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黄石市工业遗存更新设计策略

2020-08-06邹涵马思聪

绿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石

邹涵 马思聪

摘要:指出了黄石市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亟需解决将大童废弃或闲置的工业用地进行更新设计与再利用的问题,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的概念与评价因素,针对黄石工业遗存现状和城市文化特色,提出了城市不同类型的工业遗存可采用不同的更新设计策略,同时给出了优秀参考案例,以期为黄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其他相似类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生态宜居城市;工业遗存;更新设计;黄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4-0148-05

1 引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由于资源消耗和工业生产的影响,在更新设计上有着天然的劣势;但同时工业用地的退化闲置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开放空间可用于城市更新和再利用。因此能否将工业遗存合理转型,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城市转型的关键。2009年黄石市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亟需解决将大量废弃或闲置的工业用地进行更新设计与再利用的问题。本文结合黄石工业遗存类型多、分布广的特点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之路。

2 研究背景

2.1 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

2.1.1 生态城市概念与评价因素

生态城市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当时成立了一个名为“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非营利组织,由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李斯特在内的一群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创立,该组织的工作涉及城市规划、生态学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从而帮助制定有关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1]。当时的主要活动包括在主干道植树以促进阳光温室的建设,与伯克利城市規划部门合作制定环境政策以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基于这些策略,理查德·李斯特在1987年出版的《生态城市伯克利:建设健康未来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城市”一词,将其描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关于“生态城市”的通用定义与评价要求,因此生态城市的评价因素大体可以分为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其中经济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年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环境指标则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保护区面积、城市空气质量以及水质达标率等;社会指标包括公众对环境满意度和城市生命线系统等[2]。

“生态城市”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其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同时又不会消耗太多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

2.1.2 宜居城市概念与评价因素

宜居城市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定义:狭义的宜居主要针对城市环境进行评价以判断是否适合居住与生活;广义的宜居则主要强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这里的宜居则不仅需要好的居住环境,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健全的社会制度。

英国《经济学家》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大体分三类:健康与安全、文化与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其中健康与安全包括犯罪威胁、健康与疾病排名等;文化与环境包括文化排名、娱乐能力,气候排名等;基础设施则包括交通设施排名、住房储备和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等因素[3]。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阶段,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图1)。这些城市在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上都有着相似的特点[4]。

2.2.1 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破坏,例如采煤沉陷区、地下水污染和漏斗区、植被退化等;忽视城市景观的整体塑造,城市建设容易阻断历史文脉而另起炉灶。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城市土壤、水质及气候环境等的严重污染,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2.2 城市空间零散破碎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空间上普遍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城市空间因资源而形成、布局零散、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完善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工业区之间因为距离的原因导致功能联系不紧密。土地利用方式普遍较为粗放,低效利用、无效利用和废弃地比重大,特别是在资源开采中大量原本适宜建设的用地成为棕地。同时由于企业的强势地位,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也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也间接造成了土地利用的随意性。零散的分布情况使城市空间布局分散,难以形成城市中心的集聚效应;而间距较长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混乱和基础设施的浪费;占用面积较大使城市资金分布缺乏平衡,同时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对这些特点问题进行改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国外确立了4个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能适应自然灾害的居住区;城市退化区域的更新设计;人们将知识与行动联系以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5]。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3黄石工业遗存的更新设计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多的扎堆在城市中心,大多数城市都产生了许多未充分利用的退化了的土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地方进行创造性地重新开发利用。尤其是黄石这一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工业用地退化闲置形成工业遗存,对这些工业遗存进行更新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关键,从而促进黄石这一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为生态宜居城市。

3.1 工矿废弃地的更新设计方法

黄石因矿兴城,城市建设配合大型厂矿选址,全市小型以上的铁、铜、金矿床达190多处,随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2座铜矿,10座煤矿和4座铁矿相继闭坑,大量城市边缘区的矿业用地逐步退化[6]。其中大冶铁矿区的露天采矿场更是成为了黄石的代表。对这一类退化用地的更新设计则尤为重要。

采矿废弃地普遍存在地形地貌破坏、山体缺损、土层破坏、植被丧失等特点,须采用工程方法和植被措施结合进行生态恢复,使其恢复或利用方向有所侧重。如利用采矿沉陷区建设公园,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保留部分开采遗迹景观作为科普和展示,稳定边坡改造后作为户外攀岩运动、拓展训练场地等。并选用红叶黄护、银杏、黄连木等色叶树种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应加大地质灾害破坏区域治理,实施山体生态构筑修复工程。

国外类似的成功更新案例如位于比利时法兰德斯最大的工业遗址Beringen采煤场山坡上的一处地标性游乐场是大型旅游项目be-MINE的其中一部分,其由Carve于设计公司Omgeving以及施工单位Krinkels共同打造。这座曾经的矿业城市希望设计团队能为这个60m高的瓦砾山增添新的功能,并将曾经的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旅游新的热点区。该设计由3个部分组成,其一是一片树干森林,1.6万根木杆从上至下整齐地固定在“terril”的北侧,重塑并突出了山体的起伏地形。曾经用作地下矿井中唯一支撑结构的木杆如今用作景观置于山体表面,用于创造攀爬网、吊床等娱乐场所(图2)。

