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2020-08-13吴昊东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文化传承

摘 要:本文首先对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内涵进行初步界定,随后从教育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对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一、前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潮在全球广为推崇,首先,倡导公平,理解差异,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在社会公平正义框架下,不同民族文化个体的认知、语言、情感、个性需求都被理解和尊重。其次,尊重多元,关注差异,普适课程、单一教育模式不利于所有学生全面成长,同化模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多元文化教育要求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文化产生发展背景,尊重民族特性、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努力营造文化的多元一体。基于以上原因,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路径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路径选择

1.教育目标—厘定多元文化目标

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目标,不仅要重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重视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思想认识方面的培养。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进入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思维变革取向从认知价值转向价值思维,传承各个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固然重要,但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重要。第二,心理意识、情感趋向、价值逻辑、审美情趣等文化要素作为民族文化的最基本、最深层部分,是构成民族认同、民族情感,培养个体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核心要素所在。根据以上要点,多元文化教育目标厘定为:在传承和弘扬本国主体民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使个体在学习、掌握、理解、内化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初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民族认同、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观。该目标又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帮助少数民族个体初步形成共生、共存的理念;第二,教会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第三,培养民族个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第四,培养个体对民族文化的审视和反思意识。

2.教育内容-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民族多元文化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呼唤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依赖于相应的制度保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则为多元文化课程开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尤其是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一定的自由性,可以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当地学生和师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多元文化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為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使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普遍的文化包容性和较强的文化适应性,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校本教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教材,该类教材重在介绍民族地区自然文化资源,展现各民族的地域特色;第二,区域民族文化教材,该类教材系统详细介绍各少数民族的起源、信仰、风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内容,重在让民族成员了解民族特性,培养民族认同感;第三,基本生活技能教材,该类教材主要介绍各民族的生活技能知识,教师是开发的主体,学生是重要参与力量,同时邀请业内专家审核和引领,以保证教材开发质量。

3.教育实施-创设多元文化环境

第一,学校文化环境方面,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将民族典型代表的文字、图腾、生产劳作工具与学校物质环境相融合;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民族地区学校在校风、校训、办学理念、校园活动方面适度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结合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上灵活渗透。

第二,家庭文化环境方面,家庭环境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养成的土壤,家庭在日常生活和劳作过程中自然流露的非功利化和工具化生活化的文化才是最为真实和淳朴的民族文化。通过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价值在农闲或其他闲暇时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向子女传授本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子女在潜移默化的有意或无意识模仿和学习中践行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能。族内长辈通过家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伦理约束,向下一代传授衣食住行、宗教、礼仪、婚丧等习俗,培养下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4.教育评价-建立多元文化评价指标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课程指标评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区别于国家常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也不能照搬某一学科课程评价模式。基于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而构建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必须将普适性评价指标与差异性指标有机结合,制定一个平衡的、科学的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既能贯彻国家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能和突出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其兼具国家主体文化的普适性、标准化和规范化,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特色性。为达成多元评价指标,在教育评价指标纬度上必须坚持异质多样性原则,尽量体现出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特征;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坚持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有机统一;在评价指标层次上,要体现出阶梯性、层次性;在评价方法选择上,尽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与同质评与异质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共时性评价与历时性评价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靖东阁,孙振东.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4,34(06):58-62.

[2]杨毅,田莉,李劲松.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4):82-86.

[3]陈国华,张诗亚.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4.5(49-50)

作者简介:

吴昊东(1989—),男,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民族文化传承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