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2020-08-15李代凤肖慧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居民

李代凤 肖慧

社区志愿服务是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社会创新的可行路径。社区志愿服务直接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工作“形式化”、基础薄弱、制度缺失等问题,应从加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强化宣传与舆论引导、探索实施公益积分兑换等对策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努力推进社区居民践行公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发挥志愿服务团队在推进环境整治、关爱困难群体、参与社区创建等方面的作用。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重要的一部分,极大地推进了城市社区建设。党员志愿者、社区骨干志愿者、职工志愿者等志愿队伍比较活跃。如今,进入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发展时代,中国逐渐构建“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会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社区志愿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社区居民带来了福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困境。因此,深入研究社区发展现状,探究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对策迫在眉睫。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定义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社区志愿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居民、团体、组织或者机构志愿为全体社区成员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而不求回报。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在全国推开社区服务时,志愿服务便萌生于中国大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志愿者服务的足迹遍布社区卫生、扶残帮困、扶老敬老、医疗保健、机械家电维修、知识讲座等社区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广泛,利于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居民参与。例社区不免存在贫困居民和弱势群体,社区志愿者在为其带去生活、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帮助外,更能为其带去关怀与温暖。

(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为居民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有利于建设一个关怀互助、充满爱心的和谐设区。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提升,而且在社区倡导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创新社区治理。社区志愿服务首先通过亲身实践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意识;其次可以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成为社区发展的一大亮点;社区干部通过实施志愿服务工作,发掘社区力量,培养社区领袖和骨干志愿者,发挥榜样力量,带动居民更多、更好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其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程度,而且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最后,志愿活动更是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一种补充,也是社会爱心人士奉献的一种表现,更是社区居民参与和回馈社会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项目组成员于2019年7月-12月到荆州区二十九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出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如下:

二、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化”

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工作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社区志愿服务队设立主要是适应创文要求而不是群众实际需求,注重线上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线下活动开展较少。社区居民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也是志愿服务的对象。由于线下活动开展较少,居民参与率低且进行活动时较随意;其次,志愿服务“数字化”和“量化”,以注册志愿者数量、开展活动次数等作为考核评优依据,进而形成的是更多的“僵尸”志愿者和“空売”志愿者队伍,而系列考核标准是以资料、线上测评系统为主。志愿者服务考评系统让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更加趋于“形式化”;最后线上只注重发布项目和记录时长,未能全面跟进志愿服务活动后续工作,而线下缺乏操作,档案手册填写不规范,让志愿服务变成数据服务,脱离志愿服务初衷。另外,由于工作人员变动较大,网上的数据也未能及时更新。

(二)社区志愿服务基础比较薄弱

社区志愿服务基础薄弱,志愿工作难推进。首先,社区干部对志愿服务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开展志愿服务的方法有限,社区不需要志愿服务的观念还存在;其次,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短缺,不少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导致社区没有专人负责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最后,志愿者队伍难以组建,活动开展受限。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志愿者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另外,社区志愿者主要来自老党员、老年人、退休职工和少年,队伍倾向老年化。其中老年志愿者最普及,最受欢迎、活动最频繁、队员人数最多,群众基础也最好。考虑到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志愿者数量偏少,志愿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相比之下,其他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随机性,传统的狭义的志愿服务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大众所需,社区居民更关注的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自身素质,即在助人的同时达到自助。近年来,随着荆州市“拆违创建”,产生大量流动居民,外来迁移人口多,居民自由随意的生活习惯长期存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志愿工作。

