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雨水多对你身体的影响

2020-08-11若琪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湿气茯苓皮肤病

□若琪

夏季,往往是一年四季中雨水最多的季节,潮湿的气候,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那么潮湿天气会对哪些人、什么病有影响,都有些什么症状和表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一.天气潮湿易过敏 脚癣手癣也生发

连日阴雨,王先生的脚癣越发严重了。脚趾间、脚趾头溃烂脱皮,还奇痒无比。他忍不住用手抓挠时又被传染,现在,手指头也开始发痒了。

皮肤科医师指出,潮湿温暖的季节,有两类皮肤病容易生发。一类是真菌类皮肤病,如手足癣、股癣、花斑癣(汗斑)等。穿着鞋子不透气,汗多潮湿又很热,真菌就容易生长;有人喜欢运动,大量出汗,背上就容易得花斑癣;还有一种特殊的真菌性的毛囊炎,叫糠秕袍子菌型毛囊炎,很容易被误诊为痘痘或者其他类型的毛囊炎,导致久治不愈。

另一类皮肤病就是皮炎湿疹。夏季潮湿温暖,从中医来讲是由于湿热导致的,西医来讲就是一种变态过敏反应性的皮肤病。主要是人体体质方面失去平衡,对外界反应过于敏感。

真菌类的皮肤病主要是预防,保持身体干燥。洗澡要擦干,穿透气的鞋子,屁股、阴部易潮湿的地方也要保持清爽干燥。

抗真菌的治疗,一般用中药或外用的西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时限一定要坚持2~4周。因为真菌长在皮肤的表层,而皮肤表层的生长代谢要4周的时间。有的人觉得症状好了就停药,很容易再次复发。

湿疹一般是指身体内部的湿热,比如脾胃不好,或先天体质的问题,就容易湿热。内部体质湿热或受外部湿热之邪影响,湿疹皮炎的发病率就会增高,也容易感染疱疹等其他的皮肤病。可备些鱼腥草、荷叶、淡竹叶、佩兰等祛湿热的草药泡水或者煮水喝。

二.头发油口水多 风湿病也发作了

连日的阴雨,令金女士无精打采,神形疲惫。她还发现自己头发出油多了,口水多了,还伴有小腹胀痛、大便黏稠的情况。

最近,唐阿姨本想外出旅游,可接连不停的阴雨天气令她膝关节红肿、热痛,唐阿姨只好放弃了这次旅游计划。

医生指出,人体感觉最适宜的湿度在49%~51%,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夏季连续降雨,可使空气湿度高达80%以上,属于过度潮湿。像上述的金女士,会造成全身性的自觉不适体征;唐阿姨呢,则是身体局部关节出现红肿、热痛。

正因为天气潮湿会引起风湿病、关节病的明显反应,所以这类病素有“天气预报”的称号。对此,应找专科医生或专家进行全身性或局部的对因、对症治疗。

三.身上长出小疙瘩 脾胃也易出毛病

洪女士则是另一番情况。这几天,除了关节疼痛,还出现了头晕腹胀、小便不利的情况。身体大腿根、侧腰部、胳膊上也生出一些非常痒的小疙瘩。好在时间不长,抓抓挠挠,几个小时后就消失了。

中医师指出,入夏后阴雨天多,正是中医所谓最易感受“暑湿”疫病的时节。湿气偏盛,恰逢气候影响,可谓湿上加湿。身处如此的环境中,自然容易引发与湿热相关的疾病。

脾胃是人体运化水湿的枢纽。若素体脾虚,加上外在因素影响,则易湿困中焦,水湿不化,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反胃等症状。因此,有急慢性胃炎病史或平日脾胃虚弱者,在这样高温多雨的时节,更需多加小心,注意防范。

中医师给出几点小建议:①空调少吹,以舒适为度;②切勿贪凉,慎选水果;③避免正午暴晒;④适当锻炼,流汗排湿;⑤多用姜葱蒜,以助运化水湿。

四.常用祛湿食材

湿气是六邪中的一个,它常会困住脾,让脾的运化气血津液能力下降,让身体里面的湿气更难正常代谢掉,给身体造成很多问题。因此,生活中需要常常祛湿。

利水渗湿的食物有很多。常用的红豆薏仁水,就可以把湿气从脾里面逼出来,但湿气还在体内,须加进茯苓引湿气从小便排出。南方地区四处可见茯苓糕,就是原因之一。

赤小豆祛湿力度不错,搭配茯苓效果更佳。倘若再加上白鲫鱼,就更完美。白鲫鱼健脾渗湿,但记得保留鱼鳞,只把内脏掏干净即可。具体做法是:用姜先爆锅,煎一下白鲫鱼,然后放入赤小豆和茯苓,一起煲汤喝,既享美食,又能祛湿。

