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来源马棘种子和苗期性状的变异研究

2020-08-14范彦唐露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综合分析种子

范彦 唐露

摘   要   为了揭示马棘种子和苗期性状的变异规律,筛选马棘新品种选育的优异种质,对巫山地区19个马棘种质种子和苗期共10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马棘不同种质间的种子和苗期性状有显著差异(P<0.05),种子平均变异系数7.73%~12.88%。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发芽率与种子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采用主成分综合得分法筛选出12号、25号、16号3个得分较高的资源;应用聚类分析将19个种质聚为3类,其中第Ⅱ类综合表现较好,包含较大苗高、种子宽、地上及地下生物量。

关键词   马棘;种子;苗期生长;表型性状;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S8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9.008

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隶属于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木蓝属(Indigofera),全属包含约750个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亚洲及非洲分布最为丰富[1-2]。马棘为多年生二倍体(2n=2X=16)小灌木,在中国、日本及韩国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及农业树种,分布于海拔100~2 000 m的草地、山坡和灌木丛中[3]。马棘含有黄酮类、酚类、鞣质、类甾醇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镇痛消炎等功效[4]。马棘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适口性好、固氮能力强、营养价值高,是高产优质的木本饲草[5];根系发达,耐瘠薄、适应性强,观赏性佳,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边坡防护,水土保持[6];作为饲用观赏兼用型豆科木本植物,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者对马棘药性物质提取及功能验证[7]、育苗栽培[8]、抗逆性[9]、水土保持[10]、饲用价值[11]及遗传多样性[12]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

笔者长期以来从事西南区马棘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育种研究,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巫山县不同海拔地区的马棘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不同居群在形态上出现不同的变化。野生马棘在自然条件下,种子结实率高,形态变异度大。种子产量和形状、发芽率是野生马棘驯化选育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种子表型多样性,相关联的苗期性状,可为马棘种质资源创新和保护利用提供一种理论方法。本研究采集了19份野生马棘种质资源(巫山县18份、南川区1份),研究不同居群的马棘种子质量和幼苗生长的差异特征,为马棘驯化选育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从巫山县各地区采集的18份马棘种子和南川区采集的1份马棘种子,各采集地的编号和自然条件见表1。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种子成熟期,每个采集地选择15株以上优良植株采集等量的种子,混合后作为该采集地的种质供试材料。

1.2 种子形态性状测定

将采集回来的马棘荚果自然风干后揉搓取得种子。用电子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种子长、种子宽,每个采集点每个重复随机选取30粒种子,3次重复。随机选取每个地点100粒马棘种子,用万分之一精度电子天平称其重量,重复5次,计算种子千粒重。

1.3 种子发芽指标测定

每个地点每个重复选取饱满的种子50粒,3次重复。用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5 min,然后用蒸馏水冲洗3次,在蒸馏水中浸泡12 h。在直径9 cm的培养皿内铺3层滤纸,加入10 mL蒸馏水,将浸泡后的种子均匀摆在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入植物生长箱(25 ℃,空气湿度70%)内连续培养10 d,其间每天浇水以保证滤纸湿润,并详细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计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

1.4 幼苗生长性状观测

19份种质资源在培养皿中培育发芽后,移栽至重庆畜科院草业所资源圃,每份资源10株,3个重复,共30株。移栽40 d后对生长一致马棘幼苗进行表型性状测定,每份资源每重复测定3株幼苗的高度、分枝数,同时整株取样,洗净烘干后称量其地上及地下部分重并计算生物量。

1.5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各表型性状数据进行统计,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及Duncan多重比较,对各个产地的种子和幼苗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各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提取主成分),对不同来源的种子及苗期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棘种子及苗期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不同来源马棘种子的长、宽、长宽比、千粒重、发芽势、发芽率测定结果见表2,苗高、分枝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测定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表明:马棘的种子和幼苗性状均呈显著差异(P<0.05),说明各种质表型性状间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种子千粒重范围为3.64~4.62 g,以16号为最大,24号为最小。比较不同来源种子的长、宽、长宽比等形态性状,发现亦分别存在显著差异,以16号、32号、30号等地来源的种子较长较宽饱满,26号、19号、14号的种子较短较窄较小;发芽势、发芽率最高为33号,分别高达62%、68%,19号的发芽率最低,仅为32%,14号的发芽势最低,仅为27%。苗高以24号最大,为13.75 cm,其次较高的还有31号、16号、12号、30号,23号的苗高最低,仅为10.26 cm;幼苗分枝数最多为9.0个,最少为7.2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最大值(14号)7.46 g、0.99 g,分別为最小值(23号)的2.54倍、2.60倍。

