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下花开

2020-08-14娄国标

老区建设 2020年13期
关键词:工作队贫困户村民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初夏时节,万物葱茏,草木竞秀,一簇簇映山红,恣意盛开在赣鄱大地的山岭之上。

脱贫攻坚的浩荡之风,催动着我们向大山深处进发。这次要探访的,是一个叫岭下的村子。

赣地多山,有山便有岭,有岭才有岭下。然而,岭下村到底在哪里?

从南昌出发,乘三十多分钟的昌九城际铁路动车到共青城,再坐上汽车,沿昌九、永武、大广高速公路飞驰两个多小时,进入修水地界,至渣津出口,还得走县道、乡道近一小时,过东港乡,抵岭下村。

上午八点多出发,中午近一点才到达。同行有人笑称,四个多小时,如果乘上高铁或飞机,早就跨省出国了。小村之偏僻,可见一斑。

修水三省接壤,却四面环山。这里属大别山余脉九岭山和幕阜山两山之间的山涧地带,南面还有茅竹山与罗霄山脉相衔。修水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一座座大山,层峦叠嶂,峰高林密,曾经护佑着革命的火种,现在却牵扯着修水人民脱贫的步伐。1994年,修水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为江西省定特困片区县,直到2020年4月份才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

岭下村,处于修水县腹地,距县城76公里,坐落于连绵的山岭之下,故得其名。岭下村380多户村民,分为15个村民小组,散落在五六处山坳里。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缺少产业支撑,戴上了“贫困”的帽子,是“十三五”期间国家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68人。

按照脱贫攻坚的部署,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派驻的扶贫工作队,多年来一直驻村帮扶,携手村民奔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快到了?”“快到了!”

汽车在山岭上盘旋。越过一道道山岭,岭下村却遥遥不见真容。司机老沈,老家就在修水,车开得好,说话幽默,时常宽慰我们焦急的心情。他说,上庐山要走“四百旋”,进岭下只要“一百旋”。

终于,汽车减速,眼前逐渐开朗起来。盘过最后一道山岭,刻着“生态岭下村”几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驻村第一书记邹道银介绍,原先,这个藏在深山的小村,地图上无标注,路口没铭牌,导航常迷路传。后来,修了路,通了公交车,扶贫工作队又组织立了村名牌,岭下村才逐渐为外人所知。

匆匆吃过午饭,我们决定爬上山岭看一看。岭下村的饮水工程建在山上,这是铁路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建设的第一个民生项目。

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正是草木茂盛之时,树木高耸,两旁的枝蔓随时入侵小路,村长拿着一把柴刀在前面“开路”。他边走边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砍树、烧柴,大山基本都“秃头”了,现在保护生态禁止乱砍滥伐,加上村民都用上了燃气,大山又重新披上了“秀发”。

爬山半个多小时,终于见到饮水工程。两个大型蓄水池,将山泉水收集、沉淀、过滤、消毒,通过管道引水下山,借助从高到低的势能,不用加压就能进家入户。饮水工程建成后,结束了村民到河里挑水或打井取水的历史。

清冽的山泉水,是大自然馈赠给岭下村的珍贵礼物,滋润着小村的岁月。喝一口,甜滋滋的,泡上山茶,更是唇齿留香。

下山后,我们决定去看看村里的太阳能发电站。

风儿掠过竹海,夏天挂在枝头,或隐或现的小溪指引着我们行进。没走多久,就看到两排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有一户人家,新盖的房子,好像哨兵守护着这个发电站。

村长说,阳光也能掙钱,这是他们以前不敢想的。选址时,就充分考虑了扶贫的需求,聘请了就近的一家扶贫户从事日常管护工作。扶贫工作队引进光伏电站,既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又能为贫困户增加进项,可谓一箭双雕。

此时,管护员温淑员正在清扫光伏面板,没人在旁边监督,她依旧干得认真细致、一板一眼。蓝天白云,动静之间,清风徐徐吹来,让人心里涌动暖意。她说,管护好这些太阳能,就像养好家里的一只只老母鸡——天天都能生蛋啊!

