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2020-08-13宋文荣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计算题研究方法小学数学

宋文荣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尤为重视小学生数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培养。计算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以往数学计算的目标基本在学生熟练正确计算上,所以计算教学设计侧重强化训练,想让学生“熟能生巧”,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提升小学生整体计算水平,成为了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题;研究方法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其对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数学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其数学思维。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更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计算题的教学是最为重要的,积极探究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方法,对改善目前数学教学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题教学方法的特征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计算题相关知识的设计注重于学生基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并能掌握基本的解题计算方法。计算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存在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它是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活和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以生为本”的教学前提下,积极创新学生课堂学习机制,将数学教师的“教”与小学生的“学”进行高度融合,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计算题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计算题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也是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对于小学生数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学习这些知识会比较困难,进而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了提升小学生解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计算题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冀教版小学数学“四方形的周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首先找几名学生,让其用自己的胳膊围成一个四边形,然后再让另一名学生测量这个四边形的周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逐渐推导出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学情境的趣味性更强一些,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会更高一些,同时游戏的方式更易于学生理解四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的准确度也会更高,计算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更高。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及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计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就影响小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并不能被有效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所以,为了提升数学计算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例如在教授冀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红红和妈妈到市场买了3斤的西红柿,一共花了15元,那么一斤西红柿的价格是多少呢?”数学教师以父母买菜的场景设置数学计算问题,能够将小学生很好地带入情境中,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有效地回答问题。如此,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升。

(三)设置具體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有挑战性,但也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奥数类的思考题,会让学生从题目的提示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抛开课本死板的解题方法。

比如,关于11的乘法,13×11=143;14 × 11 =154;15 × 11 = 165;19 × 11 = 209。让学生思考二位数和11的乘法规律,同时进行交流。学生甲:前三个等式的答案都是第一个被乘数的第一个数,第二个数字是乘数与被乘数的和,第四个等式不适用。学生乙:前三个等式的规律不能解释第四个等式,但是,1+9=10,因此,第二个数字需要进一位。那对于三位数和11的乘法是否适用呢?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鼓励并表扬这两名学生的观点。至于结果,教师可以说:三位数也是适用的,对于具体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下次课进行公布。设置这种思考性题目,有效锻炼了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传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经常会被忽略,这就影响小学数计算题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数学教师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教学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将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图像功能进行播放,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明明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为爸爸和妈妈各买了2件,他和哥哥各买了3件,每件衣服平均45元,请问一共花了多少钱?”这计算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出衣服的总数,然后结合教材计算出答案。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两位数相乘的相关计算知识。

三、结束语

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生数学思维模式培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想要提升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数学资源,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数学计算能力。只有从小对其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才能使其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不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宇.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J].亚太教育,2016(25):20.

[2]孙艳琴.探讨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措施[J].赤子(上中旬),2015(15):313.

猜你喜欢

计算题研究方法小学数学
力学计算题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