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三重逻辑

2020-08-13匡圣宇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新时代大学生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更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民族的富强兴盛以丰富的物质文化为基础,更要以独特的精神文化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引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长养分,在多样化的校园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以更好地承接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

马克思在谈到革命的西班牙时指出,只有把保卫民族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同西班牙的社会改选、民族精神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做到这一点,任何组织机构只要一同实际生活发生微小的抵触就必然垮台[2]。民族精神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诞生,也只有在实践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才能推动民族发展,改变民族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价值信仰、道德准则、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等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和优秀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源泉。没有发达物质文明的民族极易衰败,而没有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新時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逻辑

(一)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自形成之始就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4]。全球经济的高度交融,它需要各个民族放弃部分自身利益以构建共同利益。尽管共同利益没有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层面,但也不可避免的使民族精神在这种世界潮流面前退步,使自身面临逐渐消亡的局面,于是有些学者将全球化视为“民族精神的剃刀”[5]。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精神主要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冲击。首先,由于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治理、核威胁),要求原来的民族国家在更大的人类共同体的利益上退步,民族的发展和地位受到影响。加之随着中国崛起,为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以及保持和其他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世界主义之政策”。这些政策既打消了其他国家的“征服疑虑”,也给本民族带来了改变[6]。而大学生正处于勇敢迎接新事物的第一线,他们接触了“世界主义”,民族精神对其的影响也就淡化了一些;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自由、平等、公正等所谓普世价值理念传入中国,而大学生又处于人生成熟的最后阶段,对于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难以进行有效筛选,面对本土自生或舶来的享乐、消费、拜金等主义,他们思维更容易被其困扰,思想更易被其孤立;经济全球化使西方的个人存在方式和文化道德观念得以传入中国,即使是一些违背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理念,违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并被部分大学生奉为圭臬。最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个体本位和个人权利自由对群体本位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批判[7]。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全球合作关系网的形成,中华民族需要走在时代前沿,和世界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就务必要扬弃全球化的成果,扬弃民族精神中狭隘的部分,而这势必会冲击传统的民族精神,应对失措甚至会改变民族特质。

(二)网络文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冲击

网络是一个跨地域和时空的公共空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其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民族认同感、责任感、价值观、语言、人文情感、人格心理等等[8]。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空间中滋生蔓延传播的有享乐、消费、拜金等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社会意识使得尚未培育坚定意志的大学生失去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拼搏的奋斗精神,转而追求享乐、奢靡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民族责任感的丧失,将使民族失去希望,国家事业丧失未来发展。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族大一统、集体主义、安贫乐道的民族价值理念,讲究兼收并蓄;但是狭隘民族主义、宗教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理念也在悄然滋长。加之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呈显性,资本主义的强势发展导致“西方中心化”思想泛滥。本来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就使这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理念在网络上得以充分交融,而西方国家拥有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最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上,在网络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将其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理念赋予文化作品之上,导致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认同感的一个弱化。以上种种因素的聚合,就给大学生的民族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对于实现中国梦这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加的迷惘,从而导致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更为艰难。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冲击

我国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站在由富到强的飞跃节点上,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有了新变化,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提出来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负面效应高发的时期[9]。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尖锐化,主要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中心,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等等。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期显现出来的这些矛盾,其一是发展问题,当我国撞上发展趋缓期和矛盾凸显期,大学生对党能否处理好社会矛盾,能否带领我们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产生了质疑心理。其二是文化认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产生质疑,导致其文化自信程度不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强;而民族精神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立于中华大地上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无法构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两面一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内涵,对于解决主要矛盾具有指导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逻辑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保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开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论基础[10]。在引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至关重要,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它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代指导中国人民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成功。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其落脚点在人本身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引领人的社会实践的作用。民族精神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一个民族在持久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得到补充和确证的。它来源于生产实践,作为实践的产物,又在实践中不断给予人精神支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从而培育大学生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价值理念。让他们对西方的拜金、消费以及享乐主义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了解其本质是建立在虚无基础上,构筑在泡沫上的海市蜃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坚实保障。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生长根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绵延生长的基石,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民族精神培根铸魂。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一定是在历史的轨迹下继续前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汲取传统文化当中的优良基因,也要善于接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力掀开时代的新篇章。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具有辩证的眼光,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不是以传统文化为框,任何民族的,都是世界的,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对民族有推动促进作用,一个民族生活在世界当中,就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可以运用到自身并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

(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其进行生产实践提供精神保障和精神寄托。从本质上讲,民族精神其实是一种信仰,是人精神世界的归宿,赋予超越自我的潜能[11]。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严苛竞争的高考,进入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后,“丧文化”对其影响颇大,导致其自我存在感弱化,成为他物的异化物,不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反而热衷于追剧、打游戏、刷综艺、看小说等等。在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面前,部分大学生不愿正视现实,沉溺于自身构建的虚拟空间自娱自乐,自我价值定位模糊。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却处于枯寂状态,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国家建设的绵延浪潮。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一盏指明灯,为其指明人生道理是极其必要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三、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逻辑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加强其民族精神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要求。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我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更要接近、更有信心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面临更大的危险,面临更大的挑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其内核是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内化为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外化为民族特色、习俗和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应有之义,他们作为中国发展的希望,需要具有创造精神,走在时代前沿;需要具有奋斗精神,国家发展依靠他们,只有他们不断奋斗,国家才能越发富强;需要具有团结精神,大学生走向社会各个岗位,需要发挥团结作用,齐心聚力;需要具有远大梦想,大学生有梦想、有担当,才能在实践中践行梦想、实现梦想,最终将精气神都汇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浪潮中。

(二)以传统美德、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构建和谐的校园,而且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12]。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各类文化讲座以增强文化素养,举办形势报告会以了解各种形势变化,开展专题讲座以获得专业提升,并通过文化创意节、读书互评会、影视评论等等提高自身文化涵养。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一定要避免“假大空”,做到“真小实”,从身边小事着手,以小见大才会事半功倍。当然要结合校园实际,以学校的具体情况为依托,向外延伸发展潜力。其次,需要让民族精神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学校生活的角角落落,用民族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及价值导向,构建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家园,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中国道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的砥砺支持,需要更多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新人去创造去奋斗,把握国家命运,撑起民族未来。

(三)以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最终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得到体现[13]。中国大学生,他们是民族的未来,调动他们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各种类型的校园实践活动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强大魅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四个伟大精神的庞大力量,才能让他们了解社会,回报社会,为远大理想而奋斗。首先,展开充分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将实践活动与民族责任的关系整合阐述,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及价值;其次,发挥校园实践活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实践能力[14]。甚至可以由学生组织去策划活动,包括整个活动的策划案、物资采购、时间地点的选择、外场宣传、人员组织等等,都由学生自主策划,学校给予经费、场所和智力支持。

四、余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东方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之源。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后继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放飞青春梦想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协同并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83.

[3][12][13]赵存生,宇文利.中国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403,405.

[4]高婷婷,薛俊武.全球化经济发展中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构建举措[J].贵州民族研究.2018(07).

[5][6][7]欧阳康.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8]王文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7(08).

[9]奥多.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和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15).

[10][11]马晓媛.新形势下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9(06)

[14]廖群峰,唐华山.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

作者简介:

匡圣宇(1996—)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人,在读硕士,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