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中“舆论失焦”现象研究

2020-08-06张紫琪

今传媒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张紫琪

摘 要:当下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常常会出现对事件本身的讨论渐弱却无止境扩大事件相关话题范围、不深入挖掘事件本身,却辐射出其他事件的现象。这使得我们难以聚焦于事件本身,热点事件中的讨论话题逐渐偏离事件中心议题,舆论难以被主导。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对“舆论失焦”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减少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舆论失焦”;舆论走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020-02

一、 概念厘清与现状分析

“舆论失焦”现象是指由于网络的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1]。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原本在话题之外的人或单位逐渐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成为舆论中的热议话题点,舆论的进一步失序极易对其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媒介融合环境下,“两微一端”成为舆论阵地的中心,尤其微博常常是舆论的爆发地,同时也是网民发声讨论的重要渠道。但正是公民的自由发言导致事件本身常常被忽略,而他们以事件带话题影射无关事件本身的趋势却愈来愈明显,“舆论失焦”现象也随之越发频繁。

二、 “舆论失焦”现象缘何产生

我们常常习惯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舆论相关现象的产生与传播进行分析,将“意见气候”“害怕被孤立”两大因素作为讨论重点。但事实上,社会进步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舆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在针对“舆论失焦”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跳出社会心理学的框架,从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语境文化等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探析。

(一)技术环境改善,公民话语权得以提升  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普通公民的扩音器,使得公众的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公众的参与意识,面对热点事件公众以极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

技术推动着舆论的快速生成,“快速”不仅指公众能够及时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还指公众对某一事件意见和态度的形成速度快。“网民通常在面对海量化信息时会选择用‘刷的方式来完成对信息的接收,这种方式导致受众采用快速、简单的方式处理信息”[2]。网民不仅在“刷”的过程中快速地获取信息,同时也在不假思索地发表意见并进行转发,在各类社会化媒体上用户方便快捷地生成内容。公众话语权得到提升的同时,公众采用快速简单的方式处理信息,让意见更具多样性,舆论的发展也就更容易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离散型传播趋势下,事件关注点转移速度加快  赵立兵构建了“文化语境指数”和“社会传播指数”,分别用来反映社会文化发育情况和描述特定社会舆论传播力的强弱。根据以上两项指数,赵立兵将社会舆论生成传播分为封闭型、控制型、离散型和螺旋型四种基本类型[3]。

结合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公民传播信息的渠道多样,在网络中处于“孤立”状态强调独立自由的发展。我国目前网络社会舆论走向的象限图处于螺旋型时期,但有着离散型趋势,也就是社会成员间的关联度在减弱,但传播的渠道增多、公众媒介素养在逐渐提升。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往往发酵于微博,而微博中关于娱乐八卦的话题占比较高,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公众往往难以对事件的讨论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当事件中出现任何一点抓人眼球的火花,公众注意力立马集中到这个“火花”上,在关注点的转移过程中舆论的焦点随之发生变化。

(三) 情感过度膨胀,舆论走向更加难以预判  随着“后真相时代”一词成为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热词,“情绪”一词的作用被放大并逐渐走到公众面前,郭小安指出“中国公共舆论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情绪化特征,公众的表达动机中夹杂着强烈的怨怼情绪”[4]。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公众难以了解事件全貌,导致其更大程度上受情感控制。

胡泳指出中国网民结构呈现“学生多、年轻人多、底层人群多”的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导致“网络充斥着解构、恶搞与怨恨”[5]。在热点事件中,公众情绪极易受到“意见领袖”个人情绪的撩拨,加之网络匿名性使得网民在面对热议事件时人们更倾向于采用非理性或充满宣泄情绪的方式去表达意见。当情绪超越理性,公众在自主表达和情绪化的传播方式下,很难客观单一地讨论事件本身,表达意见时近乎天马行空,无论该观点是否与事件有着强关联度,最终导致“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

三、 对“舆论失焦”现象的反思

在信息传播快速便捷的时代背景下,“舆论失焦”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舆论的走向越来越难以捉摸。“舆论失焦”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次生舆情,导致一些在事件初期看似与事件本身无关的个人与事件被拉入舆论的漩涡中,成为舆论热议的中心。面对毫无防备的舆论热议,深陷舆论漩涡的个人与单位通常在舆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才会出面进行澄清,而往往这个时候舆论对他们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那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减少“舆论失焦”的负面影响?

首先,作为社会化媒体中主要信息消费者和传播者的公众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对于公众而言,在快速接收信息、快速对信息做出简单的理解后就快速对信息进行处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都用极快的速度,难以对信息有正确、深入的理解,往往容易情绪化地跟随他人意见人云亦云。因此,公众在面对信息时应保持基本的理性、对信息做出独立客观的评价,避免出现过激言论伤害他人。

其次,在自媒体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所发表的观点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追随者,从而进一步影响舆论的走向。自媒体为获得更高的关注量,通常会追随热点或者发布一些极易煽动受众情绪、引发大量转发的文章,这种行为的背后是部分自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在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面前选择了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自媒体在追求流量和热度的同时应将社会责任摆在首位,坚守作为媒体应有的基本职业规范。与此,与自媒体相对应的是主流媒体,当网络中舆论发生偏差时,主流媒体应当主动承担引导舆论回归的责任,把握好话语权,避免“舆论失焦”现象对社会及个人造成大的伤害。

最后,在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及信息传播者提出相应要求的同时,陷入“舆论失焦”漩涡中的个人及机构也应该反思并作出改变。“舆论失焦”下个人与机构通常是毫无防备地成为了舆论的热议点、陷入舆论的漩涡中,往往也只会在舆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澄清作出解释,而这个时候舆论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当无辜陷入舆论漩涡时,舆论波及到的个人或机构应及时给出全面有效的回应,防止难以捉摸的舆论走向对自身造成更大的伤害。

面对“舆论失焦”现象,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方来改善这类情况,更多的应该是通过传播路径中的多方共同发力来保证舆论的理性健康发展。

四、小 结

公民话语权的提升、处理信息的情绪化以及具有离散趋势的舆论形态催生着“舆论失焦”现象。网络空间的喧嚣下理性成为稀缺,如何推动网络空间的风朗气清、促进舆论的理性发展,这將是未来业界和学界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8).

[2] 常松.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的互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 赵立兵.舆论迷思:从“沉默的螺旋”到“文化语境”[J].青年记者,2017(20).

[4] 郭小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J].国际新闻界,2019(1).

[5] 胡泳.众声喧哗 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力探究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社会化媒体中的“戏谑化”倾向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从通道过剩走向品牌价值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分析
湖北采花毛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社会化媒体下的事件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化媒体视角下县域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