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2020-08-13徐玲芬

江河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知青一代人青春

徐玲芬

一直很佩服陈德民先生,他一边忙于出版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一边又忙于文学创作,一直佳作不断。几年前我们因出书而相识,几年来,我们也因读书而相熟。读过好几部陈先生的大作,有散文集,有诗集,而这次又收到他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更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一部描写那个特殊年代的知青故事。讀着这书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关牧村唱的《一支难忘的歌》,那是八十年代初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歌曲,歌中唱道:“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红杉树下》一书中写的知青岁月,也就像一条长长的河,那一代人,谱写了一支令人难忘的歌。

关于知青文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而且,已经有许多名家名作问世。梁晓生、韩少功、张承志、叶辛等,都曾出版过许多知青文学佳作。眼下,重写知青题材,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陈德民先生是有勇气的,敢于重拾这个旧话题,推陈出新,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叙述方式,为曾经热闹又渐趋冷落的知青文学再添了一把火,从而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青文学的一个延长和有益的补充。也充分说明了,在文学的领域里,永远没有过时的题材,文学之树常青,青春之树常青。

《红杉树下》是新瓶装老酒。它写的是一个大家熟知的知青年代,大家熟知的知青题材,但它的叙述手法、它的主题切入、它的人物塑造、它的家国情怀、爱情故事、人性人情,乃至它所铺陈的时代背景,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作为一部作品存在的意义。

首先,叙述手法创新。小说采用当代人物对话与历史故事时空交融的写作技法,文晓彤与郑东杰,父女俩相对而谈,像在讲人家的故事,其实是在讲自身的故事,这种让回忆与现实交错进行的创新手法,很有画面感和代入感。在回忆中,小说将读者带入那些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中,倾听主人公们的人生故事、人情百态;而在现实叙说中,又将读者带回到几十年后的现实生活中。从青春年少,到历经沧桑,郑东杰他们那一代人的情感故事,可以说是一唱三叹,千头万绪。但终究有一条主线贯穿:那就是“爱与牵挂”,使回忆与现实无缝对接。我们所熟悉的知青文学,大多写的是“回忆”,但《红杉树下》却将“回忆”延长,从知青生活开始,最后写到了知青回城之后的创业,这样,使它与传统的知青文学相比,有了更厚实的现实基础和情感回归。

其次,主题切入独特。小说扉页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确实如此,《红杉树下》描写的知青生活,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一代的成长和奋斗史。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爱情、他们经历的苦难人生,他们谱写的生动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生动篇章。这一代人,他们在上山下乡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与成长,而同时,又亲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奋斗和人生转折,他们正是这些重要历史的见证人。青春流逝,岁月蹉跎,困惑与艰辛,小说的主题,写的就是在动荡年代,知青们的爱与情,生与存,成长与奋斗。这就是大历史。读《红杉树下》,也可以当作在读一段历史。读者跟着书中主人公一起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从中可以获得诸多的人生感悟和思想升华,更感叹,今日幸福安宁的生活,正是前人种树的结果,感恩前辈,激励后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其三,人物塑造鲜明。小说塑造了那一代知青形象,在对主人公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候,作者很用心,他不是一味地以好与坏来对立,而是精心塑造了一群立体而复杂的人物形象。文澜、郑东杰们历经坎坷,时代弄人,但并不颓废,他们虽然面临生死,没有埋怨命运,却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他们有对理想的信仰,但更有对现实的把握。小说没有违背人性的本意,也没有违背他们的真实思想,当他们意气风发下乡去的时候,有的是为了逃避在城市被迫害,也有的是为了追求爱情,当他们一批批回城的时候,想办法,托关系、找门路,他们的选择又无比真实。当他们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很快适应,改变自己,更好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郑东杰这个人物,是作者全力打造的主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当知青时,他带领同伴们为改变穷乡面貌而努力,回城之后,又积极投身到推动企业改革中,始终做一个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又用十年时间寻找儿子,把儿子培养成人。这个人物,很有时代意义。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这是人生真谛。还有文澜,受尽命运捉弄与打击,一个人将女儿拉扯大,培养成人,成为作家。几十年后再见当年的爱人时,她已病入膏肓,令人唏嘘不已。步入中年的许明松,最后觉得对不起文、郑两人,将以前做的销毁信件、写举报信等恶作剧全部坦白。但往事随风,青春不再。

其四,情感故事丰满。从这部小说,可以看出作者特别擅长情感铺陈。无疑,《红杉树下》应该可以归入情感小说这一类的。说到底,它写的就是一部以爱为主题的情感小说,全书处处洋溢着它的家国情怀、它的爱情故事、它的人性人情。在那些蹉跎的青春岁月中,错失的爱情千千万。文、郑之爱,相聚时短,分别时长,三十多年的错过,最终圆满时,却又面临永别。还有乔琳与赵刚,在那个年代造成的扭曲情爱与婚姻,还有章艳、小曼与“弹棉匠”之间微妙的爱,刘学卿与戚卫红的爱情,徐叶青与董淑芳的牵手,他们都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一个个缩影。他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历程,他们的爱情观、人生观,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过往,树立正确的三观,也是一个很好的入口。难忘的青春岁月,永远的爱情主题。大地有爱,人间有爱,心中有爱,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这一种强烈的爱的力量,情的美好。

其五,背景设置节制又彰显主题。从南京这样的六朝古都,一下子到了苏北农村一个叫做桃林的地方,在知青们的眼中,差距是非常大的。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虽然苏北农村,也同样如北大荒、陕北那样贫穷落后,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但小说在叙述的时候,总给人以希望,有满满的正能量。我们看到,当地的农民们拿出最好的土地,给知青们耕种,让贫穷的土地焕发生机与活力,最终迎来春回大地。作者对苏北农村人文风貌的描述非常有人情味,这也缘于作者曾在农村生活过,熟悉那里的一切,因此写起来轻车熟路。作者说:“那时的乡村是恬静娴美的,乡亲们是淳朴敦厚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村中那一片红杉树,是小说中最浪漫的背景设置,也是小说要表达的爱的象征,生命和希望的象征,永远的红杉树,永恒的爱情。因为有这红杉树,这部小说也有了《红杉树下》的命名,而这个命名,其实就是“红杉树下的爱情”的简称。这里,似乎找到了读懂此书的秘钥了,甚至能让人想象到树上挂满许愿牌的标志性场景。

其六,语言叙述富有诗意特色。这部小说,文笔优美,情节生动,娓娓道来,让人读来有无限的诗味。这大概缘于作者陈德民先生本身酷爱诗歌,也擅长写诗。作者有题句:“青春是一首太过精短的诗,我们眼含着泪水,不时地吟咏。”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诗句,有艾青的诗意。这也就是这本书的语言特色。小说中还有贯穿始终流行在民间的“海州大调”,那个“弹棉匠”唱的歌,“上有天堂呀,下有苏杭,苏北还有桃林的风光……”一直萦绕于书中,如背景音乐。书中还不时穿插一些诗词,使小说读来很有节奏感和艺术趣味,令人回味无穷。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致敬,青春之歌,致敬,岁月的河。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精品力作。再次感谢陈德民先生!

责任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知青一代人青春
一代人
我们见证了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重要言论
把根留住
我们的春节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