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文化资源在山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06宗茜李秋霞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

宗茜 李秋霞

摘  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现的“文化热”,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逐步摆脱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模式,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逐步摸索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近年来,为响应国家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以及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号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与文化教学又再次受到了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汉语教师的极大关注。文章重在讨论山东各高校如何将山东大地上孕育的齐鲁文化瑰宝融入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在此,我们将符合来华留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点的齐鲁文化资源分为四类:当代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并对以上文化资源如何在山东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加以应用提出了四种可操作的方式。

关键词:齐鲁文化;山东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12-04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fever"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80s,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simple language skills training mode, began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gradually explored the way of combining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curriculum politics"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al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teaching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ve once again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rom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nd first-line Chinese teach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integrate the Qilu cultural treasures bred in Shandong in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Here, we classify Qilu cultural resources that meet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est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into four categories: contemporary dialect culture, folk cultur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four feasible ways to apply the above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Shand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Qilu cultur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Shandong; cultural teaching

一、概述

中國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于清华大学设立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距今已走过了将近70个年头。初期的三十年,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说是纯语言的教学,以训练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技能为目标。而伴随着80年代初国内出现的“文化热”,对外汉语教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后的三四十年,“文化热”一直没有消退,学界对文化教学的探讨和研究越发深入和精细。近年来,为响应国家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以及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号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与文化教学又再次受到了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汉语教师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个从开始被关注到不可或缺的过程。

二、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一)内在因素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何?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决定语言。“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特征,语言差异其实是来自于文化差异”[1]。另一方面,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众多文化视角中的一个物化形式,语言本身就蕴含着文化因素。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人类不可能掌握意蕴深厚的文化,同时文化也失去了传播和传承的媒介。

既然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语言教学,还一定要有文化教学。只有文化教学相辅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才会更有效。具体地说,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言的同时,适时地学习适宜于自己的中国文化,不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汉字、语音、词语、句式等的结构和意义,掌握汉语言的精髓,还有助于他们提高交际能力,减少跟中国人的交际误会,使交际更顺畅。

(二)宏观因素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学和专业教学是作为“两张皮”各自孤立存在的,但传统的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于是,在2016年底、2017年初,中共中央相继出台有关文件,将“课程思政”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高等教育的各类课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及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需求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留学生在我国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因此,将留学生教育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之势、应有之举。只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国籍、语言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具有特殊性,不能等同于对中国学生进行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观,应树立以“平等信任、尊重和谐”为教育原则、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博雅君子和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为教育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总之,在现有的汉语教学中丰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播途径,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培养留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完善专业课程建设,是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的重要举措。

(三)现实因素

我国每年招收大量的来华留学生,但不得不说,由于学历生入学门槛较低、入学资格审查不严格以及语言生只要交钱就能上现象的存在,各高等院校留学生的质量良莠不齐,入学以后不努力学习、拿着奖学金混日子的大有人在,近年来留学生违法犯罪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引发社会热议。鉴于此,2018年我国教育部迅速作出回应,强调要“进一步推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管理趋同化”来改变对留学生管理绵软无力、不严格不规范的现状。

加强管理当然是必须的,同时,还不要忽略了文化教育对人的积极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并激励人趋向美好的行为。因此,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有助于留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成长为一名“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博雅君子”[2],同时服务管理与文化熏陶并举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向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璀璨

《汉书·地理志》記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域具有不同的人文风俗,山东大地上孕育的齐鲁文化独具魅力,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齐鲁文化有狭义说和广义说。狭义的齐鲁文化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文化和鲁国文化的统称,广义的齐鲁文化指上自距今8300年前的东夷文化下至近现代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取广义说,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要把包罗万象、意蕴深厚的齐鲁文化面面俱到地传授给留学生,我们研究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齐鲁文化,所以一定要从学科专业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根据留学生的学习水平、特点、习惯以及兴趣点来展开讨论汉语教学中的齐鲁文化。据此,本文将齐鲁文化资源分为以下四类:

(一)以“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为代表的当代方言文化

“方言是一种语言在某一局部地区的实际存在形式”[3],山东方言是山东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载体,是山东的本地特色和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方言隶属于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的官话方言,而它在山东各地区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又有不同,因此又分属于官话方言中的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总的来看,山东方言从鲁西到胶东慢慢过渡,有很多共同特征。如“俺”“恁”“拉呱”等属于山东人共用词语,同时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又存在差异,比如:“r”在胶东一带发为“y”,而在鲁西地区发为“l”,普通话“肉”“人”,胶东人说成“you”“yin”,鲁西人说成“lou”“len”;传统食物“油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如“麻条”“香油果子”“油馍”等。

(二)以“剪纸、年画、风筝”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地区中由普通人民群众(非官方)所创造、传承的风俗习惯。山东的民俗艺术可谓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彰显着齐鲁儿女在生活实践中对艺术的美好向往以及所表现出的超凡智慧和技艺。

山东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比较有名的胶东剪纸、滨州剪纸与各自的胶东沿海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一脉相承,分别具有精细和豪迈的特点。山东各地区的剪纸题材都很广泛,不仅有与黎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如婚丧嫁娶、节气、收成等,还包含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价值观等题材,可以说一把剪刀一叠彩纸发挥着民间剪纸艺术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剪纸是普通民众风俗礼仪中最活跃的、最生动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