变异系数越大,性状的离散程度越大。对不同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表明:19个不同地点马棘的种子和幼苗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7.73%~12.88%,其中,29号最大,为12.88%,其次较大的依次为12号、30号、17号,20号最小,仅为7.73%。马棘种子和幼苗10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幅度在5.70%~17.52%,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分枝数和发芽率。

2.2 马棘种子及苗期表型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对不同来源的马棘种子和幼苗10个表型性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种子长、种子宽与种子千粒重成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3和0.641,表明种子越长越宽,千粒重越大;长宽比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不过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种子长与苗高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597,表明种子越大越饱满则发芽率越高。发芽势虽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与千粒重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相关性并不存在传递性。苗高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46和0.630。种子长宽比与其他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2.3 马棘种子及苗期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为确定每个性状对马棘种子和幼苗表型变异的影响程度,对马棘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表型性状指标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见表6(第4~10主成分值较小未列入)。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84.799%,反映了原指标大部分信息,可代表原来的10个性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其中第一主成分的代表性状为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特征值为2.76,贡献率为32.576%,可看作幼苗生长水平的综合性状;第二主成分代表性状为种子宽、千粒重、发芽势、发芽率,特征值为2.06,贡献率为27.641%,可看作种子萌发特性的综合性状;第三主成分的代表性状为种子长、种子长宽比,特征值为1.76,贡献率为24.582%,可看作种子形态的综合性状。

2.4 不同来源马棘种子和幼苗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能综合反映10个表型性状。将主要性状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之后,计算3个主成分的得分,以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所占比例为权重,算出各产地马棘种子和苗期分值(F1、F2、F3),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出综合分值公式:F=0.402 6F1+0.301 3F2+

0.256 7F3,计算出不同产地马棘表现综合得分值,并对得分进行排序,以此来评价各种源的优劣。由表7可知,综合表现最好的为12号,其次较好的为15号、16号;表现最差的为14号,其发芽率、发芽势、千粒重及生物量等表现都较差,其次26号、20号综合得分低,表现差。

2.5 马棘种子及苗期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根据马棘种子和苗期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法对26个种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当欧氏距离为5时,19个地点马棘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17号、22号、1号、14号、16号、30号、18号、32号、33号、20号,包含了最大长宽比(22号,1.57),最大千粒重(16号,4.62 g),最大种子长(16号,2.38 cm),最大发芽势和发芽率(33号,62%、68%);第Ⅱ类群为12号、24号、19号、25号、31号,包含了最大苗高(24号,13.75 cm),较高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最大种子宽(12号,1.68 cm),这类种子苗期综合表现较好;第Ⅲ类群包括15号、29号、23号、26号,包含了最大分枝数(23号,9.00个),其余性状则表现一般。综上分析显示,巫山地区表现较好的马棘种源为第Ⅱ类,该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较为一致,第Ⅱ类可作为试验点育苗的速生良种。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来源种子和苗期性状变异特征分析

马棘在我国西南尤其是巫山地区分布广泛,在进化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遗传变异,而种子形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发生了丰富的变异。探究马棘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的多样性,揭示其性状变异与不同种质资源的相关性,可为马棘优良种质的选择提供基础依据。本研究中,19个不同来源的马棘种子及幼苗表型性状变异明显,可能是马棘对不同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表明其在遗传育种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10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9.53%,明显高于红砂的变异系数(1.94%)[13]、无患子的变异系数(7.34%)[14],但低于枫香的变异系数(15.83%)[15]、小桐子的变异系数(13.14%)[16]。

3.2 种子形态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形态特征和千粒重能够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状况。有关研究表明,四川大头茶的种子大小与萌发率顺序表现一致,且种子越重,幼苗越高,生长越快,生物量也越大[17];小桐子种子千粒重越大,发芽率越高,但种子形状及千粒重与幼苗生长特性无关[16];樟树不同来源种子形态指数对萌发率有影响但不显著,而种子长/宽比与苗木生长显著相关[18];乌药种子大小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但种子宽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19]。本研究中,马棘不同来源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存在差异显著。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马棘种子长/宽比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分枝数及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千粒重与发芽率显著正相关,但与苗期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3.3 种子和幼苗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目前舒枭等[20],许红叶等[21],魏安智等[22],周亚峰等[23],Wang等[24],Li等[25]对厚朴、刺葡萄、泡桐、甜瓜、苹果、苹果砧木苗期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12号、25号的种子及幼苗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其他材料。对比主成分分析的得分排名及单个性状表现结果,发现主成分分析能更加充分兼顾多指标的综合影响,对马棘种子及苗期性状进行多指标评价具有一定优势,例如:在主成分分析中排名第三的16号,虽其发芽势、发芽率分别排名第19、18位,但種子长、千粒重均排名第一,株高、种子宽等都排名靠前,因此其综合得分较高。

