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批档案的场域式开发和利用模式解读

2020-08-06楚艳娜刘芮

兰台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

楚艳娜 刘芮

摘 要 侨批档案申遗成功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契机。基于场域理论视域,对广东、福建两省侨批档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解读。首先,从文化场在权力场中的位置角度出发,分析档案资源不仅深受权力场域和文化场域的影响,同时也在形塑着权力场域和文化场域;其次,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分析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关系;最后,基于场域与习性的双重影响,分析行动者的习性和行动逻辑,总结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 侨批档案 场域理论 开发利用 行动逻辑

Abstract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of Qiaopi archives has creat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field theor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ode of Qiaopi archives in Guangdong and Fujian.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ition of cultural field in the power field, the paper analyzes that archival resources are not only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ower field and cultural field, but also shaping the power field and cultural field.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economic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position of actors in the field.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abit and action logic of actors based on the dual influence of field and habit,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Qiaopi archives in Guangdong and Fujia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regions.

Keyword Qiaopi archives; field theor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ction logic

廣东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于2013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此举为侨批档案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契机。侨批档案是清代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1]。申遗成功的侨批档案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两省,广东侨批档案主要由潮汕侨批、五邑银信、梅州侨批三部分组成,现存约15万件,其中潮汕侨批数量最多,潮汕侨批档案馆目前馆藏12.5万件侨批及实物[2];福建侨批档案主要集中在泉州地区,泉州地区档案馆共有侨批实物封3000多封,侨批扫描件3万多件[3]。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广东、福建等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沟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以“侨”为“桥”,“引资引智”,是“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侨批档案申遗成功不仅有利于保护承载家国情怀和展现思乡之情的粤闽沿海地域的“集体记忆”,而且有益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助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布迪厄“场域理论”通过描绘个体和团体在社会空间中所占据的关系性位置来图绘社会本身[4],而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5]。在具有自身运行逻辑和运行规则的文化场域里,侨批档案的场域式开发和整合利用实践的开展,得益于文化场域内资本的支撑和运行,并且深受行动者习性的影响,行动者亦遵循自身所制定的策略和内化的习性在社会空间中采取不同的行动。本文基于场域理论视域下,从场域、资本、惯习三个角度出发,对应分析“侨批档案”所在的文化场域和权力场域,从资本角度描绘占据场域位置的行动者如政府部门、档案机构等之间的客观性关系结构,分析行动者的习性即其获得性情倾向系统的方式如何内化于组织和个人,分析具有相同习性的行动者在场域内采取不同措施的逻辑以诠释侨批档案场域式开发和整合利用方式。

一、从属关系:文化场在权力场中的位置分析

权力来源于资本占有和地位合法性的确认。侨批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从属于文化场,而档案资源能够成为一种符号权力,依仗的是其能够转化成为一种文化资本。一方面,从档案资源自身而言,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在权力场中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并广泛传播。例如,2008年国家档案局制作的关于西藏的网络视频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的态势,受众不下十亿人次。而且它通过英文网站、报纸、电视、广播等平台,拥有了很多外国受众,使档案文化产品走向世界[6]。“如果不控制档案,就无法控制记忆、获得政治权力”[7],正是由于档案资源自身所具有的话语体系和符号权力,从古希腊文明时期的密特伦神庙时期起到数据时代,档案资源作为权力和文化的重要表征,不仅深受权力场域和文化场域的影响,同时也在形塑着权力场域和文化场域。另一方面,档案的形成和档案工作一直与权力息息相关。从档案的主要形成单位和档案工作实践而言,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主要来源于政府机构,档案工作实践得到了来自政府机构的支持。档案部门作为档案的主要保管单位,开发利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亦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例如,2007年初,在福建省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上,汕头市的代表陈汉初提交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议案。该议案的提出引发了政府机构对侨批档案的关注,为侨批档案申遗埋下了一颗火种。同年7月,经广东省档案局协调并提出方案,由汕头、江门、梅州三市联合以“广东侨批”名义,由省档案局向国家档案局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申报成功后,再与福建省档案局合作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记忆遗产”[8]。