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是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它的题材多来自农民的生活实际,主题多表现喜庆祥和,造型夸张而粗壮,线条简单而流畅,色彩浓重而艳丽,工序繁杂而精准,生动地体现着“山东大汉”豪放粗犷的性情特征。如今,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已逐渐摆脱乡土气息,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每年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往参观,在国际间文化交流中,它作为山东民俗文化的代表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潍坊还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因此潍坊又称“鸢都”。潍坊风筝在题材内容、色彩运用、造型表现上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相融相通,在框架构造、扎制糊制等方面又别具一格。如今的潍坊风筝在传统技法中重视现代新科技的运用,不断焕发新的青春。随着潍坊风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数年“国际潍坊风筝节”的成功举办,风筝已成为潍坊人民的骄傲和山东对外文化交流中最耀眼的明珠。

(三)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

“一山”指“五岳之尊”“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中国山岳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古建筑群、诗文碑刻,融历史与艺术于一体,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大成。

“一水”指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山东是黄河入海之所,是黄河中下游文化的主要孕育地。除了存有大量的古迹遗址,如古代城邑、寺庙、庄园等,“喝着黄河水,滚着黄河泥”长大的山东人,饮食、服饰、性格无不受到母亲河的影响。

“一圣人”指万世师表、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被西方世界评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夫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曲阜之孔府、孔庙、孔林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儒家思想作为齐鲁文化的主体,几千年来滋养着整个齐鲁大地。在世界上,孔子也享有极高声誉,如今每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仍有大型祭孔活动,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四)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留存下来的精神财富。沂蒙山区的人民用永不服输的倔强和誓死的决心保卫了祖国,重铸了家园。在这片革命的圣土上,诞生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众多英雄儿女,诞生了“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被毛主席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厉家寨……“脚踏实地、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沂蒙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会得到世界上所有蒙受法西斯残害之苦的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人士情感的认同。

四、齐鲁文化资源在山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文化报告”的形式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常常有一个共同的苦恼:上课的时候能听懂老师说的话,可是到了大街上却听不懂中国人说的话。究其原因,方言是一个最主要的障碍。因此,对山东的留学生而言,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给他们介绍一下当地方言是有必要的,比如给济南的留学生和青岛的留学生要分别介绍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的发音方法、特殊词语和语音语调,并举一些最具代表性和常用的例子,不仅能让留学生在当地学习生活地更自在更顺心,还能让他们通过一些可以折射当地社会、历史、地理、民俗的特殊词语和句法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容。另外,孔子的儒家文化、《论语》中的名言、沂蒙山区的革命故事、风筝等的制作工艺也可以文化报告的形式给留学生加以讲解,应考虑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选择汉语教授、英语讲授或双语教授。

(二)以“民间艺术走进校园”的形式

民间艺术是普通百姓的艺术,是很多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文化部分,甚至有很多外国人是因为先喜欢上了中国的民间艺术才开始学习汉语的。据此,我们可以每学期或每年度邀请山东的民间艺术家齐聚校园,做一次民间艺术沙龙活动,包括剪纸、年画、风筝、书法、泥塑等艺术形式,请艺术家们现场制作、现场讲解、现场教授,最后由留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学习并展示制作成果。

(三)以“山东家庭体验日”的形式

几千年来在齐鲁大地正统文化的感召下成长的山东人形成了豪爽、忠厚、实在的性情品格,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家庭关系和节气礼仪,是留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而这些是在平日的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迎合留学生的兴趣,组织他们走入山东的城市或农村家庭,去聆听山东方言、品尝山东饮食、感受山东节俗,切身体验山东人的家庭文化。而选择一些特别的时刻会更有意思,比如在春节前后来到山东家庭,可跟家庭成员一起清扫尘垢、购置年货、张贴福字春联、祭奠逝去亲友、制作花样馒头、吃钱饺、看春晚、放爆竹……这些对外国人来说一定是最特别最难忘的人生经历。

(四)以“修学游”的形式

所谓“修学游”是在校学生走出课堂的社会学习,它并非单纯地教学,也并非单纯地游玩,要游学结合,游有所获。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等重要,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修学游”可与“文化报告”有机结合,比如在介绍了木版年画、风筝的题材构图、制作工序后可带学生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欣赏民间艺术家“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的才华;在介绍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主要思想后可带学生踏临曲阜“三孔”沐浴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春风;在介绍了沂蒙山区英雄儿女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事迹后可带学生瞻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红嫂纪念馆感受爱国者“抛头颅洒热血,捐身躯照汗青”的气概等等。“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能将抽象、复杂的文化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有效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效记忆。“修学游”结束后,应安排学生撰寫中文游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配以相关照片,最后学院做一次“修学游”的文化展览。

五、结束语

二十多年前,刘珣(1994)提出汉语教学应走“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将文化教学提升到与结构、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更多地是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角度凝练出的经典教学模式。而当今社会,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思想教育已更多地同我国的内政外交、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联系起来,因此,对留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与文化教学应成为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和一线汉语教师并肩奋战的新阵地。把当地或就近的优秀文化资源作为留学生文化教育教学的首选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因此我们要好好思索如何利用好它们。

参考文献:

[1]宋成斌,王志勇.浅析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7-118.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3]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方法新探[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10.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实证研究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中英语课的文化教学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透视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圣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