通过聚类分析选择优良种源,结果显示,在巫山地区表现最优的种源为第Ⅱ类种源,巫山巫峡镇白泉村、巫山大昌镇双马村、巫山两坪乡朝元村3个采集地的马棘种子综合表现较好,试验结果可为巫山地区马棘品种选育的种质选择提供参考。但该结果只是一个初步的选择,还应当进行整个生育期的观察试验,同时增加农艺性状、光合作用、营养养分等生理指标,增加分子遗传证据,以便确定更加优异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Fantz R B P R. Vascular Flora of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Volume 3, Part 2: Leguminosae (Fabaceae).by Duane Isely[J]. Systematic Botany, 1991, 16(4):756.

[2] Woods, M, Leverett L. The genus Indigofera (Fabaceae) in Alabama[J]. Ala. Acad. Sci, 2010, 1: 81.

[3] Kodama, A. Karyotype analyses of chromosomes in eighteen species belonging to nine tribes in leguminosae[J]. Bull. Hiroshima Agric. Coll, 1989(8): 691-706.

[4] 孟愛荣,李伊楠,岳浩阳,等.马棘药学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学,2013(34):13186-13187.

[5] Wu, H L, Zhang H, Sun Q Y. Effect of artifical vegetation o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v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phosphorus loss on the slope[J]. J. Soil Water Conserv, 2011(3):25-32.

[6] Yu, J H, Bai M, Fang W,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substances of four shrubs with drought stress[J]. J. Zhejiang For. Coll, 2009, 26: 485-489.

[7] 胡泽华,刘莺,舒成仁,等.马棘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42-2443.

[8] 薛强,赵廷宁,赵平,等.不同水分条件下3种灌木幼苗的耗水及生长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6(6):78-83.

[9] 于金慧,柏明娥,方伟,等.干旱胁迫对4种灌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09(4):485-489.

[10] 王忆涵,王瑞.新优矮灌木马棘的育种和应用研究现状[J].河北农机,2017(3):69-70.

[11] 徐伟韦,冯洁琼,崔萌萌,等.三个饲用马棘品种的钙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比较研究,上海农业科技,2016(5):31-33.

[12] Yan F, Chenglin Z, Wendan W, et al.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Pattern of 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in Karst Habitats of the Wushan Mountains Using AFLP Markers[J]. Molecules, 2017, 22(10):1734.

[13] 苏世平,李毅,种培芳,等.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3,22(1):87-94.

[14] 刁松锋,邵文豪,姜景民,等.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报,2014,34(6):1451-1460.

[15] 何庆海,方茹,李文鑫,等.不同种源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2):1451-1460.

[16] 管俊娇,虞泓,何露,等.小桐子居群种子表型变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086-1094.

[17] 柯文山,钟章成,席红安,等.四川大头茶地理种群种子大小变异及对萌发、幼苗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0,20(4):697-701.

[18] 姚小华.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2.

[19] 陈丽华,姜景民,栾启福,等.乌药种子性状产地表型变异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5,25(1):9-11.

[20] 舒枭,杨志玲,杨旭,等.不同种源厚朴苗期性状变异及主成分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0,28(5):623-630.

[21] 许红叶,李婷,臧运祥,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刺葡萄实生单株苗期性状综合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19,34(7):764-774.

[22] 魏安智,杨途熙,杨焕叶.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1994(1):68-72.

[23] 周亚峰,许彦宾,王盼乔,等.河南省主栽甜瓜品种苗期表型性状变异分析[J].北方园艺,2016(5):17-21.

[24] Wang Y, Hu Y, Chen B B, et 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cold stress associated with 10 elite apple rootstock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 17(4):139-148.

[25] Li J B, Luo W, Wang Z L,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decay on apples using hyperspectral reflectance imaging combining bo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improved watershed segmentation method[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19(3): 235-246.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综合分析种子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论企业财务能力的重要性
浅谈疑似命案现场勘查的体会
机械产品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最小的种子
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