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身边的文化氛围营造

2020-08-13张誉馨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氛围软实力大学生

摘 要: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国民素质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网络环境、校内文化环境、社会文化氛围,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文化环境,从细节出发能为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更加优化的方案。大学生也理应为社会主义文化氛围的营造贡献力量,对内做高素质公民,对外克服“和平演变”。

关键词:文化氛围;软实力;大学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决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终能达到高度。然而,不得不说,我国的文化建设仍是发展之“短板”。群众的文明素质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周围文化氛围的影响。所以,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一、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是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形成的新文化形态。”[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基本上能达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作为一种主要的交流媒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手机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所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必须先创造一个清洁无污的网络环境。

如今的网络环境状况我们有目共睹,每点击一个链接,我们很难确定屏幕上会弹出怎样的页面,有的是大型游戏,有的是黄暴信息,甚至会带着木马病毒。值得警惕的是,外国“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战场也是网络,他们丑化英雄,丑化历史,丑化党和国家,试图让我们丧失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网络,是文化前沿阵地,我们面对的“敌人”不仅有别有用心的外国,有国内的分裂势力,也有为追逐利益而“丧失心智”的同胞们。我们决不能让网络这块有突出地位的阵地失守。而他的守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推动网民、政府、网络行业相互协作,并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和保障网络利益相关者的网络文化权益,就是为促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提供坚强的保障。”[2]

二、学校中的文化环境

当我们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衡量标准往往是学生的升学率、学校的师资力量等等,却经常忽略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校园的装修布置,那只是文化建设的一小部分。由细节透露出来的学校精神风貌才最终影响着学校的命脉。这些年的求学经历和以往的旅游经历告诉我:一个学校的优秀往往与学校良好的精神文化建设分不开。

我高中有幸就读于衡水中学。有人说这里是“炼狱”,刚刚来学校的一个月,我却出乎意料地喜欢上这里。衡中其实是个很“体贴”的学校,来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会被照顾得面面俱到,无论是学习、就餐还是休息都能保证一个安静高效的环境。校园中装饰着代表中国灿烂文明的石塑,每一条小路,每一个电话亭的位置都蕴含深意。这里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往往是班里最累的人,旺盛的精力能保证他们承担高强度的工作。有这样的“陪跑者”,学生们往往也会对学习倾注最大的热情。追求卓越,从不搞形式主义,争取把一切做到极致,我想这也算的上是衡中文化的一个亮点吧。

其实,师资力量相差无几的院校,其层次却可以相去甚远。学校的精神风貌由学生体现,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则由学校的整体风气影响。如果一个大学崇尚实践,那学生们就会去打工赚钱做微商;如果一个大学崇尚科研,学生们就致力于读书交流、学术探讨;如果一个大学奢侈享乐成风,学生们可能以逛街美妆为生活重心;如果一个大学浮躁成风,又怎能指望她的学子能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一个学校的文化也可以在细节处就体现地淋漓尽致,拥有逼仄楼道的学校绝不可能是大气开放的,拥有年久失修的破落建筑的学校绝不可能是积极向上的。记得中学时代的老师评价学生的时候常常以届为单位。步入大学,似乎届与届的沟通更加紧密,学校文明也可谓代代相传了。虽然,学校文化环境建设非凭一人之力一朝一夕可改,但我们都可以成为学校良好风气的领跑者,努力做好承前启后既往开来的工作。

三、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氛围

20世纪以来,可以说发生了颇多让人心痛的社会事件,其中也不乏大学生的身影。人们常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也不至于看得太悲观。从古至今,文化糟粕一直存在,只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知道的更多罢了。当然也不能太乐观,因为有些我们不能接受的社会恶相正在走向普遍。

梁漱溟先生总结过,“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为其根本精神的文化,强调征服自然、科学精神、反抗威权;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感性直觉、屈己让人。”[4]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很多变成了日本和韩国的“囊中之物”,端午节、土炕、活字印刷,“抢祖宗”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由西方主要媒体掌控的‘国际舆论竞技场上,‘软实力逆差集中表现为中国政府的形象被刻意抹黑,中国的政策意图被歪曲解读,中国的解释申辩被压制淡化,中国的价值观和传统被贬低和边缘化”[5]。

如今,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中国文化精神正在一点点地流失在历史的长河。这样的认知让我们心痛。大学生正处在受教育的阶段,是可塑性极高的群体,也是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补救目光所及之处的文化缺憾,为我国的文化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刘宇.中国网络文化20年研究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31-135.

[2]黃意武.网络文化生态的特征及其建设路径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4.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5-206.

[4]吴旭.扭转软实力逆差,打造“中国梦”[J].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2):61.

作者简介:

张誉馨(1998年11月),女,汉族,河北保定市人,学生,大学本科,单位:河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文化氛围软实力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探究
弘扬民族音乐促使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艺术理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