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幕后到台前,家庭教育如何跨越“摩擦区”

2020-08-04谷珵惠依琳

教育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家长幼儿孩子

谷珵 惠依琳

2020年,疫情让孩子们度过了超长假期,被“困”在家中的幼儿和家长有了大把相处时间,也打破了以往家庭教育的舒适区。有的父母和孩子充分利用宝贵的陪伴时间,心与心贴得更近,将防疫期变成亲子关系的流金岁月;有的父母却和孩子摩擦不断,家庭矛盾升级,彼此的隔阂愈来愈深。

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为“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当非常时期的家教从幕后走向台前,如何重新认识和深度理解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引导父母更好地胜任教育职责,做智慧家长?非常时期,家长们遇到了各自的“疑难杂症”,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请园长和专家支招,逐一击破。

后疫情时期,家庭教育如何“到位”

朱继文:疫情期间,许多家长要借助网络完成工作,每天手机不离手,孩子也吵着要玩手机。当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反过来说“你们也整天捧着手机呀”。家长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孔震英:不光是疫情期间,这个现象在以前或今后都是家长面临的困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家长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

首先,有度。对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要把握好“度”。第一个度是指要合理安排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大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做计划。据研究,为保护儿童大脑发育,儿童玩电子产品与其他活动的比例可以是1:5。如果孩子看iPad1分钟,我们就要安排5分钟其他活动,比如看书、聊天、玩玩具、户外运动等,用来转换儿童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安排幼儿上下午各使用一次电子产品,最好不安排在晚上,以免影响睡眠。小班幼儿每一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在5-10分钟,大班幼儿可以适当延长,但也不能超过15分钟。

第二个度是指内容的选择要适度。选择必要的电子产品,够用就可以。选择优质的软件产品,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搭配使用。内容符合幼儿兴趣点,注意画面审美、价值观正确等。有的家长也会给孩子选一些针对孩子弱项方面锻炼的软件,来对孩子进行引导。

其次,有法。让孩子不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家长要有方法。第一,家长要转变对儿童学习方式的认识,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如果给孩子玩手机、iPad,就要玩得有价值。比如可以办家庭摄影展,让幼儿学会记录生活。拍照是一个系列游戏,可以拍景、拍家里的动物、拍亲人、拍美食等,体验发现美的过程。拍照的时候,要引导孩子理解构图、取景等,让孩子发现科学的乐趣。办摄影展,要策划、装饰、发布广告……让幼儿在玩手机拍照的过程中,引发无数的游戏。

第二,家长要做儿童信息素养的培育者。信息素养即信息文化,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能力素质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比如孩子看完动画片,我们可以布置任务,用童话剧表演、装扮、配音来再现动画片场景,这都是亲子游戏的内容。家长也要善于利用媒体工具,和幼儿一起创造出新作品。比如有一款体感软件,当孩子拿着手机或iPad随意挥动四肢,就可以生成一段音乐,让幼儿体会动作快慢与音乐变化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和互动游戏既满足了幼儿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又让幼儿了解手机和iPad也是我们游戏、学习的工具。

再次,有规。在使用电子产品上,家长一定要建立规矩。建立规矩就是培养幼儿的自控力。第一,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重要,不应以工作为借口当着孩子的面长时间玩手机。如果是工作,就规规矩矩地在书桌前处理,你对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如果用手机娱乐,就更应避开幼儿,可以在幼儿睡觉时间进行。第二,要建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包括坐姿、使用时间、声音和亮度等。也要向孩子明确,没有得到家长许可不能随意翻家长的手机、打电话和用软件等。

规则一旦建立,就要形成一致,特别是老人禁不住孩子哭闹时,父母一定要坚持。当孩子闹得厉害时,可以用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用听的活动替代看。也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当幼儿执行规则有进步时,奖励力度要加大。不过需提醒家长,要用好奖励,不能讓孩子养成要奖励的习惯。

朱继文:我们应该适宜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源和平台来开阔孩子的视野。信息技术并不单指信息手段,家长要更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究发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可贵品质。

朱继文: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太淘气,在家闲不住,一会儿在床上跳来跳去,一会儿拿剪子到处剪,是不是有多动症?该怎么办?