二、资本:形式多样、相生相成

每一个场域的生成原则都具有某种实践逻辑,具有某种共同的通货形式,其媒介就是资本[9]。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能量”,它驱使场域在实践之中发展[10]。“场域理论”中资本主要有三种形式: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每种资本都有自己的符号形式,“经济”指向金钱上的财富;“社会”指向人际关系的有用性或者优越性[11]。

1.文化资本:支撑之柱。文化资本是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没有文化资本的支持,侨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文化资本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文化资本的具体化。侨批档案场域式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以档案机构、专业学者为主导的“侨批档案”无形学院。以泉州市档案馆为例,自2009年起,其牵头开展侨批整理申遗工作:投入资金收购侨批及扫描件、组织人员进行核对整理、组织学术研讨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侨批遗址踏访和侨批口述历史档案工作、赴国外举办侨批展等活动[12],促进了侨批档案资源的收集整合和国际化传播,提高了侨批档案知名度。同样,专业学者也是侨批档案场域式开发利用的推动力之一。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组织了以王炜中先生为首的专业团队进行侨批史研究,先后调查访问了汕头、潮阳、澄海等地的多家批局,掌握其运营的基本情况,并撰写了《风尘仆仆五千华里 倾情追录“东兴汇路”——“东兴汇路”田野调查报告》[13]。专业学者利用侨批档案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对开发侨批档案资源,对丰富文化史、华侨华人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其二,文化资本的客观化。这一形式与侨批档案自身价值息息相关,侨批档案主要来自民间,直接产生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内容小至家庭伦理关系,大到国际局势,涉及当时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14],是我国沿海地区侨民奋斗的见证,是近现代时期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重要凭证,是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和广东侨乡发展演变的“百科全书”,能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社会状况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可与典籍文献互为印证、互为补充,乃至纠正谬误[15]。其三,文化资本的制度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形成、荣誉的颁布等方面。2018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成为国内首个颁布的对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政府规章。

2.经济成本:动力源泉。资金是侨批档案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是推动侨批档案服务于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经济支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支持。由于侨批档案数量多、涉及地域广、馆藏分散等因素,侨批档案的征集与保护工作难度大,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动力源泉。侨批档案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档案类型之一,2016年,广东省档案馆不仅获得“侨批档案征集与保护项目”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还获得了225.8萬元国家重点保护档案抢救资金支持[16];2017年,获得“侨批档案征集与保护项目”45万元的专项资金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档案抢救资金202.8万元[17]。二是社会资助。汕头大学图书馆作为潮汕地区促进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与开发的重要机构,2009年起在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的资助下开始侨批数据库建设工作;2010年10月,汕头大学图书馆成功申请CADAL科研立项,开展“侨批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研究”;2010年12月启动侨批数字化扫描;2011年8月完成元数据著录模板设计;2011年9月起组建工作团队开始元数据著录,至今数据库拥有近七万条元数据及相应的600dpi高清图像档[18]。在政府财政支持与社会资助的共同作用下,侨批档案的征集、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社会资本:纵横交错。侨批档案开发利用实践中的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多元协同下侨批档案开发主体和多样需求的侨批档案利用公众二者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档案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均是侨批档案开发实践的主体。汕头市人民政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央新影集团从潮汕、福建等地侨批的发现与解密角度切入,联合制作《海那边》潮汕侨批专题纪录片,并在央视九套纪录片频道播出[19];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四个国家老中青三代二十余位作者倾情打造《侨批里的中华情》散文集,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阐述了侨批中揭示的亲情、乡情、家国情[20]。多元协同的侨批档案开发主体共同推动了侨批文化的“百花齐放”,但如何满足侨批档案利用公众多样的需求仍值得深思。多元协同下的侨批档案开发主体是满足侨批档案利用公众多样需求的重要基础,侨批档案利用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是推动侨批档案开发主体多元化的前提条件。侨批档案“开发主体”和“利用公众”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社会组织、公众等既可参与档案资源开发亦是利用者,让其参与档案资源开发有益于结合其自身需求,“对症下药”。