(三)社区志愿服务制度严重缺失

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志愿服务注重奉献,但志愿者依然期望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及社会的认可。不少社区缺乏褒奖激励机制,导致社区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居民参与率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社区也反映社区阵地建设受限,没有专门开展志愿活动的办公场所,社区为志愿者提供的保障有限。区民政局、扶持荆州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有限,部分社区辖区单位少,没有足够的物资保障志愿者的基本需求。志愿者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当前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起步阶段,一些强制性的示范引领活动不可避兔,由此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资源的支持也同样不容忽视;最后,社区未规范志愿活动宣传和开展机制,导致志愿工作开展随意,线上线下记录困难,通常是随机安排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志愿服务工作,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没有达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最终目的。由于负责人的变动,对整个项目不了解,线上线下的相关要求难以达到,工作进度较难协调。项目组成员需要反复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效率较低且在工作的对接上仍有难度。加上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的水平有限,线上操作难度大。中国志愿服务网系统不稳定,个人和团体的账号密码易丢失,找回相关信息较为麻烦。志愿者自行网上注册难度大,对个人信息尤其敏感不愿意让社区工作人员代办,信息的公开度仍为居民所担忧,实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难度更大。

通过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的分析,发现由于社区自身基础薄弱和社区工作“形式化”以及制度缺失严重阻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相应提出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对策。

三、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对策探讨

(一)加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有序化

社区干部是社区治理、服务的带头人,只有强化社区干部对工作的熟悉程度,才能更好地呼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首先对于已有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可以由社区统筹,安排专业社工机构进行指导,定期组织开展各项理论和实践培训,如志愿服务的核心概念、精神,志愿活动如何开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其次对于社区志愿者进行的志愿服务,社区要做好线上线下记录,并且定期进行公示;最后,根据调查,很多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单一,主要包括:日常巡逻、文明劝导、文艺演出等。各个社区的基本情况不尽相同,社区干部可以因地制宜,在深化已有的常规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机制建设是规范化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组织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通过现有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管理,使志愿服务有章可循。保证志愿者队伍活动正常运转、全面发展,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强化宣传与舆论引导,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社区居民是志愿者的主干力量,要鼓励居民主动参加,在过程中得到自我归属感。首先,要发掘社区志愿服务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进行专栏宣传表彰,在社区开展大型服务活动时,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居民的荣誉感。在社会上形成参与志愿服务光荣的道德风尚,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平台,如宣传栏、社区公众号、工作群等向居民广泛宣传。只有对志愿服务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吸引其加入,从而将志愿服务付诸于实践。最后,对于基础较弱的社区,可以和志愿服务工作进展顺利的社区合作。共同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社区可作为示范社区。

(三)探索实施公益积分兑换,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持久化

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推进社区志愿工作的机制,前期由当地民政局下发部分物资做保障,社区自身发动共建单位筹集部分物资做补充。由社区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相应积分细则记录服务时长和积分,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社区情况进行物资兑换,即积分兑换。

市、区两级领导对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工作日益重视,其背后工作量也日益增加。因此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使之成为常态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构建高校——企业——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结构,带动和支持社区志愿工作。同时,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共建单位筹款用于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物资的长期供给,为积分兑换物资供应的后续性和项目实施的持久性扫除障碍。

鼓励社区开展兑换资源多样化,可分为具体商品、政府服务、精神激励等。针对各社区具体情况,一部分社区以物质激励为主,一部分社区可由物质激励逐步转向以精神激励为主,保障志愿者的物质奖励和社会价值认同。在志愿者素质、志愿者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小范围的积分置换,让社区内部资金、物资、积分等要素流动。同时利用“互联网+志愿者积分兑换”系统,通过中国志愿服务网、志愿汇等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登记效率。另一方面,对于积分兑换,也可以形成各个社区的特色,每个社区都可以对本社区的积分兑换站点进行“改装”,如采取建立“时间银行”、“爱心储蓄所”、“文明储蓄所”、“好人好事储蓄所”等系列制度,对志愿服务的时间、数量等予以储存,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使志愿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不仅可以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而且对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活动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动力。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保证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社区是各种利益的汇集点和各个矛盾的聚焦點,改革、发展和稳定依托于社区。只有搞好社区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的“大厦”才有牢固的根基。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研究”(2020JY01)的阶段性成果。长江大学第十二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荆州区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机制研究”(2019244)。

(李代凤: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居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