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中学生教育方法研究

2020-08-13施远挺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传统文化

施远挺

摘 要: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恢复他们的民族记忆,保住民族文化的血脉,并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扬弃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中,它对中学生的影响也引起了各方关注。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理解继承传统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生;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中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传统文化的道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传统文化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亲情,传统节日就是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当然它不仅产生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并且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当然,中学生也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书记说过“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接班人,责任重大,更应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2014 年重庆市组织了一次全市青少年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发出 500 份回收 292 份,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漠不关心。从交回的答卷看,对爱国主义人、物、事的调查,回答正确率 53.92%,对课本中出现的达到 92%,但对于传统文化中修养修德的名言警句的回答正确率为 24%,这说明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知之甚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要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格素养、道德素养。

(二)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尚显薄弱的原因

1.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在家庭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对家庭影响最大,对于家风的形成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升学,忽视了对子女礼仪廉孝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再加上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自己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影响到了学生的教育。社会方面“扶不扶”的问题长期存在让人们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不健全。由于高考的压力,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教师抓成绩,学生考出成绩,家长关注成绩,所有人都关注学习,而在学校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很少,偶尔出现在语文课本中那也是考试内容的需要,学生完全淹没在学习成绩中,与此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少之又少。

三、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鉴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不理想、教育体系不健全那么对症下药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做好“加法和乘法”,就能使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有所改观。

1.“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建设。开展对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既需要学校主阵地的教育,又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在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课堂教育的同时,可以组织“成语大赛”“文言文朗诵”等,也可以邀请国内专家讲座,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铁还需自身硬”,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并言传身教,在实际行动中从“不吐脏字做起”,做到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旨在营造朗诵传统文化的氛围,尤其是利用明星效应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动力。

2.建立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体系初见“乘”效。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势在必行,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极为重要。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对于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和群体意识的精神。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可以提升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尊心,更好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开发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并将其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当中,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在语文课本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章,以提高學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力量,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以校园环境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同时加大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研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中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03(7).

[3]吴烨宇.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

[4]冯理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造福人类身心健康[J];民主;1995年10期.

[5]石岩,张百年;浅论弘扬传统文化[J];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6]韩保席;有感于传统文化教育[J];学校管理;2007年05期.

[7]王东超;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年07期.

猜你喜欢

中学生价值观传统文化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价值观(一)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