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开发高职通识课程

2020-08-06陈锦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高职

陈锦

摘  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开发高职通识课程,首先必须区别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高教育三個概念,厘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通识教育既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诉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要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有针对性地开发。

关键词:现代职教;高职;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9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develop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e must first distinguish the three concep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a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innovative country.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human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ajor, in addition to the compulsory courses stipulated by the state.

Key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l course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历次大会都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这为面向未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开发高职通识课程指明了的方向。

一、深刻理解现代职教体系,正确处理若干重要关系

职业教育体系包含学制体系、资格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促进各种相关要素的相互协调和有机整合。因此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具有终身性或者终身教育的特点。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以就业准备为目的的终结性教育,而用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任何教育都不再是终结性的,职业教育也不应是死胡同。现代职教体系将有助于满足从业人员持续的职业能力发展需求,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系统性、现代性、开放性、终身性等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品质。为了充分体现这些特征和品质,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十大关系,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关系。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开发高职通识课程,必须区别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高教育三个概念,厘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

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等职业能力,能胜任某职业一线岗位群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有一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中级技术工人、中级技术员和中级管理人员。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强调高等性。教育部职教所姜大源教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它培养的是策略型人才,更加注重策略层面的学习。[1]也就是说,高职培养策略型人才,中职培养实操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高职教育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培养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理论与实践并重。普高教育是学科教育,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要求培养学生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培养研究型和探索型人才以及设计型人才。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2]它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气势两相高”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四)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则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通识教育原是美国高等教育处理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三者关系及应对专业教育、专门化教育的狭隘性而形成的一种教育。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虽不同但可和,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针对教育的偏差而提出要回归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高教育的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强调高等性和职业性,却轻视了教育性。也就是说,当前的高职教育注重“才”的培养,而忽略了“人”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非“制器”,即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是“人”而非“物”。教育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

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来看,我们明白:只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教会受教育者既做人(德)又做事(才),人事皆有,德才兼备,不同而和,并行不悖,这才是完人(well-being)教育。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和通识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教育和公共教育两大块构成。专业不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大同小异。高职公共教育课程,由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课程设置有一些“规定动作”,当然也有各校的“自选动作”。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大都有政治思想、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计算机文化等课程,文化艺术类课程设置就千差万别,其他很难归类的课程主要是以公共选修课或兴趣班、社团活动的形式在二、三课堂展开。

公共选修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开设基本依靠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科学主义、职业主义、工具主义占主导地位。而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技能人才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哈佛大学于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偏差,提出要对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补充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manhood),不仅要使学生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to be)。[4]中西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穿越半个多时间,不谋而合。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5]表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通识教育既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诉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首先,这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

其次,这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创造条件。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批判和反思意识、跨文化和跨学科视野、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这需要人文通识教育。

再次,这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最大需求。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警惕片面专业化的造成“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7]因此,人文通识教育是对高职教育专业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是个体充分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高职通识课程开发的建议

目前关于人文通识教育虽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于如何将本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把源于国外的通识教育加以本土化,特别是如何把通识教育的理念用于实际课程的开发还不多。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应做社会发展的灯塔。“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8]高职院校加深内涵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纠正“四过”: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基础、过强的个性约束、过分的功利导向,加强人文通识教育。

人文通识教育课程要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有针对性地开发,具体可以包括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人文和社会学科;还可以从人文通识的角度,开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文學和艺术学科,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历史、社会和文化、教育学科,主要是在了解中外历史、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反思历史、观察社会和进行中外文化、中外教育比较的能力,进而能用历史的眼光、跨文化的视野、从文明传承(教育)的角度来反观当代社会进程、审视人类未来。伦理和哲学学科则是在更高层次关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教育。

(一)文学、艺术类

就文学而言,可开设《中西文学比较鉴赏》,通过对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讲明中西文学的样式和特质,培养鉴赏能力。就艺术而言,可开设《艺术鉴赏》(按八大艺术分门别类),在了解最基本的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欣赏与鉴别艺术的初步能力。还可开设《文学与人》、《艺术与人》,思考文学艺术这些不像科学技术那样生产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之于人类的意义。

(二)历史、社会类

可开设《中西历史进程比较》、《当代中西社会现状》等。让学生在中小学对中西历史进程的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历史发展的异同及原因,宏观上把握中西方社会现状,明了当今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历史现实原因。还可以开设《人类未来》这样的课程,探讨人类的将来,按照现状发展和按照理想模式发展的人类未来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人类到底该往何处去。

(三)文化、教育类

就文化而言,可开设《中西文化传统》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传统是什么;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西方之所以为西方,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西如何交流學习,中国向西方学习,到底该学些什么、怎么学,等等。就教育而言,可开设《中西教育思想比较》、《教育与人类》等课程。探讨中西教育思想异同、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如何影响人类的进程,而人类的发展又如何反过来对教育产生影响。

(四)伦理、哲学类

可开设《中西伦理比较》、《中西哲学比较》、《伦理哲学与人》等课程。和学生一起思考中西伦理和哲学如何影响和塑造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人际关系等;伦理和哲学对人之所以人,作为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的高贵之处,以及如何培育人这份高贵等。

(五)跨学科

可开设《科技与人类》、《科技伦理》等课程,从人文通识的交通探讨科技对人类的意义,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它该具有什么样的伦理,才对人类来说是有利有益的。

可用图1表示。

高职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如果能够真正赋予并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那么,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家姜大源教授作“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专题讲座[EB/OL].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网站.http://ggyx.sgmart.com/info/1024/1959.htm.2012-12-29.

[2]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9.

[3]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7.

[4]哈佛委员会.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32.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310.

[8]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