岭下村山多田少,号称“九山一分田”,在土地里刨食不容易,扶贫工作队便盯住这四周的山岭做文章。说话间,邹道银大手一挥:我们再爬一趟山,去看看油茶林和茶叶苗。

250亩油茶林,几乎占据了半个山头,半大的油茶树迎风摇曳,好似一个个妙曼少女,在深情打望着这个小村。栽下不久的小苗,娇嫩欲滴,它们沐着山风喝着山泉,在努力地生长。

投入援建资金,成立油茶合作社,建设茶叶种植基地,村民将撂荒的山地入股,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贫困户开辟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就业渠道……三位一辈子从事铁路工作的“老铁”,如今说起岭下村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邹道银他们很是看重这片油茶和茶叶,经常上山走一走、看一看,给小苗培培土、拔拔草。油茶是经济作物,易管护,产量高,待到成熟时,一个果子就是一份稳定的收入。茶叶更是山里人的“金娃娃”。修水有千余年的产茶历史,相传北宋黄庶、黄庭坚父子将家乡修水的茶叶推赏京师,赠予苏东坡等名士,一时名动京华,近代以来,修水宁红茶更是蜚声海内外。

夏日的阳光,落在岭上的一树一茶、一草一木间,映照着岭下的房舍田居、阡陌沟渠,呈现出一派五彩斑斓的光影。我问他们,此景此景,有何感慨?

亲切,源于脚下的泥土,更源于心头的梦想。邹道银情不自禁地说。

我打趣道,你不仅是扶贫工作者,也是诗人。

从铁路干部“变身”驻村书记,邹道银只用了一天时间。

2015年10月,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开始定点帮扶岭下村。

他记得,那天,组织上找他谈完话,要求交接完手头的工作,第二天就进村,投入新的岗位。一纸命令,把他从铁路单位的工会主席,变成扶贫工作队的队长。2018年,他又兼任驻岭下村第一书记。

藏在大山深处的岭下村,距离最近的铁路线还有200多公里,村民平时出远门坐趟火车,先得走村道乡道,再走县道国道,起码要花上半天时间。对岭下村来说,铁路太过“遥远”了。这下,来了铁路的扶贫干部,村民既感到新奇,又满怀期待。

“对我们来说,扶贫工作是个全新的领域,充满了挑战。”进村后,映入邹道银眼帘的,不仅是绵延不绝的山岭,还有看起来显得有些“萧条”与“失落”的小村。

说它萧条,是因为岭下交通不方便,自然条件差,缺乏产业和经济支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子里基本没什么新房,有的农户还住着土坯房,显得清冷而寂寥。

说它失落,是因为岭下村曾是秋收起义部队回师战斗地,是赣西北的苏区摇篮,曾经热闹,现在却有些黯然了。这样一个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山村,绝不应该一直贫困下去。

深入田间地头,走组入户家访,邹道银和另外两名队员一道,和村民劳动在一起,吃住在一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村情村貌,力争找准贫困的根源。

掌握政策,尽快融入,不说外行话。邹道银告诉自己——“我现在就是一个村民”,他随身携带的文件袋里,装着帮扶政策指南和贫困户的“明白卡”。

他把铁路企业管理的一套思路,创新运用到扶贫工作中。采用“画图作战”和“看板销号”的方法,逐条落实17项脱贫指标,民生工程怎么推进,村容村貌怎么改变。62户贫困户谁家住在哪里,谁家没达标,脱贫之后的日子怎么过,如何让贫困户获得持续的收入,都是邹道银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颗真心,可以换来另一颗真心。随着时间推移,村民们和他们熟络起来,从开始的冷眼旁观,慢慢转变为积极参与。

