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莫高窟第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绘画艺术

2020-08-13包明杰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透视莫高窟绘画

摘 要:《观无量寿经变》是唐代壁画中主要的题材之一,在石窟壁画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佛教从印度尼泊尔一带传入中国。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审美与理解。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就是中国艺术家对佛教艺术自我理解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本文以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绘画艺术入手,尝试用绘画史论跟佛教艺术的相关知识对其产生的构图形式、绘画特点、色彩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作为代表作之一,是研究佛教艺术绘画的直接材料。对石窟艺术绘画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石窟艺术;绘画;透视

一、《观无量寿经变》的简释及172窟概况

(一)简释《观无量寿经变》

《观无量寿佛经》的变相,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初唐第431窟,画出《未生怨》、《九品往生》、《十六观》,但是其结构不是统一完整的。在盛唐时期开始定型,形成三个固定的部分:两侧为对联形式的立轴画,中间是西方净土,分别画《未生怨》和《十六观》。《未生怨》是出自《观无量寿佛经》中的故事。意思就是还未出生就结下的怨恨。经中说:摩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频婆娑罗年迈,膝下无子求子心切,相师告知山中的某位修行人死了之后会投胎到国王家里,所以害死了修行人和修行人转世的白兔,于是王后韦提希夫人怀孕,果然生子,取名阿阇世。相师曾预言,此子因为生前结怨,日后必害其父。王子长大之后,杀死国王并幽禁母后。172窟《未生怨》图中自下而上画王子执父,送蜜欲弑母后以及母后礼佛等各个场面。《十六观》也同样出于这个故事,王后目睹种种苦难之后对这个恶浊世界心生觉悟,所以在佛的启示下,采用观音观、日想观、杂想观、水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像观、宝楼观、华座观、真身观、地想观、势至观、普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十六观的修行方法,其意思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终于得到解脱,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十六观图自上而下画王后修行的十六个场面。敦煌石窟《观无量寿经变》有二种形式:一是将净土景观(《十六观》的部分内容)画在说法会当中。二是两侧以条幅画形式绘出《十六观》、《未生怨》。主画面为说法会。

(二)莫高窟172窟概况

莫高窟172窟是盛唐时候开凿的一个洞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距今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唐代是莫高窟开凿洞窟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丝路繁荣昌盛的时期。而盛唐是大唐王朝在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最繁荣、强大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和更高的成就。172窟南北两壁的观经变也体现出了大唐盛世。172洞窟结构是唐代最常见的西壁开一敞口佛龛。龛内塑像均为清代时期重塑重绘。窟内壁画基本保存的是盛唐时期的原作。窟顶为覆斗顶(类似民间称粮食所用的斗倒扣过来的样子)。中心画团花井心。周围画圆形网幔,四周都是千佛图案。东壁门两侧绘文殊、普贤。南北两壁都绘《观无量寿经变》(把经书变成绘画)描绘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场景。所谓无量寿佛,顾名思义就是永生永世的佛陀,在佛经中也有称为他为无量光佛的。依据大乘佛教净土宗信仰的教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是根据佛经中印度梵文的音译而来的。阿弥陀佛传到了中国以后,它的汉文的意译就是无量寿佛,有的地方更通俗的称为接引佛。所谓净土三经就是指《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而《观无量寿经》也被称作《无量寿经》,经文的教义都是讲述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诸多的美好。

2.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经变》主画面以一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为背景,表现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与雄伟,建筑中央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阿弥陀佛,他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两边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围绕这三位的是天国中的各路神灵和很多身供养菩萨。中间画面最上面绘制了一排乐器从右至左依次是排箫,琵琶,笙,拍板,箜篌,古琴,方响,葫芦丝,羯鼓,腰鼓。乐器上都系有飘带,表现出随空飘动。乐器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描绘的非常生动。在画面正中间是一组大型的伎乐场面,当中的乐队分为左右两侧,画面左侧的乐师手里面所持的乐器有琵琶、阮咸、箜篌、七弦琴,后排有芦笙、筚篥、勋、排箫。在右侧的乐队前排有方响、拍板、羯鼓以及各种打击乐器。两侧乐师中央有一对舞动的舞技,将画面表现的神灵活现,满壁生动。就如同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二、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绘画特点