三、习性:潜移默化

1.敢于创新、勇为人先的观念。敢于创新、勇为人先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广东、福建两省人民的心中。从两省历史发展轨迹而言,广东、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海运发达、交通便利,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入唐以后,福建、广东等与南海国家的贸易及友好往来渐趋频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东南一带及泉属各县所产的丝绸、陶瓷等传统手工业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往西亚各国,开始出现“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唐时已成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更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21]。广东、福建两省人民抓住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机遇,开创了海上交易的繁荣。并且,随着下南洋人数的增加,衍生出为华侨侨眷递送钱物家书的行业——侨批业,经营侨批业的机构即为侨批局,或称批局。在南洋与潮汕地区,众多侨批局通过合作构成了侨批网络,服务着潮汕华侨及侨眷[22]。新时代背景下,广东、福建两省人民依然保持着敢于创新、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东、福建两省人民一马当先,在对外经济的往来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族群意识、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是重“根”的民族,即使山高水长,社会关系网与亲情网却切不断。在不同时代中,这一关系网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几经变迁,这一亲情在不同媒介上流转:可能在一纸乡书上,可能在同乡人的口音里抑或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放宽侨眷出境审批的文件中。那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侨批,或许更能体现这一点。侨批,绝非通信工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家庭的命脉。“身在异乡为异客”,寄批人、收批人被牢牢地维系在一种叫作“侨批”的命运共同体内。归根究底,侨批是一种关乎“根”的信仰,它的生命力源于它的“草根性”[23]。身份认同是人的一种本性,作为社会的一员,人很自然地关心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因为人们需要有所依托,有所归属;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方[24]。由于文化差异、经济差距等因素的影响,侨民群体易遭遇“留下的是他乡、回不去的故乡”的认同困境,“侨批档案”作为凝聚侨民的纽带、侨民身份认同的象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是大批海外华侨的“集体记忆”。“侨批中所涉及的人群是一个成千上万的人群,他们作为国际移民,承载着东西方的交流并持续了数个世纪,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这些文件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一个时代,属于世界”[25]。

3.服务公众、敦本务实的意识。在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两省各级档案部门一直秉承开放精神和服务意识,让“沉睡的”档案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其一,探索多元化开发模式。以泉州市档案馆为例,突出特色元素,开启编、展、研为一体的开发模式[26]:编撰《泉州侨批档案》等专著;结合不同主题举办精品展览,目前在馆内展出侨批专题展“百侨百村侨批档案珍品展”,积极联合相关部门进学校、赴广场等举办“百年跨国两地书”“传承优秀家风助推乡村振兴”等展览;此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赴新加坡举办“家书抵万金”、赴菲律宾举办“两地书·家乡情”侨批专题展。为用活侨批档案资源,广东省档案馆推出“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以传承侨批精神,展现家国情怀[27]。其二,有序推进数字化建设。泉州市档案馆现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等,现有档案目录数据148万多条,档案扫描影像1245万多页;同时建立存储备份系统,实施数据多套备份,保障数据安全[28]。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完整规范、可共享的侨批专题数据库,高效便捷地提供借阅利用。