经过努力,村里的卫生所建好了,饮水工程到位了,泥泞的道路硬化绿化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体育健身器材动起来了,希望小桥通行了……长期困扰岭下村的行路难、看病难、喝水难、种植浇灌难等问题,在扶贫工作队手中一件件得到解决。

然而,扶贫工作并非就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走在岭下村的田埂上,邹道银双眉紧锁。他的目标,不仅是让岭下村美起来,更要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让脱贫致富的路宽起来。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更何况,铁路人一贯不怕啃“硬骨头”。邹道银带着黄洪华、夏晖两名队员,拿出“铁”的作风,找项目,跑政策,搞调研,抓落地,忙得不亦乐乎。

岭下村田地少,村民把土地看得很重,一分一毫寸土必争。如何做好土地这篇文章,是扶贫工作的核心。

最初,邹道银提出以“土地入股、贫困户参股、利润分红、壮大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光伏电站、油茶基地等项目时,村民态度不积极,甚至还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开会、家访、摆事实、讲道理、嘴巴说干了,有的人还在“扯精”(当地方言,意为扯皮)。

邹道银并不气馁:“只有真正转变思想,才能真脱贫。”

一次次上门,一户户做工作,一遍遍地讲政策、谈前景。村里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邓江华,率先行动,同意土地入股。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农户放下思想包袱,纷纷主动入股。

有了产业,邹道银又盯上了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稳了,收入才稳;消费市场打开了,岭下村的农活才能走出大山。”但是,仅靠村里的产业,不能完全解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消费市场也难以打开,必须多管齐下。

创办鞋业扶贫车间,引进劳保手套合作加工,成立南源农产品销售公司,在南昌铁路家属区开设岭下村农产品销售门店,扶贫队的点子一个接一个,项目也一个接一个。

村支書邓鸿雁是个90后,头脑活,敢闯敢试,看着一个个项目在扶贫工作队的主导下落地生根,脸上好像开了花:“岭下村不再靠天吃饭,村民只要勤劳肯干,田间地头都是脱贫致富的主战场。”

2019年1月,第一批消费扶贫项目敲定,岭下村的大米、红薯粉、谷酒等农货开始走出“深闺”。由于运输时间临时提前,邹道银自己驾车,从九江匆匆赶回村里张罗。

峰回路转,山道难行,万万没想到,一场车祸从天而降。邹道银脑部挫裂伤,颈椎3节棘骨和胸椎4节压缩性骨折……躺在病床上,他长吁短叹——消费扶贫项目刚刚启动,还有那么多扶贫任务没有完成,怎么就“躺”下了呢?

手术后,医生嘱咐他至少卧床休息100天。然而,他哪里躺得住?一个月后,邹道银就找了个机会,悄悄“溜”出了医院。

回到村里,邹道银脖子上戴着厚厚的保护套,手提包里装满了中药。

“摘书记回来了!”村民奔走相告,有的抓来母鸡,有的拿来鸡蛋,还有的端来刚出笼的“修水哨子”。

村民们乡音重,都喊邹道银为“摘书记”。对此,邹道银不仅不纠正,反而很看重这个称呼——“我们就是来帮助村民脱贫摘帽的!”

“摘书记,讲讲贫困户脱贫的故事吧。”我拉住邹道银。

“不仅要讲他们的故事,还要实地去看贫困户的变化。”邹道银笑着说。

没走几步,就来到邓金标家。父亲常年瘫痪在床,母亲年事已高,山里地里的收成,实在入不敷出。由于要照顾老父亲,邓金标只能抽空去临近的渣津镇打打零工,一个月1000元的收入,很不稳定。

“那时候,真是连饭都吃不饱。”回想过去,邓金标很感慨。

精准扶贫,就是要“对症下药”。邹道银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邓金标的家庭情况。2017年,岭下村设置了两个保洁员岗位,年收入1.2万元。邓金标为其中一员。

2018年,另一名保洁员转岗,邓金标和妻子接下整个村子的保洁工作,有了双份收入。早上四点多,邓金标两口子就拿起扫帚、推着垃圾车出发了。

我问,又不是城里的环卫,为什么要这么早?