另外,用玉米须煮水当茶喝,也能祛湿。乌鱼也是少被关注的祛湿利器,在闽南地区常被当作促进伤口愈合的食物。其主要功效还在于健脾,脾的功能强大了,气血充盈,湿气就代谢好,自然会促进伤口愈合。

五.健脾安神祛湿必用的茯苓

茯苓也称云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是健脾祛湿的好药材。

盛夏暑热夹湿,运用茯苓在炎热的夏季来祛湿是很不错的选择。

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性平,归心经、肺经、肾经、脾经,能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对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咳嗽、便溏泄泻、心悸失眠等,大多使用茯苓配伍其他不同的中药进行辨证治疗。

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其适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大便稀烂,心神不安,以及失眠、多梦者。茯苓是中医里治疗湿气很常用、也是最受欢迎的一味药。

茯苓作用和缓,既能淡渗利水,祛除体内湿气,又能补虚健脾,提高脾胃脏腑运化功能,从根本上缓解、减少体内水湿之气的产生,有一定“治本”的作用。

此外,茯苓还有不错的宁心安神作用,对于暑湿天气让人睡眠不安的情况有不错的疗效。故而在治疗湿气所导致的各种疾病中,无论是治本、治标,还是缓解兼次症状,茯苓都颇有作为,故而可以说是“祛湿必用”。

1.辨证治病食疗保健

有些人表示用茯苓祛湿保健效果并不好,其原因如下:一是茯苓性味平和,这也意味着作用比较缓慢,需要一定的量才有效。茯苓临床常用15克起,一些人喜欢每天早上弄点茯苓粉吃,但实际上往往也就3~5克的量,剂量太少,并无实效。

另一方面,湿气在中医看来,分为许多种,按照兼夹病邪来分有寒湿、湿热,按照部位分也有病在脏腑或者病在体表之分,湿疹和脂肪肝的发病都与湿邪有关,但类型完全不同,因此中医治疗湿气的方法也很多,茯苓属于淡渗利湿法,此外还有芳香化湿、行气化湿、燥湿等多种治疗方法,所用的药物也各不相同。

还有一种情况,茯苓用之有帮助,但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故效果不明显。因此,若日常作为保健使用,“聊胜于无”,可减少湿邪、预防疾病。但真有相关疾病产生之时,还是应该及时就医,再配合食疗方法。同时,夏日保证合适的运动量,保证一定量的出汗,也是祛湿的好办法。

2.气虚体弱避免服用

茯苓作为一味中药,也要辨证使用,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也不是吃越多越好。

茯苓有利尿的作用,但是不能服用过量,一旦服用过量的话就会导致小便次数增多,从而伤了身体的根本,大伤元气;肾虚患者食用之后,会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出现滑精等情况,所以应注意服用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的服用;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慎服;常常口干以及气虚体弱的患者,也应该避免服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3.小吃茯苓糕

小吃“茯苓糕”是一个很普遍和经典的中医食疗方。

古法茯苓糕用茯苓打粉,和面粉、白砂糖或与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等一起蒸做糕点吃,就是益气健脾的食物。

为什么南方地区特别流行吃茯苓糕呢?中医师认为,脾胃要靠“养”,而食疗就是最适合“养”的方法。南方地区湿气重,因此很早就发明了茯苓糕这种小零食,泡茶或嘴馋时随手配食,有很好的健脾、祛湿、开胃的作用。尤其给小孩子做零食,既可避免过多食用膨化食品致“上火”等情况,还能健脾胃、促消化吸收,有利于生长。

4.如何鉴别真假茯苓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应用广泛,市场上有用少量茯苓加石膏或面粉(淀粉)伪造的假茯苓。

首先在外形上,假茯苓一般切成茯苓丁,为大小5~8毫米的方形药材,仔细观察,可见表面色泽略有不均匀,有的里面有霉斑,真茯苓断面十分细腻,不会出现粗纤维。

还可将买来的茯苓泡入水中,真的茯苓不易在水中溶散,在浸泡一段时间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方块状,且水仍然清澈,可见度高。而假茯苓浸泡后,会很快溶于水,整杯水会变成乳白色。

白茯苓以色白者佳,但是不要强求白,因为熏硫也可以让茯苓表面变白。可以咬开断面,观察一下是不是表里如一的白,且越细腻、越黏牙越好。

猜你喜欢

湿气茯苓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这些信号提示体内有湿气
云茯苓
云茯苓
《老老恒言》中的环境养生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吃到自然瘦
食疗养生祛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