(一)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透视

1.建筑部分主要绘制在主画面的中层部分。很多地方采用了纵深式空間的处理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焦点透视法。是利用人们观察立体空间中的物体时,产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客观的描绘在画面当中。使平整的画面产生立体的效果。创造出比较真实的视觉效果。这幅画面当中不仅运用了散点透视,画面上方的角楼也运用了焦点透视。所谓焦点透视一般指的是西方绘画的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是在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进行绘制。用焦点透视的方法绘制的世界名画中西方绘画比较多,西方的写实性绘画只有用焦点透视法才能绘制完成。而散点透视法则不同。它是从多个角度表现出事物的特征。讲究的不是科学性而是哲学性。我们平时用眼睛观察事物时,是从感知到理解的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对所表现事物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很难做到把时间剪短做成上一瞬间和下一瞬间的空间链接。而在中国绘画里面一直追求不受拘束的方式正好符合我们的心里认知需求。很多东方绘画都采用这种方法绘制。因为它跟西方的焦点透视有所不同。焦点透视的观察焦点只有一个,所以绘制的绘画科学性非常强。散点透视则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绘制,所以画面不可能跟西方那么写实科学。但像观经变跟《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绘画,用焦点透视的方法是不可能绘制完成的。

2.在这里要说的是绘画的方法中运用透视,并不是西方首创的。早在我国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就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的观察。南北朝时期,宗炳(公元375-443年),在《画山水序》中说过“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也概况论述了山水画透视的方法。东晋顾恺之和北宋时期的郭熙等历代画家都有对艺术表现方法和透视现象的论述。研究表明,在历代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跟尝试,掌握了一定的透视规律之后,中国的传统绘画在建筑物绘制上经常运用类似轴侧投影的画法。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建筑物大多运用轴侧图的画法,但是正面的佛殿体现出明显的透视法。主殿用仰视的角度绘制出了大殿的椽梁大柱。艺术家用线条勾勒出了唐代时期的木制结构椽木,然后用色彩填染。左右上方两个角楼用平视的角度绘制而成。而且体现出了焦点透视当中的近大远小。左右两边的配殿则用了俯视的角度绘制而成。只能看到房屋上面的瓦片。整个建筑的绘制刚好与山水中所说的高远,深远,平远相迎合。所以说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绘画中不仅只有中国传统绘画特点而且也融合了西方的绘画特点。

(二)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观察方式

整幅画面采用了正面观察,左右对称的方式。显示出了阿弥陀佛跟其身后建筑的正面外观特征。让人产生一种庄重严肃的视觉心里效果。由于画面非常宏大,采用远距离的观察视点来表现天空、地面、乐器以及中间众多佛菩萨飞天伎乐的形象,类容及其丰富。整幅壁画外边框的宽度大于高度,场面震撼,气势磅礴。形成了一种端庄、稳定、平静和开阔的心里感受。边框里面分割成左中右三联画,其中中间的一幅面积最大,描绘的是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净土世界。左右两侧分别是《十六观》跟《未生怨》的故事,其中的《未生怨》是用近似屏风式的围墙分隔成七个场景的连环画。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构图完美,绘制精细。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善导(613-681年)大师绘制净土经变的影响。像这种近大远小,类似舞台的大型经变图是在盛唐时期新出现的画面布局,画面当中描绘有桥梁连接走廊和亭台,是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最先出现的一种布局形式。给读画者一种如同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

(三)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布局

盛唐时期的经变画发展非常成熟,在空间布局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满。这也是莫高窟佛教绘画艺术的共同特点。172窟主室北壁整幅画面类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包罗万象,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但是由于画面布置的井然有序,使其显的均衡稳定、节奏分明,多姿多彩的佛国世界场景让读画者犹如身临其境。同时这样的画面布局还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另外还有其中平铺直叙式的空间布局。

