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危机”的现状、影响及应对策略
——基于蚌埠市的调查研究

2020-08-13汤龙升宗晓蕾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危机感危机生活

汤龙升 宗晓蕾

(1.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二十几岁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本应该开始享受独立生活的自由、打拼未来的乐趣,然而,面对现实事业、婚姻、家庭,很多人却表现出困惑和无力,常因梦想被现实击碎而心情低落,甚至一蹶不振。青年人正在提前经历中年危机的焦虑症状,“二十迷茫,三十不立,又穷又单身!”的“青年危机”真的来了。所谓“青年危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经受的迷茫、焦虑以及自我怀疑的情绪,是一种逐渐凸显的社会现象[1]。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蚌埠市青年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30份问卷,共计收回有效调查问卷 594份,问卷有效率94.29% ,结果采用分层抽样方法,综合运用结构方程、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现状和影响等方面分析。针对蚌埠市在校大学生、在蚌毕业生和蚌埠市团委等分别选取代表进行访谈,形成访谈记录13份,依托访谈结果,结合宏观社会背景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而得出对策。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样本224人,占总体比例的38%,女性样本数370人,占总体比例的62%。数据调查样本学历、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调查样本学历、年级分布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青年危机”的现状

关于“青年危机”的概念,针对其了解程度开展调研,受调查的对象中,选择很了解的只有26人,占比4.38%;56.90%的青年表示了解一些;有38.72%的青年完全不了解“青年危机”;其中女性相对于男性了解的多一些,女性中完全不了解的占29.46%,男性中完全不了解的则占43.75%。

关于“青年危机”的现状,参考相关研究,通过对理想的追求、生活满意度、未来乐观程度等几方面结果来综合考量。在理想及其坚持方面,有理想且愿意坚持理想的青年占55.56%;曾经有理想的可能已经放弃或降低了自己目标的青年占31.65%;可能由于现实原因对未来迷惘或无奈的青年占比12.79%;即近一半的受访对象失去或降低对曾经理想的追求。在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方面,非常喜欢当前生活的青年仅占10.10%;68.01%的青年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足,21.89%的青年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即近90%的青年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绝大多数都有改变目前生活的意愿。在对未来规划方面,仅50.51%的调查对象对未来有规划。在对未来乐观程度方面,对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占14.14%;对未来持一般乐观态度69.70%,对未来发展持不乐观态度占16%。

(二)“青年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青年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笔者总结主要体现在对生活工作有压力及对未来有危机感两方面。

关于受调查群体的压力状况,20.20%的青年几乎没有压力,72.39%的青年有些压力,7.41%的调查对象表示压力很大,即近80%受访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具体压力大的表现形式为:暴躁易怒占22.22%,不说话的占42.09%,暴饮暴食的占7.07%,大哭或大笑的占5.72%,表现出其他方式的占比22.90%。

对未来的危机感方面,没有危机感的占6.73%,有些危机感的占69.36%,有很大危机感的占23.91%,绝大多数受访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机感。为进一步了解学历及性格心态与危机感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将年级学历和危机感进行交叉表分析,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得到线性关联0.034<0.05,由表2、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年级学历与对未来的危机感是相关的,在大学时期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年对未来的危机感会逐渐加重,而就业以后会降低一些。同样方法对性格心态和危机感进行分析,由表4、表5数据显示,乐观的青年中没有危机感的数量最多,不乐观的青年则均表现出危机感,且大部分危机感很大,但检验结果显示性格心态与危机感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注:a. 4 个单元格 (22.2%) 具有的预期计数少于 5。最小预期计数为0.67。

表2 不同学历与对未来危机感的交叉表

表3 学历与危机感相关性卡方检验结果表

表4 乐观程度与危机感交叉表

表5 乐观程度与危机感卡方检验结果表

(三)“青年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其解除态度

问卷中关于调查对象对“青年危机”的影响、解除态度及其分析的形成原因结果如下:关于“青年危机”造成的影响,调查对象中27.95%的青年表示“青年危机”的影响表现在身体方面,49.16%的青年选择在心理方面,还有22.9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其他方面。关于“青年危机”的压力来源,调查结果如下: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来自家庭的占17.48%;来自工作或学业的占46.70%;来自朋友或周边人的占20.26%;以上皆有的占15.57%。对解决“青年危机”的态度,选择很容易解决的占8.47%,84.04%的人表示难以解决但可以解决,还有7.49%的青年表示无法解决。

三、结论与策略建议

(一)结论

1.“青年危机”在青年中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危机”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年群体对青年危机大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绝大部分人希望自己能够对青年危机方面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及学习。青年群体有危机感的程度和表现方面不尽相同,急需了解并消除青年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2]。

2.“青年危机”对青年有正反面影响,消极影响较为突出

一是自身危机感带来的消极感对自身或他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青年危机”中过度的工作压力会使自身责任心下降、缺乏积极性,容易给他人造成负担,破坏同事关系,影响团队合作气氛,降低整个团队的效率与竞争力;过度的生活学习压力会导致消极生活学习态度的产生,甚至出现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自暴自弃、轻生等情况。同时,“青年危机”还会影响自己身体健康,长期的抑郁甚至会导致心理及生理紊乱。调查中有85%的人希望能平稳度过这段情绪不稳的时期,并认为“青年危机”给其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其后期的发展[3]。