陈娟:家长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他们对孩子的“淘气”已经不耐烦了。居家隔离期间,我们也看到各种“神兽”称号遍布全网。这些现象折射出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值得深思——到底孩子是“兽”,还是家长是“魔”?是孩子太“淘”,还是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与了解远远不够?家长们一般的心理判断标准都是“跟自己小时候比”或“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各种抱怨、烦恼接踵而至,缺乏对孩子的科学认知,缺失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内心的焦虑往往会使自己慢慢变成孩子眼中的“魔”。

每当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玩沙、玩水、玩石头,就会情不自禁地阻拦:“别迷了眼睛!”“别把身上弄湿了!”“别砸到自己的脚!”而往往越说孩子就越会这样做,家长就断定孩子是“淘气包”“皮孩子”。其实,当我们不断强调“别做、别碰、别动”时,正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和强化,会适得其反地激发孩子。一些家长总说孩子皮,甚至当孩子面说“我就知道你一秒都停不下来”,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容易产生“标签效应”——负面暗示出现的频率越高,就会令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烦躁和抗拒也会越发频繁地出现。

家长作为影响孩子身心成长的导师,真的需要深入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性格特质。成人的“我想”不是“孩子想”,成人的“我认为”不是孩子的思维。这就需要每一位家长认识到: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需求。教育家陈鹤琴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发现,孩子们至少有七种天性,分别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被赞扬的。家长依据这些再来反思自己的困惑,是不是会发现:“啊!原来我的孩子是正常的!”他们好游戏的天性会让一切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东西成为他们的玩具,所以你会看到他们总喜欢到处看、听、摸、闻,这正是他们不断获得满足感的学习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孩子们是不是知道很多你们从未教过的事物,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正如上面所说的一种自发的游戏方式、一种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而非成人规定的、教授的、灌输的。

他们会利用图示游戏进行主动学习,喜欢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利用重复的活动来帮助自己练习、记忆和组织想法,把新的经验和以往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常见的儿童游戏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轨迹、旋转、围合、包裹、搬运、连接、定位、定向等。这会使他们看起来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把家里弄得凌乱,把各种物品拿出来排队,用衣服、床单来包裹自己,喜欢搭各种各样的“窝”……这些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如果他们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停地吵闹与对抗,直至获得满足为止。

基于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满足自我认知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潜能。这种能力能否获得发展并成为对孩子一生有益的特长,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呵护孩子的天性需求,助其发展,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家长们要学会观察,陪伴孩子成长。

一是要持续观察。不要急着打断孩子,看看他接下来会用什么材料、做些什么。每天寻找关于孩子的有趣发现,用拍照、录像等方式来记录孩子的成长痕迹。千万不要天天低头刷手机,一抬头就对孩子表达各种不满。

二是要支持陪伴孩子。多陪伴、多支持儿童的天性和发展需要,你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孩子。同时要学会放手和退后,过度强势的父母会导致儿童懦弱、胆怯、没主见,导致其今后高级认知阶段的学习产生各种障碍。

朱继文:成人口中所谓的“淘气”“多动”,其实是孩子对自我情绪认知的过程。我们不该去批评或者指责孩子,而是要去接纳、理解、支持孩子探究的过程。

超长假期,怎样协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朱继文:有的家长为假期过长而困扰,所有能和孩子玩的都玩遍了,孩子在家感觉很无聊,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居家生活更丰富?

张葵: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家长要尊重并读懂孩子,高质量陪伴孩子,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孩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展。

第一,小鬼当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几个梦想,成为教师、画家、医生、建筑师和志愿者。可以让孩子变成幼儿园老师讲述在幼儿园发生过的故事,全家配合一起做游戏;可以通过地图了解身边和世界各地的事情,把每天听到、看到、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像画家一样在家办自己的画展;可以通过图书和网络了解病毒的科学知识,变成医生去照顾玩具宝宝和小动物;可以像设计师一样把自己的房间改造成公主的宫殿或王子的城堡,将客厅变成游乐场、书房变成博物馆、阳台变成动植物园、卫生间变成海洋馆;还可以变成志愿者,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劳动为喜欢的人做一件事。

第二,自我管理。有些家长忽视自身行为的影响力,过多的包办代替以及高控下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孩子失去了自我管理的机会。我们建议家长以自身为榜样,支持与等待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父母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支持孩子自己制定计划(例如假期学会双手拍球),做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表(参照幼儿园作息时间),利用疫情防控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比如监督全家按时喝水、检查吃饭前谁没有洗手等。这种让孩子参与管理的方式能调动其积极性,培养责任感。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家长要沉住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一聊,商量找出解决办法。

第三,有序做事。居家期间,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秩序可能被破坏了。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并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其次,要逐渐让孩子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物品(例如让玩具回家的游戏),学会自理和做家务(例如比一比谁的衣服叠得好、谁的小碗洗得干净)。最后,家长要多一点耐心,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完成任务,孩子表现有进步要及时给予奖励,让孩子在行动的过程中养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惯。

