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培养

2020-08-06羊媛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传播力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羊媛

摘  要: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中国文化传播之道,全面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文章以高校英语教学为例,在调研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角色、师生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和翻译能力、中华文化的传播意识等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促进中国学生形成正确、客观的中西文化观、提高中国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国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06-03

Abstract: This essay studies the proportion Chinese culture take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culture,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waren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hu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ath to boost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to transmit Chinese culture worldwide, and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ability of culture transmission

一、概述

語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国际性语言,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必须在学习研究西方文化的同时,承载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英语教学在各方面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凸显,并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便是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缺失,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将文化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化上,诸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西式婚礼等西方文化逐渐被中国学生所熟悉并津津乐道,而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这导致中国学生对自己本土文化认识不足,更不用说用英文将之表达清楚了,曾有人就闹出了把Mencius(孟子)奉为他国圣人而翻译成“门修斯”的笑话。

二、中华文化“传播力”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家和政府一再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国民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推介方面却长期处于“原生态”状态,致使我国大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地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加强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国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度、提高国民对自身文化的有效弘扬意识和“传播力”,显得尤为必要并迫切。

三、中国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现状

针对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笔者以测试卷的形式,调研了所在学校(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以下称“天府学院”)的337名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和20名英语教师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

能力。测试包括名词翻译、词条解释、段落翻译和写作四部分,主要涉及中国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文学、历史名人、国家政策、经典著作等多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师三个群体在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满分100分)分别为25.4、38.1和77.7。其中,英语教师的表现良好,一方面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表达和词汇多样性方面明显高于学生,基本能比较准确地翻译出绝大多数中华文化的精髓,但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上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老师们的翻译虽然能基本表情达意,但缺乏统一性,对同一事物的翻译往往五花八门。相较于英语教师,参与测试的学生则表现出了严重的能力不足,其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表现,让人尤为担忧,不仅正确率低,答题时间也很长,在遇到一些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时,绝大部分同学完全不知所措,部分学生甚至在看完题目或者做完最初的几道题之后,就直接放弃。相较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仍然呈现出严重的能力不足,在解释中国古典文学,国家政策、经典著作时,显得尤为力不从心。总体看来,大学生的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十分不足,中华文化“传播力”严重欠缺。

为找出中国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欠缺的根源,笔者又做了另外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及大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中华文化基础知识,以及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融入情况的调研。

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态度方面,绝大多数师生认为他们努力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外企工作、出国留学(工作)、出国旅游、学习外国文化等,而只有不到3%的师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此外,通过问卷还发现,绝大部分师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确存在中华文化严重缺失的问题,并强烈地感受到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对于是否要增加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和测试中的比重,绝大多数师生表现出不确定的态度,国内没有相关教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严重缩水、考核困难等因素是英语教师们表现出为难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自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用英语表达中华词汇的难度较高、中国文化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性低等因素则是广大学生不愿意在英语教学和测试中融入中华文化的主要原因。

在中华文化基础知识的测试中,主要涉及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中华传统节日、中国历史名人等,被测试人群基本能达到及格的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平均正确率为64.7%,非英语专业学生平均正确率为59.3%,英语教师正确率为79.2%,英语教师正确率略高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表现又较非英语专业学生稍好。

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融入情况的调研显示,英语课堂中华文化的占比非常低,学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非常陌生,即使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专门用一个占总分15%的部分来考察学生翻译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文章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在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仍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

综上所述,以天府学院为例,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普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中华文化基础知识欠缺,英文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不足,且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严重不足三大方面。

四、中国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欠缺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根据调研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在中華文化“传播力”的欠缺主要有四大方面的原因。针对这四大问题,笔者也分别提出适当的解决途径。

(一)政策性文件对中华文化的要求不明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总体描述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其中并无对中华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明确描写,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只提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仅在“更高要求”的“翻译能力”中提出了“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文章”的要求,之外再无任何对中华文化的要求。《要求》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总指导方针,尚且缺乏对中华文化渗透进英语教学的相应描述,其他文件更是如此,这导致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母语文化而进行的。

