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心理治疗理论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

2020-08-06张钰群罗美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健康大学生

张钰群 罗美艳

摘  要 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传统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高校思政教育状况的分析,提出将心理治疗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实现维护当代大学生心身健康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思政教育改革;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0-0080-0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new era.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social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promin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psychotherap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maintaining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sychotherapy;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1 前言

大學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思政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正面临巨大调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改革后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全国人民越发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而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愈发显著。

1)情绪障碍发生率高。美国大学生健康协会发现约1/3的大学生存在抑郁感觉,1/10的大学生存在自杀企图[1]。而国内研究也指出,中国当代大学生在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精神病倾向等方面表现出较高风险[2]。焦虑、抑郁、自杀作为大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2%、9%和7%。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发展性危机和情境性危机两大类[3],这两类危机的产生均会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干扰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其才智的发挥,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轻生的观念及行为。除此以外,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通常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良情绪若长时间得不到化解,将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生理健康[2]。

2)高校心理干预方式陈旧。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旧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是针对性不强,如新生、毕业生、贫困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学生、精神障碍学生,很少得到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帮助的分别指导;其次是形式陈旧,学生的学习和咨询方式不灵活;最后是重视问题发生后的干预而忽视日常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作为工作重点,忽略了基本的健康指导。更为遗憾的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系列干预策略,大部分治疗理论源自西方文化,并未结合中国文化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有效的干预技术似乎在中国文化氛围中起不到最佳的效果,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根治,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事实上,中国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和价值。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内容。如何从中国文化瑰宝中吸取心理学的营养,兼容并蓄,值得高等学校心理工作者思索。

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现状  为了引导和培养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政教育尤为关键。

1)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接触到任何信息,而不良资讯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然而,多年来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似乎没有创新,单纯意义上的宣讲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质意义,大学生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提高专业课成绩上。面对越来越高的就业要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停滞不前的思政教育模式并没有帮助高校学生排解压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因此,具有吸引力的、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思政课程模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传统。思政教育是全员参与的工作,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大学生心理和热点资讯等,动员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所有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工作教师需要改变传统[5]的教育互动模式,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利用大学生与网络的亲和力较面对面谈话更强这一特点,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等方面;还能在对大学生进行本质性观察后,了解其复杂的家庭关系或成长背景可能带来的隐患,给予关注。

2 心理治疗理论的应用

心理治疗优势  心理治疗可以促进患者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治疗联盟的建立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与高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环节。当代心理治疗理论大致可分为心理动力疗法、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人本主义法和家庭治疗等。尽管心理治疗在其发展历史中不断涌现新的学派,但当代心理治疗理论之间的整合及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1)心理治疗理论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众多大学生心理干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采用同化整合取向和标准化模式[6]。同化整合取向即以某种主要理论为核心,整合其他方向的技术和原则,取长补短。而标准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则为循证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化的作用。例如,杨逸隆等在探索大学生家庭因素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时,使用了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中涉及的方法,希望教师通过方式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7];敬学圆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时也强烈指出,思政辅导员需了解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形成“学生—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为一体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8]。由此可见,心理治疗理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极为重要。

2)高校心理干预模式。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可分为三种模式:首先,普遍干预模式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干预模式,可从教育变革入手,在思政课程设置中加入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其次,选择性干预模式针对的是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群体;最后,指示性干预模式则是针对高风险大学生群体,重在预防,拟从源头解决问题。

3)认知行为治疗。在众多干预模式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以其摆证据、纠正歪曲思维的核心治疗原则和规范化的治疗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并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项瑞典的研究发现,患有社交恐惧症和公共演讲恐惧的大学生经过基于网络的CBT治疗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均获得显著改善[12]。隶属于CBT的接受和承诺疗法则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促使大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行为,体验性回避与认知融合,从而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

值得关注的是,CBT中的“教育/反馈干预”似乎更适合运用于普遍干预,该方法可向大学生提供关于他们症状的反馈和应对建议,鼓励大学生学会自助或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反馈干预”系统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该系统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后,匿名与临床顾问在线交流。结果显示,接受在线交流的学生寻求治疗的比例较原先提高了三倍。因此,CBT核心理念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可帮助高校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治疗理论与思政教育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交叉并互为前提的教育方法。

1)区别与联系。思政教育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促进大学生养成更加优秀的心理品质;相反,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政教育奠定了基础。两者教育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均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此外,两者都同属意识范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参与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多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思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随之改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以迎接新时代的巨大挑战。因此,将心理治疗理念学科化、普及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眾多密切相关的学科支撑下,才能帮助大学生的视域得以不断完善,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才不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抽象形式。

3 心理治疗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和谐、能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等七条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这和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高校思政课程应基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诉求,以发现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在充分掌握当代大学生该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尊重其个性特点,了解其内心困惑的基础上,实施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在平时的思政课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好的、积极的方面,缩小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使思政课程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此外,心理治疗中常用的心理测评、个案访谈等方法可在此发挥巨大作用。

1)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思政学科模式。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可利用实际课程为载体,通过大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良与推进课程内容和方式,探索新的学科模式。思政课程可采用心理治疗中平等、真诚、悦纳、倾听、尊重、共情等理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态度和行为,在互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感受对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

2)利用心理学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授课者需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其内在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将育人理念自愿地、主动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借助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缓解负面情绪,逐渐减少不良行为,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3)以心理学为指导,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指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完善个性,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优化人际关系,适应生活。

思政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将心理治疗理念融入思政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的生活态度,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性格。

4 结语

将心理治疗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以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展现方式有步骤地实施思政教育教学,将极大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快速发展,促使学生培养更加优秀的心理品质,以实现切实维护当代大学生心身健康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鲁威,赵敏.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对比及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0):1382-1386.

[2]张录全,肖建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70-75.

[3]郭东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危机干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9):184-185.

[4]杨蓉.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科技风,2020(2):80.

[5]于英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51-52.

[6]宋敏捷,李占江.现代心理治疗发展史与未来趋向[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5):693-697.

[7]杨逸隆,韩瑞平,段兴华,等.家庭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88-89,94.

[8]敬学圆.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01-302.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