四、行动者逻辑:场域与习性的双重影响

1.档案部门为主导。宣传、展览、编研、建立专题数据库是档案部门开发利用侨批档案的主要形式。其一,侨批宣传由本土走向国际。2011年3月31号,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的第十二版作为“文化与记忆遗产”主题的广东侨批专版(梅州)刊登,这是梅州侨批第一次在海外媒体刊登。侨批档案宣传走向国际是档案部门利用馆藏资源为政府打好“侨牌”的一种新方法[29]。其二,实体展览与网上展览相结合。近年来,广东、福建档案部门举办多次侨批档案实体展:泉州市档案馆首设闽南侨批展览馆、在福州举办的“家国情怀·记忆遗产——侨批与金融历史文化展”、在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等地巡回展出的“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图片展”等;除实体展外,网上展览也逐渐成为推介宣传侨批档案的新方式,福建省档案馆推出“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网上展厅”,公众可以实时全景追溯侨批档案历史。其三,编研参与主体和成果多样化。编研参与主体除档案机构外,还包含组织、个人等。福建档案馆联合侨批档案收藏机构和个人,分阶段、区域、类别开展侨批档案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编纂出版工作,编辑出版《福建侨批档案文献汇编》,收录珍贵档案3289件[30]。2014年2月,广东省档案馆在全社会发起了“侨批故事”征文活动,并将优秀征文整理,顺利出版了《侨批故事》一书[31]。丰富的侨批档案编研成果对于充分发挥侨批价值,保护社会记忆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数据库建设助推档案利用。泉州市为整合和共享侨批资源,建立了侨批专题数据库,今后还将通过网络逐步实现开放和利用[32];为向海内外展现更多潮汕侨批丰富多彩的内容,潮汕侨批档案馆建立了潮汕侨批数据库[33]。建立侨批专题数据库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深入挖掘侨批价值、提高服务利用工作的效率。

2.社会组织群策群力。社会组织是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档案开发活力的重要来源。在广东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场域中,广州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是侨批档案开发的领头羊,其从2000年便着手收集、整理、展出潮汕僑批;2004年4月建成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侨批文物馆;2009年2月,全国首家侨批档案馆——潮汕侨批档案馆成立,“侨批档案”正式被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持续发挥历史文化研究人才富集的优势,不仅组织专家撰写出版《红头船精神研究》一书,还举办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红头船精神专题展”,成立侨批研究会,深入开展侨批研究,着力打造属于世界的中国侨批文化品牌[34]。研究中心还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合作建设了潮汕侨批数据库,与暨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完善世界华侨华人数据库[35]。汕头大学图书馆亦积极参与侨批档案的征集和侨批档案数据库建设,目前该侨批数据库已拥有五万余封侨批,并通过网络无偿向广大读者开放使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图书馆等社会组织的参与,为侨批档案开发利用注入了新的力量,丰富了侨批档案开发的成果,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奠定了基础。

3.普通公众积极参与。公众既是档案资源开发的主力之一,也是档案机构提供服务利用的主要对象。申遗成功的侨批档案中,梅州提交了近两万件“客属”侨批档案,而其中1.5万件侨批档案来自于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为了抢救保护、收集整理、研读研究侨批文物,从事收藏30多年的魏金华在20年前就开始收藏、研究侨批档案,并在2009年6月经梅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梅州市侨批档案馆”[36]。和汕头、潮州、江门由政府拨款成立侨批博物馆不同,“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是省内首家由个人投资,提供馆场、藏品和开展研究的侨批档案馆。2014年6月9日,魏金华向广东省档案馆无偿捐献1500余件侨批珍贵文物。广东省档案馆特别举办捐赠仪式,并拨出20万元奖励魏金华的慷慨之举[37]。除魏金华外,还有许多社会公众注重侨批档案的保护与利用。侨批档案收藏者李镜尧、张美生、卢金福等于2016年6月9日向广东省档案馆捐赠了2585件珍贵侨批档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的四位学生创新性地利用林氏家族几封侨批,以手绘水墨动画的形式讲述家族故事,全方位展现侨批档案的价值。社会公众不仅是侨批档案的服务对象,更是侨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积极行动者。随着公众侨批档案保护意识的提高,加强公众参与将进一步发挥侨批档案的文化效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助力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是档案部门收集的反映特定地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特殊事件、名人、名胜、名优特产等特色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记录材料[38]。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保护的一种方式。侨批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忆、社会的记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侨批档案申遗成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放与创新意义重大,是联结新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亦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场域理论视域下解读侨批档案开发利用模式,从历史角度和社会环境出发深入剖析侨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开发利用的经验,为各地探索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机制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郑翰君.侨批档案开发利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2(10):73-74.

[2][33]周敏. 潮汕侨批档案馆馆藏3.6万侨批原件 [N/OL]. 汕头日报.[2018-05-15] http://strb.dahuawang.com/content/201805/15/c22057.htm.

