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环境下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2020-08-14王植

声屏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微电影新媒体

王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逐步完善,产生了很多网络文化现象。其中,微电影以新媒体作为依托,结合本身艺术特色,在众多“微文化”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文化娱乐宠儿。文章对微电影、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下微电影的传播特点进行阐述,为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提供基础框架。

关键词:微电影 新媒体 传播特点

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就无处不在。公元前60年,最古老的报纸在古罗马诞生;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创立了世界第一座公众电视台。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大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98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从此以后第四媒体即互联网应运而生,走进公众视野。

“网络社会”的形成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节奏”“碎片化”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基本要求。与此相应,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逐渐走进人们视线,一系列“微现象”借助“短、平、快”的优势在传媒行业大行其道,带领受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而微电影整合了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大部分特点,并凸显了声画结合的优势,在互联网上大火了一把。

微电影和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限娱令”“限广令”,进一步压缩了电视植入式广告的空间,而且广告价格高,竞争激烈,使很多广告主不得不另辟蹊径。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覆盖率不断攀升,手机、电脑等传播媒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使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网络观看视频成为现实。这些因素促使大部分商家或企业寻找新的广告载体,它们纷纷将目光从传统媒体转向拥有丰富视频资源的网络媒体,并在视频广告的创作中,在原有广告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电影的表现形式,推出微电影这一模式,从而形成了新的营销手段。

微电影概念的界定。关于微电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微电影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网络视频短片,也有人强调微电影的功利性,认为微电影是商家用来阐述商品属性的植入广告。还有学者强调微电影的“微文化”,突出了微电影时间的碎片化,认为微电影是“具备完整的策划、故事情节以及制作体系,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的艺术形式。”

可见,对于什么是微电影,各家看法莫衷一是。总的来说,微电影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时长在30—60分钟之内的影片。它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内容融合了浪漫爱情、幽默搞怪、奇幻惊悚、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因此,微电影也称为微型电影,或简称微影。

新媒体概念的界定。探讨微电影,离不开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因此,明确新媒体的概念,对探讨微电影至关重要。

这里所说的“新”其实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网络、移动等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由此,有人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更为完整:“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因此,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概念应该是:基于数字技术,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互动特点的信息传播媒介。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传播形式

网络媒体。互联网一直是人们获取和捕捉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多样化的特点,也渐渐萌生了媒体的属性。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雏形,经过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仁不让地成为主流媒体的领头羊。

手机媒体。3G时代的来临使得手机基本完成了简单通讯工具到新媒体的华丽转身,而WIFI的全面覆盖也为微电影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人们可以随时掏出手机,利用碎片化的時间观看一段微电影,这甚至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而微博、微信这种在手机上运用的社交软件也为微电影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微”电影“大”表现。微电影虽然时长精短,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目前来看,微电影涉猎的题材大体有青春爱情、草根恶搞、惊悚悬疑、古风魔幻等。由于微电影具有“微时长”的特点,需要在十几分钟内讲述一个故事,所以其主线不能过于分散,只能去除辅助的线索和冗长的情节,这样就使得整个故事更简单明了、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微电影还有“微周期”和“微投资”的特点。以微电影《一触即发》为例,整部电影充斥着追车、跳伞等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桥段。试想一下,如果一部120分钟的传统电影全部采用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镜头,那这部电影的投资恐怕就得用“天价”来形容了。对于只有一分三十秒的《一触即发》来说,对整部电影进行大场面安并非一件难事。因此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真正实现了呈现效果的“微”言“大”意。

“微”电影“大”团队。众所周知,传统电影和传统电视剧都是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制作而成,然后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通过专业的发行公司发行,最后在院线和电视上与广大受众见面。上映电影的专业性决定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性,只有该行业的从业者,甚至是该行业的顶尖人员才有“资格”拍摄上映电影。

而拍摄微电影的人往往没有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虽然他们呈现出的影片质量良莠不齐,但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恰恰就是这种不拘一格,使得微电影的风格独树一帜,让一种专业化的艺术形式逐渐草根化,平民化。这里说的“大”,并不是指影视制作团队的庞大和专业化,而是在全民参与的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成为电影创作者的广泛性。

“微”电影“大”途径。传统的上映电影只能在电影院里观看,即使是在网络上收看,也要等影院下线后才可以。这就产生了观影的滞后性。而微电影借助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可谓在各种终端开花结果,最为常见的就是网络观影,其次就是手机观影,还有互动电视等设备也可以播放微电影。新媒体的优势不仅在于传播渠道广泛,而且传播时间不受限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新媒体平台点开链接,实现观影。新媒体的这一特点也符合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安排,微电影可以见缝插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随时随地走进人们生活。

“微”电影“大”传播。传统电影的传播是一对多的传播,即一部电影在影院放映,众多观众在观看。这种传播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它毕竟是单向的,虽然受众有“口口相传”的作用,但这种效果并不明显。

然而,微电影在新媒体的传播却有着裂变式的效果。例如传播者A要传播一部微电影,他可以上传到某视频网站、微信朋友圈,或者是自己的微博。这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扇面传播”,然后这些载体再以各自为中心,培养自己的受众,这就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扇面传播”。在这个过程当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传播者A将微电影上传到微信朋友圈,接受者B认可微电影的剧情,又将其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这就完成了接受者和传播者身份的转换。以此类推,这样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内容从一次传播到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这种传播的次数是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也是非常惊人的。

各大视频网站还设置了弹幕功能,播放微电影的同时,还可以直接接收到观众的反馈。这种互动也增加了微电影的传播效能。

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微电影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微电影行业产生了很多创意独特、画面唯美、含义深刻的好作品。大量的人才涌入,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制作的日益精精良都使得微电影行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公益性日益突出。影视作品除了可以娱乐受众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启发,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公益微电影大多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从受众的切身感受入手,旨在传播社会道德风尚,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受众提高公民素养、政治素养,以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等。

广告比重日益降低。微电影的产生和广告是密不可分的,第一部微电影其实是“凯迪拉克”的广告宣传。随着微电影的发展,硬性广告的痕迹越来越少。而在最近几年,微电影当中出现的广告也都被藏得很深,广告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这样既提高了艺术性也提高了观赏性。在微电影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制作者应该将广告的成分控制到最低,或是将商品的宣传和微电影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广告宣传、艺术性和受众接受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微电影的艺术欣赏价值,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微特点”日益淡化。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微投资”“微周期”的特点,但随着微电影的不断发展,所谓“三微”的特点也日益淡化。超过三十分钟的微电影比例不断增多;大导演、名演员、大编剧的有力加盟,也使微电影的成本有所提高;微电影时长的增加,后期制作的日益精良化,也使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变长。虽然微电影的“三微”特点淡化,但是呈现的效果更加精彩纷呈。由此可见,微电影正朝着拍摄手法更专业、传播效能更快捷、接收方式更多样的趋势发展。

2016年微电影行业慢慢转向“微电影+”的新形态,也就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大电影,又称新媒体电影,是時长超过60分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发行,进行付费点播的影片。微电影从诞生起发展至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日后的发展中,微电影还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放异彩,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与信息中心)

责编:杨刚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微电影新媒体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