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8-06龚曦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新时代对策

龚曦

摘  要:以“95后”、“0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们适应了社会变迁的趋势,快速溶解于网络环境中,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居民”。本研究基于湖南高校学生状况,从数字化生存的“原住民”、数字化生存的资源限制、数字化生存的方式与能力等三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现状,发现他们在数字化鸿沟、数字化进程、数字化阶梯等维度上存在问题,并提出丰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以人为本、增强情感交流作用;寓教于乐、创新数字教育方式;培养意识、提升数字化生存能力等建议,以填平数字鸿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81-04

Abstract: The new generation, mainly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1995 and 2000, adapted to the trend of social changes, quickly dissolved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became the "net original residents" in every sense.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Huna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digital life "aborigines", the digital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digital survival way of survival and ability, such as analysis of digital survival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found them having problemsin the digital divide, digital process and digital ladder dimension, and it also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enriching resource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being people-oriented, enhancing the role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educating through entertainment, innovating digit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digital viability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digital survival; countermeasures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在“虚拟空间”中生存、活动的“数字化生存”时代, 数字化生活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时代的来临似乎向人们开启了一扇愈加平等的大门。随着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的崛起,这一代“网络原住民”受到网络媒介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特点,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网络景观。然而,这真的应该作为大学生典型生活和普遍状态而存在吗?笔者在充分调研湖南高校千名学生发现,在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中确实存在数字化生存的自觉,但就个体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来说存在一定差异,仍需进行细化分析,受到社会结构的更深刻、全面的影响。

一、数字化生存现状

(一)数字化生存的“原住居民”

网络生活必备品电脑与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配置。调查显示,虽然电脑来源途径不同,但是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高93.4%,且其中以便携的手提电脑为主,占89.0%。在接触网络时间上,有53.1%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了;同时39.2%的学生声称自己在“小学及以下”,开始接触网络,由此发现,现今社会学生接触网络时间较早,“高中及以前”开始接触网络的学生共达到了88.7%,数字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5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到5小时及以上。与此同时,受校园特定环境、智能手机功能的升级及拥有率的提升的影响,大学生手机网民的比例达到99.2%,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一代。

由于各高校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大学生网络需求的增加,网络运营商提供各种优质,完善的网络商品,数字化产品及互补商品竞争激烈。大学生网络商品市场虽然产品更新速度快,但是价格仍在学生的消费能力范围内。因此,在校大学生手机每月用于上网、通讯等数字生活的费用不算太高,手机月均消费80元以下的学生达到82.9%且34%为家庭套餐费用支出。6成以上学生手机包月流量在20G左右,甚至无限流量。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们进行网络应用时会偏好于不同的终端,但相似性程度很高。比如说,他们更愿意用手机浏览QQ(90.8%)、微信(71.9%),其中近半数大学生喜欢用手机观看新闻(51.6%)、查阅学习资料(51.9%)和浏览微博(51.3%),更愿意用电脑获取社会资讯(67.9%)、查阅学习资料(77.4%)、聯络朋友(69.9%)、休闲娱乐(64.5%)。在电脑与手机的使用频率对比中,愿意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占89.7%,而倾向于用电脑的大学生占8.9%。说明手机的使用频率以其便于携带,功能齐全,更易于整合零散时间与不连续空间,进一步融合线上线下数字生活与真实生活。

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日常生活,并时刻处于“移动”和“互联”之中,体现出手机使用率高、上网时长显著、网络生活丰富、虚拟现实交融等特点,显示出高度的数字化自觉。

(二)数字化生存的资源限制

数字化资源日益平民化,尽管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生活必需品,但据调查显示,仍有7.8%的学生没有网络使用工具。其中,这些学生普遍的特点是:家庭所在偏远山区,且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月收入较少,由于硬件条件缺乏,同时又存在投身数字生活的需求,他们只能转移到公共机房,不利于自身数字能力的提升。