[3]泉州市档案局.泉州档案局长解密侨批成功申遗内幕[EB/OL]. [2013-07-03].http://qz.fj-archives.org.cn/gzdt/jgdt/201307/t20130703_265948.htm.

[4[9][10][11]]迈克尔·格伦菲尔编,林云柯译.布迪厄:关键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6]董雪雯.论中国档案学话语权在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的提升[J].北京档案,2014(4):14-16.

[7]Jacques Derrida.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4.

[8][13]吴二持.侨批从征集到申遗成功[N/OL].汕头日报,[2018-05-27].http://www.stdaily.com.cn/dushu/2018-05-27/36914.html.

[12][32]泉州市档案局.泉州侨批“走”向世界[EB/OL].[2013-07-03].http://qz.fj-archives.org.cn/gzdt/jgdt/201307/t20130703_265949.htm.

[14][15]吴江华.社会记忆视角下文献遗产的保护研究—基于广东侨批的个案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9(4):35-38.

[16]广东省档案局. 2017年广东省档案局部门预算基本情况说明 [EB/OL]. [2019-03-27]. http://zwgk.gd.gov.cn/00694108X/201712/t20171229_740217.html.

[17]广东省档案局. 广东省档案局2016年部门预算公开[EB/OL]. [2019-03-27].http://zwgk.gd.gov.cn/00694108X/201602/t20160223_645032.html.

[18][25]汕头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介绍[EB/OL]. [2020-05-16].http://app.lib.stu.edu.cn/qiaopi/index.aspx.

[19]陳静莹,郑瑞国.《海那边·潮汕侨批》将上映[N/OL].汕头日报,[2018-10-14].http://www.stdaily.com.cn/touban/toutiao/2018-10-14/42209.html.

[20]罗堃.阐述侨批精神 感悟家国情怀[N/OL].汕头日报,[2018-10-26].http://www.stdaily.com.cn/xinwen/bendi/2018-10-26/42619.html.

[21]洪霆.侨批:海丝之路的历史文化遗存[J].东南传播,2018(3):17-20.

[22]胡少东,孙越,张娜.近代潮汕侨批网络构建与特征的量化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9):58-69.

[23]陈元元.落在侨批上的乡土[J].民族艺林,2017(4):46-53.

[24]徐拥军.档案、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N].中国档案报,2017-09-25(3).

[26]侨批中的中国记忆:泉州侨批档案的开发与保护[EB/OL].[2018-08-16].http://www.fjsen.com/zhuanti/2018-08/16/content_21372001.htm.

[27]何欢. 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鼓励省档案局馆用活侨批档案资源 展示侨批档案文化[N].中国档案报,2017-03-20(001)

[28]泉州市档案局.泉州市档案馆概况.[EB/OL].[2020-05-16].http://qz.fj-archives.org.cn/jggk/jggk/200702/t20070213_265664.htm.

[29]梅州市档案局.印尼《千岛日报》专版刊登梅州侨批档案[EB/OL]. [2019-03-27].

https://www.meizhou.gov.cn/intensivism/mzda/show/index/893/3218.

[30]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福建侨批档案文献汇编:第一辑(全二十五册)[EB/OL]. [2020-05-16].http://www.nlcpress.com/ProductView.aspx?Id=10280.

[31]梅州市档案局.“侨批故事”征文活动圆满结束[EB/OL]. [2019-03-27].https://www.meizhou.gov.cn/intensivism/mzda/show/index/893/1731.

[34]潮人网. [EB/OL]. [2020-05-16].http://www.chaorenwang.com/.

[35]王开颖,郑瑞国.潮汕侨批数据库开通[N/OL].汕头日报,[2018-05-07].http://www.stdaily.com.cn/touban/toutiao/2018-05-07/35476.html.

[36]罗金良.客属侨批收藏第一人—访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魏金华[EB/OL].[ 2014-03-23].http://www.mzsky.cc/article-27484-1.html.

[37]收藏家捐献1500件珍贵侨批[N/OL].南方日报,[2014-06-10].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6/10/node_3.htm.

[38]李宝玲.地方特色档案建设的含义及特点[J].档案管理,2006(6):41.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
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方法浅论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