其二,位于树干森林中部的梯形场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场地的表面随着山坡起伏,空间中穿插的爬行隧道、攀爬墙提供了多样的活动方式,其中最引入注意的是半山腰长达20m的巨大滑梯(图3)。

其三,山顶上是一个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的巨大煤矿广场,凹陷处展示着被称为“黑金”的煤矿,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倾斜的墙壁上镶嵌着煤矿历史资料以及周边矿区景观的介绍(图4)。

在矿山中部,一条楼梯贯通上下,串联起不同高度的各个空间使3个空间互相联系,夜晚沿着楼梯的灯带使整个矿山的地形清晰可见(图5)。废弃的工矿用地曾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是污染的中心。由于面积普遍较大,对其进行更新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人均公共绿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以及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等生态城市的评价影响因素。

3.2 工业厂区的更新设计方法

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绘制的“黄石城区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图6)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城市围绕着工业厂区而建,很大一部分工业遗存位于城市中心区,其分布零散且与居住区交叉存在,难以形成系统性成片区域,因此在这类工业遗存的更新设计上最合适的方法是将其改造为城市公园。

传统公园溶解于城市内各个区域之间,以生态和开放绿地形态,渗透到城市居住区,并与郊区的自然景观环境相融合[7]。

“溶解公园”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西方规划行业对“现代主义”思想进行反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规划理想的发展历程中,“现代主义”出于其产生的历史阶段特点,而提出了机械的,工业化的城市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为代表,倡导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过于理想化的城市布局模式,而忽视了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和交往需求和城市中各种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城市的建设用地紧缺的现状[8]。因此,相关研究总结出“溶解公园”的五大特点:网络布局、纵向扩展、融解边界、混合用地、流动空间(图7)。

结合旧工业厂区生态改造,通过“溶解公园”的概念将城市工业廠区退化用地改建而成的绿色开放区域与居住区域结合形成城市生态发展单元,改变中心城区绿地少、环境差的状况。

国外类似的成功更新案例如位于德国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前是一片废弃的钢铁工业场地。公园的设计与其原有功能紧密结合,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场地进行大幅度改动,用生态的手段处理相关区域,在保留厂区植被的同时补充生态景观,将工业遗存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图8)。

厂区里遗留的工业设施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发展,公园在设计的时候对其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和娱乐设施的主要构成要素(图9)。通过对工业厂区各种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在成为公共开放绿地的同时充分传承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达到生态与人文共同发展。

3.3 工业铁路的更新设计方法

铁路一直是黄石发展的重要交通设施,横穿整座城市的汉冶萍铁路由张之洞修建,作为湖北省内第一条城市货运铁路,是当时城市的生命线。随着其功能的衰退,不仅无法提供运输能力,部分铁路段还占用着城市中心用地,分割城市居住区,导致城市空间无法形成整体。对于相关类型的工业铁路最合适的改造方式是改为城市绿道。

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主要提供给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包括绿道范围和绿道控制区范围,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9]。

黄石环湖而建,通过“绿道+绿道控制区+区域绿地”的方式联系由不同类型工业用地更新而成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依托黄石生态资源本底,契合城市空间布局,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结合黄石自然格局特征,促进生态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国外类似的成功更新案例如建于纽约的高线公园。它曾是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由于沿高架部分铁路运输量的下降,一度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在NFL组织的大力保护之下,最终将高线改造成城市公园(图10)。

高线公园与城市的紧密联系是该项目独特的原因。它以毫不间断的姿态横向切人多变的城市景观中(图11)。不同建筑类型的混合及其与高线的联系方式,以及将视线导向哈德逊河、街区街道和标志性城市纪念碑的道路设计为人们带来真实的纽约体验,这是高线为何如此吸引入的原因之一。

受到铁路停运之后路面野生植物景观的启发,高线设计团队在切尔西草地区域栽种了野草和生命力强的野花,在美化公园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城市中心区缺乏公共绿地的现状(图12)。

作为城市复兴的关键要素,高线已经成为纽约的标志,并刺激着相关投资。2005年,该市对高线周围的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和保护原有的街区特点。重新分区措施和高线公园的成功帮助该区域成为纽约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街区。在过去的10年中人口增长率超过60%。城市中心区工业遗存的更新设计不仅对城市的环境、气候方面有提升,在文化娱乐能力以及公共设施排名等影响宜居城市的评价因素方面也有着促进作用。

4发结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的巨大需求而产生的特殊类型,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资源产品需求不断升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现在正面临着转型升级、关停破产的不同命运抉择。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结合黄石自身资源条件以及文化特色,通过不同方式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工业遗存进行更新设计,坚持文化再生,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城市转型与城市复兴。

参考文献:

[1]Roseland Mark.Dimensions of the Eco-city[J].Cities,2014(4):197~202.

[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3]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2):76~80.

[4]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3):86~91,106.

[5]Frederick Steiner.Frontiers in urban 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resear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4):304~311.

[6]刘修海.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7]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9~13,17,

[8]张波.溶解公园规划理论与实践[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0:5415~5420.

[9]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20-02-16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项目(编号ZZTS201600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27)

作者简介:邹涵(1982-),女,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其理论。

通讯作者:马思聪(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黄石
兴宁黄石村设立文史展览馆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黄石国家公园发年票 150年后才能用
我中计了
茶园
不下跪的人
不下跪的人
不下跪的人
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公略改名:因看《黄石公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