对于每月数字生活的花费分析显示:来自城市及家庭条件较好学生在数字化生活上的花费更多,其中近半数学生会用于观看直播、电视剧、网络游戏中。值得关注的是,在调研对象选取中,笔者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将对象从高到低分为A、B、C、无共四个等级,处于建档等级A、B、C三档的学生用于数字生活的花费相差无几。可见,即使家庭条件较差学生,在数字化生活方面也有一定量的生活支出,只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会考虑更为基本、经济实惠的上网需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则上网时长和终端类型比较随心所欲,这些会对他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数字化生存的方式与能力

摄影、摄像作为一种高品质的兴趣爱好而广泛存在,并且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调查显示,16%的人拥有普通相机,12%的人拥有单反相机,3.7%的人拥有摄像机。拥有卡片相机、单反相机的多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摄像机相对小众,同样与家境相关,拥有摄像机的学生,相对家庭条件比较好,娱乐享受水平较高,体现出生活消费层次的差异。当然,42%的学生表示,随着手机像素的提高,其已经满足拍照摄影功能。

关注浏览网络动态事件是数字化生存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浏览网络事件的偏好各不相同。大学生普遍倾向于休閑娱乐(64.5%)、获取社会资讯(67.9%)、观看新闻(51.6%)。此外,有78.7%的大学生会选择用手机购物。

自2009年以来,微博以其简便易学的操作和移动终端的强大结合能力以一匹黑马之势,成功虏获大批微博网民,成为最没有技术门槛的个人媒体和公众平台。2018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发展迅速,至今已形成“两微一抖”的格局。以微博为例,我们发现,在大学生中,城乡分布、家庭出身等因素,对是否使用微博等自媒体差异并不明显,但以使用频次作为参考依据,仍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区别,来自城市且家境优越条学生更多是使用年限较长、熟练程度较高的群体,从而表明不同条件的大学生数字化实现程度以及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微博等自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学生倾向于借由数字化功能实现途径,如获取资讯、日常交流、理解社会等,为他们自身提供适应并融入信息化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微博虽然也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使用频率较低,态度以猎奇尝鲜为主,并未借助这一数字化工具扩充自身生活及能力。而从网络求职、炒股等深度数字化使用能力来看,这一现象也得到验证。

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另一种体现即数字不平等,其重要指标为数字自主能力。自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原创方式自主表达能力越来越强。笔者通过建立“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三方面交叉表分析后发现,在网络原创方式自主表达能力上,家庭所在地,父亲与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家庭条件显示出微弱的影响,亦即阶层与外部环境影响较小。然而,整体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处于中间阶层的大学生比如家庭居于城镇、父母文化水平处于中等,相对于其他水准的大学生网络原创能力略高,网络原创体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自主性逐渐呈现出一种分化的状态。在家庭条件上有优势的群体获取信息也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信息获取的优势并不等同于信息输出强势。笔者了解到,在深度内容表达上,网络群体中的一部分较少地在网络上原创、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仅在沉默中获取大量信息,却又乐于分享信息,这对于当前数字网络使用不平等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当前,关于“使用鸿沟”的研究,多数只考虑到“接受”层面,注意到优势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时多倾向于信息的获取但却对信息使用本身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分析表明,至少在普遍具有较高数字信息操作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中,两者未必一致,从而导致在网络舆论引领和本土文化塑造的能力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数字化生存问题

(一)数字化鸿沟差异

其差异体现为“三重”数字化鸿沟:接入鸿沟、使用鸿沟、知识鸿沟。[1]大学生数字化存在“接入鸿沟”呈现出结构性差异,城市生源地学生比农村学生早接触网络,家庭条件好坏与接触网络早晚正相关。与此同时,“使用鸿沟”和“知识鸿沟”的存在使网民分成信息生产群体和信息消费群体两个不同的信息群体。前者多是经济条件较好,受过高等教育及身处大城市中的人群,虽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却主导了主要网络内容的生产。而大多数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接受这些网络内容,这种现象极不利于数字化发展。