(四)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线条

随着佛教从印度尼泊尔一带传入中国,其绘画方法跟艺术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艺术家的视野。当时的印度本土的佛教壁画以平铺法和线描造型为主要绘画特点。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平铺造型与线描的方法经历引进、融合、同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绘画就开始主要以平面的线描造型为主要特征。线描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的概况起来有枣核描、高古游丝描、橛头钉描、减笔描、枯柴描、琴弦描、铁线描、蚯蚓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混描、曹衣描、马蝗描、橄榄描、折芦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行云流水描十八描之多。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的壁画线条风格与吴道子(680年-759年)画风非常相似。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艺术家尊称为祖师。有记载说自开元(唐玄宗的年号685-762年)以后,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佛教画像曾流行一时。具有气势磅礴和超脱凡俗的特点。被称之为吴家样。由于172窟主室北壁是盛唐时期绘制完成的所以已经把莫高窟早期的犍陀罗风格,和西域龟兹等地区风格。逐渐转变为中原流行的吴家样风格。敦煌壁画的造型由外来的粗狂转变为中原风格的精细。尤其是到了唐代,男子宽衣,潇洒庄重。女子体态丰肥,华丽美艳。现实中的女性形象慢慢代替了原本男性的菩萨像逐渐转变为,慈眉善目,温柔亲切,端庄慈祥。172窟主室北壁佛像衣纹线条主要以兰叶描,在运笔的时候阴阳顿挫,时按时提,让笔画线条受力不均匀。行云流水描,中锋用笔但是用笔舒卷自如,形成流动飘逸之感的线条,状如行云流水为主。佛像面部主要以铁线描为主,基本没有粗细变化,中锋用笔力道十足。形若铁丝状。172窟主室北壁壁画主要以这三种线描方式为主。描绘出来了神秘多彩的佛国世界。

(五)172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色彩

中国绘画颜料当中使用白、黑、青、赤、黄五中基础传统色,也被世人称之为五行色。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五色又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紧密联系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审美和应用体系--五行色彩学体系。白、黑、青、赤、黄五种颜色分别跟五行中的金、水、木、火、土相对应。而五色也与五方对应。《周礼》当中记载:“画绘之事,雜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由此可以看出历代的艺术家们体悟了自然与颜色的关系。更加强调了色彩的象征意义。而莫高窟壁画从初期开始就受到印度跟外来的色彩观影响,经历多个朝代不同区域艺术家的交流、融合、发展。到了唐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观。每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作品,其设色特征跟观念都会与当时的审美跟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与包容的时期,跟外界来往非常密切,吸收了很多地域的用色观念。所以用色也非常大胆。唐代的山水也主要以青绿山水跟金壁山水为主。172窟主室北壁画面主要运用矿物颜料,以石青、石绿、土红、黑白为主。巧妙的融合搭配。使读画者不仅不会感到色彩的繁琐而且还有矿物颜料自身的尊贵感。由于长时间的氧化变色给人一种更加神秘的感觉。

结论

佛教艺术在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敦煌又是佛教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笔。莫高窟很多艺术作品都被世界所认可。172窟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不仅从绘画艺术上给我们非常大的震撼。还为我们在历史、宗教、建筑、文学、舞蹈、音乐、影视、考古等方面给予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王惠民.敦煌经变画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J].《敦煌学辑刊》,2004.(02):70-79

[2]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3]敦煌研究院 著.讲解莫高窟 [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4]陈剑鍠 著.净土三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5]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包明杰(1994.08.29-)男,汉,籍贯:甘肃天水武山,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猜你喜欢

透视莫高窟绘画
莫高窟的诞生(上)
探访莫高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户外写生课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透视”近视
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杰克角色的演唱与情感特点透视
莫高窟里看藻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