因此,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纳入对中华文化的总体描述和细致描述。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也应该立足本地,在国家、教育部纲领性文件和要求的基础之上,出台导向性更为明确的地方性文件,提高对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的要求,利用本土文化优势,传播本土文化精髓,助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二)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力”培养的英语教材严重匮乏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为例,该教材八个单元,全书共八个单元,每单元涉及一个话题,包括美国乡村生活、美国社会保障体制和安保现状、美国名校、爱因斯坦、感恩节、克隆技术等,没有任何与中国文化,或者是中西文化对比的话题,全书共十六篇文章,大多来自英美出版物或者英美知名文学作品节选,且并无任何涉及中华文化的内容。其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其他类大学英语教材的情况大同小异,市面上也并无强调包含中华文化的教辅材料,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称手的涵盖中华文化的教材,英语教师们有将中华文化融入教学中的意识和主动性,也常常无法实施。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文化认知的现状和需求,开发一系列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教材至关重要,从词汇入手,并加入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相关内容,再适当加入反映我国生活、习俗的文章,反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史、哲成就,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状况的文章,或者是中国文学作品经典英译节选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也可纳入英语教材中,本地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艺术文化、历史名人等都能为我们的英语教材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三)英语教师中华文化传播意识欠缺

一方面,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师多来自国内外高校英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天府学院为例,绝大部分英语教师为英语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主要专业方向包括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英语翻译、英语语言学、英语翻译硕士(MTI),并无专门针对教师岗位的专业,培养的重点主要放在英语语言、文化、翻译知识和理论上,因此英语教师本事就缺乏对中国文化传播的素养和意识的培养,进而导致英语教学在文化与语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方面严重地有失偏颇。另外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侧重词汇、语法、句型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依然是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首选,这种模式侧重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缺乏将母语与英语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形象对比的主动性和意识。这是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一大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优化英语教师的培养,相关部门以及英语教师所就职的地方和高校自身也应该多开设一些有关提高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表达力的师资培训,举办中国文化知识竞赛、翻译比赛等活动,以此来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督促英语教师自身,通过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并积累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

(四)英语考试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考察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 4/6)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英语等级考试之一,历年来的考试大纲都重点强调对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的考察,缺乏对文化层面考核的描述。在具体题型的设计上,也只有最后一部分翻译,要求学生用英语翻译一段一定长度(四六级长度不同)的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的文章。与此同时,各个学校的英语校本考试也大同小异,多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蓝本,或是根据实际情况在题型上有所增减,或是在难度上有所升降,也很少有加入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或地方本土文化的考查更是无从谈起。

考试是对教学成果的考查,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考试中尚且不涉及有关母语文化的内容,教学自然并不把文化作为必要内容,真正的“文化教育”自然无法实现,遑论真正的“中国文化教育”。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各级考试中适度增加有关中华文化的检测,也希望各校英语教学部门,乃至所有外语教学相关部门,能在诸如期末考试之类的校级考试中适度考查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各类英语的口语考试中,设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一方面有效激发师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切实增强大学生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简要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在英语教学对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培养对促提高我国国际交流水平、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渗透还远远不够,通过分析和调研,我们找到了将我们民族的瑰宝、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更为高效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进而提高我国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的途径,那就是把握包括国家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教材建设、英语教学师资培训和考核制度及方式等各个方面,加强英语与中国文化、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结合,让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好地传播弘扬我们优秀文化,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精髓,并最终让我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參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

[2]李艳辉.母语文化对英语教育的正迁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06):24-25.

[3]刘贞玉,陈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01):188-189.

[4]肖萌.寓中国传统文化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5(23):19-22.

[5]虞跃,魏晓红.文化软实力提升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问题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35(01):134-138.

[6]赵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9-102.

猜你喜欢

传播力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