(二)数字化进程差异

其差异体现为不平等、不均衡等“二不”差异。受外部环境及阶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数字资源分配不平衡显而易见。而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数字不平等状况表现出从夷平到转移的变化,表现为逐渐从“接入鸿沟”向“使用鸿沟”和“知识鸿沟”过渡,从而揭示技术普及的动态过程。一是初级数字化不平等逐渐夷平。数据分析显示,在“是否拥有数字设备、数码产品占有数量、数字信息花费”等方面,数字不平等的趋势越加明显。由此表明,数字资源的接入差异已逐渐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所夷平。二是中级数字化不平等正在延生。前文所述优势群体即经济条件较好,受过高等教育以及身处大城市中的人更能迅速深入地融入数字化生活,其优势表现在他们个体早已将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内化于日常生活,甚者产生现实经验倒置现象,通过网络“刷存在感”是其真实“存在”方式,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接入层面的可及性,势必会导致数字化生存呈现“积贫积弱,两极分化”的趋势。三是数字化不平等优势群体不绝对。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群体虽然有更强主观意愿或更大技术能力以自由的获取信息,但在深度原创能力上,他们反而较为沉默。这表明,在数字空间中这种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正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

(三)数字化阶梯差异

鉴于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自觉、生存资源的限制及生存能力的区分,使得在这个具有较高技术素养的、引领信息时代潮流的群体中,仍存在着数字不平等的多级阶梯。首先,数字资源占有不平等。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其所拥有的硬件设备仍然差距较大。调研问卷设涉及数码产品、手机、电脑的拥有情况及每月用于通讯和上网的费用,已作为衡量资源的重要指标。其次,数字生活方式差异,可细分为网络使用方式、网络使用总量两项。网络使用总量反映出该媒体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包括网龄和日均上网时长,代表个人使用互联网的历史和当前的经验。对网络使用方式的传统测量一般将互联网行为分为信息、娱乐、交流和实用,测量被访者对深度数字生活方式的接纳程度。再次,数字的自主性差异。主要是对大学生网络原创能力和自主表达能力进行测量。

三、数字化鸿沟对策

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指出,“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将长期处于数字化时代,但数字化鸿沟也日益扩大。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差距”。[2]就目前高等教育而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关键在于“化”,“化”就是各行各业的重组和再造。笔者以为,在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过程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适当措施,协同有效地填平数字鸿沟,为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字化生活提供安全有效均衡的发展环境。

一是丰富渠道、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规划》要求,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百家企事业单位、万名师生开发的优资源。[3]在其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网络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中介,实现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多向交互,从而使得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这一选择与交互的过程,畅通学生学习的诉求渠道,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以人为本、增强情感交流作用。平等互动性是其数字平台载体的特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其间的交流更具亲和力。如近年来慕课的发展很好地开启了教学平台的互动窗口,虚拟仿真平台、信息化教室、雨课堂APP等使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见解或进行答疑解惑,有的甚至启用弹幕交流方式,既能省却很多查找网络信息问题答案的时间,也能减少学生与纷繁复杂网络信息的接触,进一步降低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因其他信息吸引而中止学习的可能。

三是寓教于乐、创新数字教育方式。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强大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强大的资源和信息支持是数字化环境重要价值。《规划》中明确了“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4]這一数字化环境也为显性和隐性双重教育提供了最优场所,营建”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宽松氛围。通过视频画面、美学艺术、多种语言与多彩活动等将教育信息渗透到网络信息中。新形势下,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提升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合。

四是培养意识、提升数字生存能力。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的“培养理论”指出:大众媒介对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反映真实准确,就可以对受众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反之亦然。面对信息爆炸、数字化产品过量的时代,我们的确从”物质人”进化到“信息人”。数字化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生存能力,使其掌握”捕鱼”的能力,能够明晰信息、道德的疆界,学会独立解惑并科学把握信息流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施云卿,罗滌.“90后”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J].青年研究,2014(06):1-4.

[2]Understanding Digital Divide,http://www.ofcd.org[EB/O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Z].

[4]蒋洁.Web3.0 技术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0(12):144-145.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新时代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