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证实,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