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流径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疑难问题剖析

2020-08-14白广俊唐德翔

物理教学探讨 2020年7期
关键词:典型问题平抛运动剖析

白广俊 唐德翔

摘   要:人教版教材第五章第4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这为学生进行实验思考和实验探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学中,学生尤其对参考案例2用水流径迹法研究平抛运动,提出了许多疑问和思考,现就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平抛运动;水流径迹法;典型问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7-0037-3

水流径迹法研究平抛运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左侧细管上端管口为A,下端管口为B,右侧弯管上端管口为C,下端管口为D。

实验过程中,左侧细管进气,保证右侧弯管下端管口D处液体压强不变,从而使从D处水平喷出的水在空中形成稳定的弯曲细水柱,可以显示平抛运动的轨迹,再将其描绘在背后的纸上进行分析。

教学中,学生对此实验方案提出了许多疑问和思考,现就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剖析。

问题1 为何B处进气,D处出水?

老师们一般是这样讲的,如图2所示,C处压强高于A处压强,因此C处出水,A处进气。

然而学生会问:开始时左、右两管都与大气相通,为何不是D处进气、B处出水呢? 开始时A、B两处等压,C、D两处等压,为何C处压强突然高于A处压强了呢?

剖析 假定装有一定水的饮料瓶倒置过来之后,上方存留有一小部分气体E,压强PE很小。现在用一橡皮泥堵住右侧弯管下端D处,两细管内均无水进入。

对左侧细管上端A处选一小水薄片进行分析,小水薄片距离上方气体E距离为h1,小水薄片上、下液面的压强大小决定了左侧细管进气还是出水。

也就是说,无论先堵住哪端,只要左、右两管在瓶倒转过程中都没有水,全是空气,最终都将是B处进气,D处出水。

问题2 为何上端C处比A处竖直高度低,下端D处比B处竖直高度低?

剖析 只要左、右两管在瓶倒转过程中都没有水,全是空气,最终都是上端管口高的进气,上端管口低的出水。

因此,在做平抛运动实验中,右侧弯管上端高度要低一些,即上端C处必须低于A处。

但是,万一实验过程中,在倒转装置时,左、右两细管内已经充满水了呢?

这种情况下,若左侧细管底端B处低于右侧弯管底端D处,高差为Δh,等效为如图3所示的倒U形试管。

同理,在左侧细管与D等高处取一液片F。

問题3 为何水面在A处上方时D处流速稳定,在A处下方时D处流速不稳定?

剖析 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1726年,丹尼尔·伯努利提出了“伯努利原理”。其实质是流体的机械能守恒。即:动能+重力势能+压力势能=常数。如图4所示。

因此,实验过程中应该选取液面降至A处之前的过程进行研究。

问题4 空气阻力对水流平抛轨迹有无影响,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剖析 根据流体的连续性原理我们知道,做平抛运动的流体满足:

ρv1ΔS1=ρv2ΔS2

随着流速v的增加,流管横截面积ΔS将会减小,水柱由粗变细,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水柱会逐渐偏离平抛轨迹。

因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我们在分析时,应该选取靠近喷口D处的一段曲线。

由于管口大小将影响流速,并进而影响空气阻力。所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喷口直径一般选取2~3 mm范围。

如果喷口直径过小,流速大,水柱受空气阻力影响较大;如果喷口直径较大,水压下降过快,水喷出的速度减小过快,将不利于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晏维,邹佳锐.如何用等压瓶做好平抛实验[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4):39.(栏目编辑    陈  洁)

收稿日期:2020-05-21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计划研究项目“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Y190235)、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课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中物理特长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2017CQJWGZ3094)、西南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趣味物理演示实验教具的设计与开发”(SYJ20190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白广俊(1989-),男,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清北班班主任及物理教学工作;唐德翔(1973-),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巴蜀中学物理竞赛及教科室工作。

猜你喜欢

典型问题平抛运动剖析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巧解与斜面相关的平抛运动问题
归纳“典型问题”着力教学改进
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浅谈数学问题教学中的“源头活水”
“平抛运动”教材比较与教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