二是危机就像一枚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有危机也会有转机。在新时代,青年人会因为有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压力危机,也会多了些选择的机会,有了竞争,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也许也是一种幸福。在一定范围内,危机感也会是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强大动力。

3.“青年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是自身因素。多数人认为,首先,造成面临危机的原因是没有明确合理的计划,所以选择回避而对于要做的事没有做到心里有数,感觉对目前的处境没有头绪,对未来不知所措;其次,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兴趣,或者对成功、幸福的评判标准有偏差,往往会因自己不能达到预想的标准而感到失落;最后,就是对做的事物缺乏自信心,不敢去挑战,不敢去尝试,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能做出优秀的结果,经常在反复怀疑自己[1]。

二是外界因素。首先,最主要的是来自亲人的过度关心,以及身边朋友状况的对比;其次,就是青年人群感觉取得成功难度相对较高,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青年人群更多选择逃避或经常改变自己的目标,虽然短期看行之有效,但一段时期之后,会让人感觉更迷茫;再次,就是当前社会给当代青年固有的一些标签,稍有行为不当,就会被带上“80后”“90后”“独生子女”等有色眼镜并加以放大;最后,社会的发展中一些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像“高考扩招”“房价飞涨”“中美贸易摩擦”等都不同程度地给青年人成长成才带来了压力[4]。

(二)策略

1.自身方面

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时刻精力充沛。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充足的睡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减压力让人放松,使人的大脑保持清醒,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缓减拖延症症状,运动时清新的空气和沉思对减少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来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症状,对恢复心理健康也大有益处。而这些症状的减少却是青年人群预防青年危机的开始。另外,一本日记本也是整理思绪的好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这也是积极面对危机的一种方式。

二是建立战胜“青年危机”的信心。自信心是战胜“青年危机”的一把利剑,大胆去尝试,抛弃焦虑自卑的心理,自我激励,培养时间观念,不断充实自己,忙碌的工作生活,会让人忘却焦虑,从而缓解盲目的不安。事实上“青年危机”是由很多主观、客观原因造成的。针对性地去了解是什么导致了危机,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如将任务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在完成若干个小目标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大目标,进而加强自信心。在自我否定期,不妨尝试换个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故事和境遇,加强对自己的正面认识,从而更有信心度过这一时期[5]。

三是树立合理的“成功观”,坚定自己的道路。首先,面对家人和社会对青年人的期望,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合理地看待金钱与职位,形成自己的“成功观”。其次,不在非常艰难的时候做出重大的决定。在迷茫中频繁地改变人生方向会使人更加迷茫不知所措。面临危机时,青年人群极易烦躁或沮丧,甚至脑子一热,做出草率的决定。应让自己冷静下来,安静地看看盲目焦虑躁动的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些定见,让自己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视角反思自己的生活,以旁观者的心态评价自己,进而理清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热爱的事。最后,青年人群应明白坚持不懈是一种美德,坚守自己的梦想和承诺会让青年人更加坚强。

四是不要独自面对。青年人在面对、经历青年危机时,生活会带来重重考验,这时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关怀会抚慰心灵的疲惫。人是社会动物,不是单单一个人在经历青年危机,而是一个群体。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一时的挫败感不要否定整个自己,多与社会接触,多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在消除不良情绪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尤其是身边比自己经验丰富的人,这些人的建议有时比你冥思苦想一个晚上要更加有效。

2.社会层面

一是完善和实施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青年发展战略。青年危机如今已经是世界性的问题,政府在青年发展战略指导下以短期和长期政策着手,在综合性宏观性的指导下,通过微观具体政策的实施,使处于不同状态,不同位置的青年都可以得到帮助,保持青年群体乐观积极的状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政府要对不同主体进行刺激和引导,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整合学校、企业和政府组织等资源构建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推进青年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在劳动市场处于弱势和边缘的青年,保障青年就业;通过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促进青年创业,让青年才俊有施展空间;妥善处理好社会中“高房价”“贫富差距大”等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为青年成家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6]。

二是立足教育新时代 发展新时代教育。随着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学校作为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和机构,在引领青年成长、健康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有着深远的作用。学校,特别是高校不仅要关注青年知识技能的发展,更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人生发展、视野全局观方面有所助益和引导。要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共同进步,把脉教育的“灵魂”与“精神核心”。帮助青年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客观评判自己,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同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确定性和机遇,合理恰当地对待焦虑和危机,用自己的行动、理念及坚持“化繁为简”。

三是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作为“社会人”,这一代青年身上有诸多标签,衍生出“蚁族”“青椒”“房奴”等新生代群体,也面临着例如“学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原生家庭群体的影响。在重重压力、困顿下,青年一代的焦虑、挣扎愈演愈烈,如何给青年构筑更多的安全感,让其可以“轻装上镇”,而不是背负沉重的枷锁、负担,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社会而言,需要从各个层面给青年“松松绑”,以宽容、引导其成长的姿态,激发青年的主观能动性、焕发出青春活力;从舆论媒体等视角也要给青年更大的自由空间,而不是形成一套传统或一以贯之的评价话语体系、规矩,要允许青年的创新、新奇的创意,允许试错、以兴趣为支撑的另类,允许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危机感危机生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等不起的危机感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危机感影响成败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以危机感换进取心
“危机”中的自信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