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基层治理优势,推动贫困地区移风易俗

2020-08-13武海萍李正李玲蒋超李金霞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西昌基层治理

武海萍 李正 李玲 蒋超 李金霞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风文明与三治结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移风易俗,必须把社会动员起来,调动社会成员本身的积极性,对风俗进行合宜的改革。而基层社会治理正是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多种主体通过合作、对话、协商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基层治理;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西昌

風俗具有某种稳定性,原因在于风俗是社会内生的。如果我们运用社会治理思维,移风易俗则可以开辟新的路径。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实践活动,西昌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为依托,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载体,多措并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移风易俗入民心,奋力打造移风易俗“西昌样板”。

一、西昌市基层治理与开展移风易俗的基本情况

(一)西昌市的基本情况

西昌市,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川西高原的安宁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地,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前为46个),人口近78万,有汉、彝、回、藏、羌等28个民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77%。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西昌经济飞速发展,正由相对闭塞的西部内陆城市变为区域性开放高地,工业完成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社会等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综合实力大力提升,多年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前列。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昌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州关于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工作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七个结合”与“四治”并举,坚持“志智双扶”,集中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和资源,全面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工作。

(二)基层政府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

1、乡村基层治理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乡村治理做出的重要要求。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乡村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乡村社会发展的规律,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十分重要。

在作为社会治理目标的移风易俗中,政府明确移风易俗的目标,而一些群众组织身居“一线”担当此任,上承政府目标意图,下接基层民意和呼声,比如说将办婚礼这个流程、数额等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大家移风易俗的愿望和要求表达出来。通过治理,新风俗不是政府强加给社会的,而是由社会内生出来的。

2、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移风易俗是一种社会共识,作为口号已经提出几代人了,但如何“移”与“易”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风俗处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交叉地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二、西昌市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开展移风易俗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西昌市加强组织领导、讲究原则方法、强化工作保障,破除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着力解决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同推动解决“等、靠、要”思想,确保农村人民环境卫生显著改善,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婚丧新风活动

一是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指导全市40个社区、244个村结合“扫黑除恶”、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等内容,制定符合本村(社区)实际的新居民公约、新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办理标准,开展规范守则教育实践,制度上墙。

二是加快推进全市村级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的建设工作。截止2019年7月,全市所有村(社区)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建立勤俭办理红白喜事的自治制度,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明确约定杜绝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红白喜事一律从简,倡导城乡基层形成崇尚节约的生活习惯,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其中,月华乡的宁乐村在原有《村规民约》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充分讨论,形成操作性强、执行力强的《新村规民约》、《红十条》、《黑名单》等制度。在《新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操办酒宴只允许办婚丧两类,取消乔迁宴、升学宴、生日宴、复山宴、满月酒、生病出院等请客酒宴;明确规定操办酒宴菜品不超过9个菜,烟酒搭配金额不超过30元,非直系亲属随礼不超200元,不燃放烟花炮竹等。有效刹住了“你追我赶”、盲目攀比的酒宴歪风。

(二)积极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

一是以新建、整合资源等方式,在全市建成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室242个;建成了40个乡镇文化站、40个乡镇生态文体广场,配备了文体设施设备;新建了基层16个固定放映点,全年完成农村惠民电影放映2772场(次),每年观影人数累计14万人(次)。

二是樟木箐乡丘陵村,把移风易俗融入新村规民约的同时,评好“红黑榜”“党员先锋榜”、“学子榜”“乡贤榜”“好人榜”“致富榜”“敬老榜”“寿星榜”等,形成“丘陵八榜”塑文明好风气。同时,成立八榜宣讲团、八狮文艺队、平安联防队和景区志愿服务队等队伍,“唱响”文明新风尚;用村史馆,传承乡村文化记忆,搭建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村上落地生根。

(三)重视典型示范建设,不断树立群众学习榜样

一是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孝心少年”等推荐评选活动,今年已经评选出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人。

二是持续开展西昌“感动西昌人物”、“影响西昌事件”的评选。大力营造“热爱西昌,建设西昌”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西昌公民道德建设。

三是有序推进“乡村八榜”评选申报,引导群众文明积极向善。制定实施了《设置“乡村八榜”凝聚民心的实施方案》,在行政村设置“先锋、致富、善行、乡贤、新风、孝老、学子、巧妇”八个榜单,以乡镇为主体,带动各村宣傳先进事迹,宣扬善行义举,弘扬优秀品德,传递正向能量,镌刻乡村记忆,凝聚奋进力量。目前,各乡镇已评选各榜单先进6000余人,向市委组织部比选推荐榜单先进人物300余人。

(四)注重“三治”(自治、法制、德治)并举,共同推动群众自觉移风易俗,形成制度化畅通管理

一是通过各种媒介和活动为载体,大力宣讲、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题作用,有效促进移风易俗,解决“法律管不到、干部不好管”的问题。

二是积极推动落实婚丧嫁娶、殡葬改革等方面的惠民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法规约束作用,以法制理念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通过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红白喜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及奖惩规定,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示范引领,通过乡贤涵养乡风、感召群众、垂范乡里。

(五)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进校园活动

一是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把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内容,通过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移风易俗征文、演讲比赛,“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2019年开展“恰同学少年”竞演活动,集中展示西昌各中小学校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三是持续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五老志愿者协会”进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本学期共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20余次,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

五是派出所民警兼任“法制副校长”开展学校法制宣讲、禁毒知识宣讲。

(六)坚持把移风易俗与计划生育整治、禁毒防艾相结合,加强对禁毒防艾及计生工作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健康卫生习惯