邓金标说,一来,让村民早上起床就享受到清洁的环境;二来,早点干完保洁,空出时间去田里干活。

“虽然脏一点,累一点,但村子变美了,我们的日子变好了。”邓金标咧开嘴,脸上洋溢着笑容。

除了负责村里的保洁,邓金标还扩大种植水稻和冷水茭白。从2016年的3亩水稻、半亩茭白,增加到现在的8亩水稻、5亩茭白。“8亩水稻一年赚1万元,茭白每亩赚4000元,我今年还养了6只羊,准备再养几头猪。”

邓金标掰着手指算着账,眼里充满了希望。“都是党的政策好,扶贫干部贴心。今年给我妈买了个逍遥椅,逍遥!”

告别邓金标,我们又来到了戴玉香家。

“原来是贫困户,后来是‘脱贫先进,现在是‘致富带头人。”今年73岁的戴玉香皮肤黝黑,满脸沟壑,见到邹道银他们来了,笑得见牙不见眼。

戴玉香一家八口人,大孙子有残疾,不仅无法劳动,还有医药费支出,两个孙辈都在读书,仅靠土里刨食和外出务工,日子过得格外寒碜。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经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是岭下村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户。

改变发生在铁路扶贫队来了之后。邹道银安排经验丰富的黄洪华包保,帮助戴玉香明家底、算细账、找出路。第一年,争取到了房屋改造补助,推倒土坯房,建起了三层小楼,一家人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提上来了。第三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俗话说:不想出汗,休想吃饭。现在,老戴一家各有分工,忙得团团转,除了儿子媳妇在外务工,他家还种了8亩水田、2亩茶叶,养了2头猪、3只羊、60多只鸡鸭,入股了油茶项目。村里一些人家缺少劳动力,勤劳的老戴还接了不少“业务”——帮人耕田和插秧。

更大的变化,在21岁的孙女戴芳敏身上。

戴芳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前几年,戴芳敏中学毕业后跟着父母在温州打工。

岭下村在南昌的扶贫农产品直销店开业,需要招聘一名营业员,黄洪华第一个想到戴芳敏。

本以为一拍即合,没想到小戴就是不点头。原因很简单,害怕跟人打交道。

经过多次劝说小戴才答应去试试。

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这个见人就躲的山里姑娘,已经独自撑起了直销店的工作。顾客进店,戴芳敏一改羞涩,不再低头不语,而是热情地打招呼,熟练地推销商品。

“小戴人老实,能吃苦,顾客和旁边的商户都喜欢她。经过历练,她已经得心应手,喜欢上这份工作。”黄洪华感到欣慰,戴玉香谈起孙女来,更是开心。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泽。戴芳敏就像一朵小花,从含苞到绽放,映衬出岭下村年轻一代的活力和梦想。

一路走一路看,一边问一边想,我们分外珍惜在岭下村的时光。在援建的卫生所、候车亭、希望小桥、劳保手套加工车间,我們长久驻足。这一个个项目,从提出设想到落地开花,并非一帆风顺,凝结着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心血,更承载着岭下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见到扶贫队员,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报告喜讯、有的咨询问题、有的诉说烦恼、有的描绘愿景,家长里短说个不停。山里的风,用一丝甘甜和微凉,吹散了行人脚步里的匆忙。

叠翠的山,流碧的水,幼荷出波,茭白滋秀,榴花绽放,草木生辉……这是岭下最好的季节,万物生机盎然,绵延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描摹着生命的舒展与欢畅。

此时,正是岭下村冷水稻插秧的时节。一声声鸟鸣,催促着人们趁着大好时光,把秧苗栽下。

作者简介:娄国标,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工作队贫困户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扶贫工作队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