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智慧林业发展浅析

2020-08-12朱英陈雪莲

安徽林业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林长林业智慧

朱英,陈雪莲

(1.怀宁县林业局,安徽 安庆 246400;2.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林业进入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林业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智慧翅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新四化”和“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2013年8月21日原国家林业局印发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由“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发展的新阶段。

1 智慧林业的特点

1.1 主要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林业要经历数字林业、智慧林业和泛在林业三个阶段,智慧林业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数字林业发展的更高阶段,也是泛在林业实现的必然环节。根据《指导意见》的诠释,智慧林业是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3S及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进而实现林业管理的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和最优化[1]。其核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建立一种智慧化的长效发展机制来实现林业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发展,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即通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林业智能、安全、生态、和谐发展。

1.2 结构体系

智慧林业的“智慧”是通过立体感知、林业生态价值、林业协同管理、林业民生便捷服务、林业综合管理五大体系的建立来体现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和“两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1],见图1。“四横”是指利用物联网、自动识别、移动互联、多媒体视频和3S及北斗导航等技术建立感知体系的设施层;智慧林业高效运营的数据层;为实现林业资源监测、智能诊断和应急指挥等提供平台化支撑和智能化诊断服务的支撑层和直接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信息集成共享、资源交换、业务协同等服务的应用层。“两纵”主要是指保障智慧林业建设和运营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前者主要包括智慧林业总体标准、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后者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物理安全。

2 安徽林业发展现状

2.1 基本情况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地跨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49.33万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森林面积395.85万hm2,覆盖率为28.65%;全省湿地总面积104.1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46%。森林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林业产业以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林产工业、竹产业和森林旅游业等为主导。近年来,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等林业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2.2 发展战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一系列林业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大力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有力促进了全省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 智慧林业发展情况

安徽林业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从“传统林业”到“数字林业”再到“智慧林业”,始终紧随时代脉搏。自互联网出现以来,社会运行形态随即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计划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进入了新阶段。这一行动对传统行业升级、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创新驱动力增强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安徽林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带来新的契机,加快了林业数字化进程。

2018年10月19日,全国首套县级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安徽省旌德县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安徽林业迈上了智慧化发展的快车道。该平台通过物联网感知、生态资源监测、“互联网+”云平台、业务可视化等方式,以林地小班森林资源数据为资源底图,将各级林长的责任区域、目标任务、人员分工、权利义务、考核指标等按照林长的层级隶属关系,逐一落实到林长制综合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上,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任务落地、全局覆盖、上下衔接、动态管理的林长制责任一张图,实现生态资源的多因子监测及面向林长的综合业务考核,为实现林长制网格化目标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网络,林地“一张图”、古树名木等林业信息标准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等也在有序建设和不断完善中。

2.4 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安徽林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解决,林地潜力和森林多种功能发挥不充分;林业改革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潜力挖掘不充分;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技术落后[2];在智慧林业发展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林业行业的业务特点以及过去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不同,实施中单兵突进和各自为战,缺少全局性系统性组织,存在着业务和技术方面融合的困难,使得推广应用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安徽林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 安徽智慧林业发展策略

3.1 创建“智慧林业”管理框架

2017年,安徽启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建立起省级总林长负责、市县总林长指挥协调、区域性林长督促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林长组织体系。以此创新的制度体系为依托,以“四横两纵”总体架构为支撑,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服务规范,建立单位林业数据库,再归集全省林业数据,建立省级“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成立省级“林业信息管理中心”,运用空间信息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展现技术,统筹开展关于森林资源、森林防火、行政执法、林地征占、有害生物、木材运输、古树名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林业产业等专项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掌握变化趋势,全方位覆盖,实现源头监管、环节掌控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为林业主管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依据和可视化管理,并可及时下达至各执行单位,见图2。以“分-总-分”互相反馈的模式,从点到面,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国林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各业务部门分步、分块实施建设,以技术创新来保障制度执行,以制度执行来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以林业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立体感知、林业生态价值、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协同管理五大体系为主体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一个管理平台、一套共享数据、分级保障安全的智慧化运行格局。

3.2“智慧林业云平台”的建设内容

图2“智慧林业“管理框架示意

为了便于后期与国家相应林业信息公共平台高效对接,建议以《指导意见》给出的“四横两纵”为框架来进行平台建设。建设主体内容见表1。

3.3 建立智慧林业传播体系

表1“智慧林业云平台”建设内容

(续表1)

以五大体系为主体的智慧林业云平台框架搭建好以后,还要构建智慧林业传播体系。其首要任务是建设好智慧林业传播的人才队伍,加大对林业信息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要对基层林业科技人员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选派专业人员指导信息技术在林业传播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同时,在林业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储备数量,保障储备人才质量,以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快速更迭的信息技术环境,保证智慧林业的建设水平,实现对林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二是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之间经验借鉴,少走弯路,实现优势互补。智慧林业融合了多项信息技术,需要掌握不同信息技术人才之间的通力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保障智慧林业各体系的协调发展和应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省际之间、甚至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与林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国家交流,学习他们在林业建设和传播方面的优秀做法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安徽省智慧林业建设和传播水平。

4 结语

智慧林业是林业现代化和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促进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还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监测、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保护、木材苗木花卉追踪管理、林果产业种植管理和林业电商交易平台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大力提高林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极大提高安徽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林长林业智慧
达川区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郸城:林长制织牢林木“保护网”
安徽省林长制条例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鸡奶奶”的五世同堂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