在计划生育方面:一是加强公益性政府办村卫生室的建设。目前,共建公益性政府办村卫生室189所,村医193名,覆盖率为91%。

二是进一步做好妇幼健康工作。规范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目前已完成婚前医学检查10448人;全市农村妇女病筛查人数:16538人,乳腺癌筛查人数:68人,宫颈癌筛查0人;全面推进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成立了西昌市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暨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的领导小组,推进项目实施。

三是对我市40个乡镇全部进行了巡回医疗,覆盖率达100%。截至目前,各医疗机构共开展免费巡回医疗服务45次,免费服务人次5180人。

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艾滋病患者的依从性。

禁毒防艾方面:一是全力推进“6.27”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在82所学校注册并开展“青骄第二课堂”禁毒知识学习;组织适龄年级在校生参加全国、全省禁毒知识竞赛;在每年开学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活动百余场,不断提升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防艾能力。

二是全面加强农村禁毒宣传教育。在全市244个行政村开展“千村万户”禁毒防艾大宣讲大教育活动,通过编排禁毒文艺节目、讲禁毒故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升农村群众禁毒意识;充分利用逢场赶集、村组干部会议、村民大会等村民较集中的地点、场合开展彝汉双语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将禁毒宣讲纳入农民夜校,积极组织乡村组干部和群众参加培训,提升禁毒防艾意识。

三是全面推进城区禁毒宣传教育。投入7万余元在全市37个社区开展“千村万户”禁毒大宣讲大教育活动。

四是持续深化社会面禁毒宣传教育。利用春节、“6.26”、火把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禁毒文艺巡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十余场,“西昌禁毒”微信公众号常态化推送禁毒相关信息,持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全社会禁毒防艾良好氛围。

(七)开展普及志愿服务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加强志愿者站点和队伍建设。建立志愿服务中心(西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在6个街道办事处和40个乡镇建立了46个志愿者服务所,在各社区、村(站)建立志愿服务站244个,在1440个网格中建立了志愿者服务点,实现志愿服务阵地全覆盖。搭建起群众点单、中心下单、所接单、站(岗)按单服务、群众评单的“五单”循环实化机制。

(八)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三建四改五洗”

一是以“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全面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改造农村户用厕所和公厕、清洁农村水源水体、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我市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新家园建设工程。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建设,建房不停、修路不止,实施“三建四改五洗”,同步补齐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

三是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为载体,积极调动农村各类能人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扎实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三、西昌市发挥基层治理能力开展贫困地区移风易俗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转变不彻底,尚未形成鲜明导向

千年风俗一朝改,思想转变是关键。有的党员干部从观念上没有带头转变,从行动上没有带头践行,对“大操大办风”、“赌博风”、“攀比风”、“人情宴”等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习以为常,不仅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风,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在农村没有树立“移風易俗、文明乡风”的鲜明导向,没有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气。缺乏长效规划,统筹联动不够,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二)宣传教育不到位,尚未形成浓厚氛围

部分单位认为以前也有志愿者服务,按部就班开展工作就可以了,缺乏调查研究,没有和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建队伍和开展活动,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没有按需招募志愿者和组建志愿者队伍,导致工作形式化。

(三)示范引领不深入,尚未形成有力带动

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主体是多元的,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治理的主导者和主体。未完全建立有效的制度形成有效监督奖惩机制来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方法、借力借势,强化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功能。

(四)监督考核不精准,尚未形成内生动力

依“葫芦画瓢”,工作没有新意,主动性差,没有抓细抓实。部分单位缺少工作推手和动力,缺乏创新,造成工作没有活力、“捅一下跳一下”,有的甚至多次督促,工作仍然拖沓。

四、创新基层治理能力,助推贫困地区移风易俗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基层领头雁培养计划、“红色片长”分片治理,进一步强化农村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议事决策机制。

(二)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移风易俗

一是通过印制包含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反对邪教等内容的“移风易俗”宣传画,并在各村公开栏张贴、入户发放等,引导群众自觉破除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推进婚丧新风活动。二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三是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相关内容融入“新村规民约”中,指导全市244个村全面完成新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的制定、粘贴。四是在全市各乡镇逐步推进“宁乐模式”,摒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倡树文明节俭新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尊重传统,挖掘优秀自治元素,服务于村民自治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改造、传统文化与习俗之中。

二是传统的民间权威在村民自治中作用的发挥。

三是习惯法低成本解决内部冲突的机制及其改造。在彝族乡村里,人们普遍自觉地遵守习惯法。凉山彝族的习惯法作为彝族社会的公共知识,大多数村民都了解并理解而且相当尊重。

四是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调整家支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两委配合下,在彝族乡村中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开展政策法规宣传。

五是吸纳家支能人参与管理,发挥家支能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家支能人的村民治理功能,同时在家支能人参与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也可以用政策引导家支行为,有助于提升其他家支成员的法律理解能力,促进乡村自主治理。

(四)面向未来,从文化观念抓起,从娃娃抓起,从根本上脱贫

一是敞开大门,吸收先进文化理念。

二是走出大山,去学习先进文化理念。

三是移风易俗,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农民。

参考文献

[1]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11部门出台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

[2]杨旭东:《新时期农村移风易俗的历史观照与现实思考》,《中州学刊》,2019年11期。

[3]王建云:《移风易俗涵养社会清风》,《近日浙江》,2015年6期。

[4]陈寒非:《风俗与法律: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的方式与逻辑》,《学术交流》,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武海萍,女,1982年7月,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本文主笔)。

基金项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20年一般调研课题(援彝援藏专项):“发挥乡村基层治理优势,推动贫困地区移风易俗——以西昌市为例”(SCJD2020DYZX07)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西昌基层治理
西昌:监督“硬”措施优化营商“软”环境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西昌过年,吃李小肠烧烤
合川区双凤镇:移风易俗有妙招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How might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employees affect the level of job satisf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