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

2020-08-06丁建定罗丽娅

中州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丁建定 罗丽娅

摘 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中国的民生事业,党的几代领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江泽民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胡锦涛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提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这些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贡献,并为新中国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民生理念;民生保障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6-0070-06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宗旨之一就是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宗旨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整个过程。民生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出发点,更是其落脚点,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几代领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在带领中国人民所展开的长期不懈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分别提出了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关于民生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集体智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新阶段,推动中国的民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之一。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阶段,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两大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尤其是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始终在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的同时,非常重视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民生改善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目标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系列民生思想,更多地赋予民生以下的意义与功能,即通过发展和改善民生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斗争, 一方面开展武装革命,一方面开展土地革命,以武装革命推动土地革命,以土地革命促进武装革命,从而夺取革命胜利,并维护新兴革命政权。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残酷卓绝的军事斗争伴随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成为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红色政权以及革命前途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在非常重视政治与军事斗争的同时,非常强调发展和改善民生,并在一系列重要文献中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刻而富于时代特征的论述。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在白色势力的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①可见,民生问题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和割据政权是否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影响因素。毛泽东还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改善民生与武装革命、工农群众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②显然,武装革命与土地革命、打土豪与分田地等中国革命的基本思想和战略策略基本呈现出来。只有实现武装革命的胜利,打倒土豪,才能更好地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分田地;也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才能争取群众的支持,进而实现武装革命的胜利。以土地革命为最高表现形式的民生改善成为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方式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和争取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必须既重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又注意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更要关注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的基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巩固最广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生活问题,而且还是关系到抗日根据地的长期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建立和发挥重大作用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更具战略与策略意义的民生思想。他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阐述了改善民生对于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立即开始实行……这些新政将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巩固政府的基础。”③为了争取更加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系统地论述了全民族抗战中民生工作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将采取调節劳资间利害关系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工人利益,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八小时到十小时的工作制以及适当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保障工会的权利;另一方面,保证国家企业、私人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的赢利;使公私、劳资双方共同为发展工业生产而努力。”④显然,发展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事关争取和团结抗日力量、建立最广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国内革命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以及取得胜利后的情况下,正确处理革命快速取得胜利与革命快速发展中带来的民生问题,正确处理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成为事关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既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改善民生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宏观阐述,又对一些具体民生工作的推进和实施予以微观指导。毛泽东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指出:“各解放区有许多灾民、难民、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亟待救济。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救济之法,除政府所设各项办法外,主要应依靠群众互助去解决。此种互助救济,应由党政鼓励群众组织之。”⑤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中,毛泽东又指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必须继续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⑥毛泽东在《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中更加具体地指出:“一九五六年的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就业有所增加,人民是高兴的……一九五七年的年度计划,在某些方面必须比一九五六年作适当压缩,以便既能保证重点建设,又能照顾人民生活需要。”⑦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与主张,对于推进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推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思想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邓小平明确回答了为什么改革开放、怎么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等问题。这就是: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除了发展生产力,就是满足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社會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判断各项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性变革,在快速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民生问题。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很重视和强调改善民生。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如改造一个企业就要减人,减下的人怎么安置,这也是困难。⑧在经济调整中,有些企业或者会全部停工,或者会半停工。有关地方、有关部门对这些单位的干部和工人,除了安排他们轮流从事一些生产劳动,主要应该有计划地、认真地对他们进行正规培训,提高所有受训干部、工人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要切实保障集体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合理利益。⑨他强调指出:“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⑩显然,关注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改革开放事业起步的条件,也是保证和实现改革开放事业顺利推进的条件,更是向全国人民宣告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

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坚定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显然,在邓小平看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既是改革开放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不仅关注改善和提高民生,还非常强调共同富裕在改善和发展民生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江泽民担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期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阶段,减员增效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使得民生领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江泽民对民生问题提出的一系列论述,不仅是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需,是其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江泽民系统论述了改善民生在党的工作中的地位。他明确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会更加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能够日益巩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江泽民十分强调改善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他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和稳定的大局出发,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还对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改善民生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改善上。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还要意识到,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持续改善民生……要实施精准帮扶,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使他们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非常重视改善和发展中国的民生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思想。從毛泽东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到江泽民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胡锦涛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再到习近平提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几代领袖关于民生的重要思想,既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前提。这些思想不仅保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而且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走向发展壮大;不仅保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且保证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治认同。这些思想更加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与基本目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137—139页。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348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2页。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76页。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1页。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160页。⑧⑨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0、361—363、368、251、312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225、370、23、364、172、265页。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69、90、92页。《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26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9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36页。《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0、575—576、4—5页。《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5—366、58、75—76页。《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第12期。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9、113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8、41页。《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达沃斯)》,《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2—213、21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9—130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308页。

责任编辑:海 玉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ause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China. Several generations of leaders of the Party hav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oughts on people′s livelihood. Mao Zedong pointed out very early that al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actual life of the mass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eng Xiaoping pointed out that whether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s the standard to measure whether the work is done correctly or not. Jiang Zemin pointed out that continuously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all the Party′s work. Hu Jintao pointed out that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to do well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compass. These thought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 the basic thoughts and idea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ar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arxist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vide a solid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cause in New China.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people′s livelihood concept, people′s livelihood guarantee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