第四,记录成长。居家期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记录各种身边发生的事情(例如武汉小区要求居民每天自测体温记录、封城后自己动手种植蔬菜、孩子第一次下厨为爸妈做饭),记录孩子关于疫情的聊天趣事。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与记录疫情体验会成为非常好的教育素材,给孩子一生留下珍贵的回忆。

朱继文:无论是陈鹤琴还是张雪门,都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漫山遍野都是孩子们可用的游戏材料,完全可以节约、环保地将它们利用起来。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材料、资源以及教育契机,相信孩子的居家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

朱继文:随着父母复工,隔代养育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也衍生出不同辈人教育观念的矛盾和冲突。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老人带孩子的问题?

何桂香: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也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说,老人对孩子没有要求,特别溺爱孩子,但不知道该怎么与老人沟通。

先来说一说老人为什么会对孩子言听计从,没有要求。第一,补偿心理,过度关爱。俗话说“隔代亲、隔辈疼”,老人见到隔代人发自内心的爱,可以说是无原则的爱,用来补偿年轻时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遗憾。第二,发挥自己的价值,“我有用”。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在家庭中逐渐退居二线,但是他们仍有“不服老”的心理,容易出现“我说了算”的现象。第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听之任之。老人会觉得“有苗不愁长、树大自然直”,对幼儿生活照顾多,对于幼儿运动、语言、社交能力和习惯的关注相对较少。理解了老人的心理,再来处理教育孩子中产生的分歧,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招。

首先,抓大放小——多感恩,不较真。多体谅老人的付出,多肯定老人的做法,把老人的辛苦和优势放大,引导孩子孝顺老人。年轻的家长要多感恩父母不仅把自己带大,还要帮助自己带宝宝,十分辛苦。用实际行动替老人着想,有时间就多陪伴和照顾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老人有不当的地方,不要总是挑剔和责备,不在小事上计较。

其次,晓之以理——多沟通,不议论。父母一定不要在背后议论老人的做法,特别是当着孩子时。在发生具体事件时,和老人交流溺爱对幼儿成长的危害,逐渐转变老人的旧观念。但一定不要着急,要有说话的艺术。比如把“您就这样,老惯着孩子”换成“奶奶最疼孩子了,你让他自己做,练练就会了。宝宝要知道心疼奶奶,多帮奶奶做事情哦”。孩子在老人家里的事情全权交由老人处理,并且相信老人能处理好。

再次,坚持原则——多坚持,不退让。和老人要有约定,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不能插手,形成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曾经有家长反映,孩子三岁左右,身高体重总是不长,后来发现是因为老人带孩子时总给孩子吃零食,影响了吃饭。这个时候父母和老人沟通,要求不准买零食,保证三餐时间和营养,加上锻炼,孩子的身高体重很快就达标了。

最后,以身作则——多鼓励,不指责。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无论父母的优点还是缺点,孩子都会把它放大。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包括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做事的有序认真、语言行为的优美、卫生和礼貌习惯等,同时多提高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安全健康意识、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和孩子交流时尽可能用正面语言,当孩子犯错时,多理解开导,少指责批评。

朱继文:父母和祖辈沟通要坚持“四多四不”,即多感情、多沟通、多支持、多鼓励,不较真、不议论、不退让、不指责。通过这些做法,营造家庭和谐、温暖、互相尊重的氛围,才是最为重要的。

朱继文:对还没开学的孩子而言,在家里久了难免影响他们的社会化交往。一些孩子经常说,我想老师和小朋友了,我想找某某玩去。家长如何智慧应对?

郁亚妹:3-6岁儿童处于情绪发展由生理性需要满足向社会性需要满足的过渡阶段。当幼儿被他人注意、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不安、焦虑甚至痛苦的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心理疾病。由于疫情,孩子的社会交往被隔断,传统的交往场景发生改变,换一个角度去重新建立孩子交往的关系网是十分必要的。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做法来帮助孩子建立“交往关系”。

依托云平台,维系孩子“旧有”的关系。现在社交平台比较多,微信、QQ、视频类APP层出不穷,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和好朋友交流的机会,解孩子的“相思”之苦。我们曾对我园大班幼儿做过一次“云交往”的调研,其中有一个问题“你最想联系的人是谁”,结果显示,同伴是幼儿最想联系的人。这说明同伴关系既满足了幼儿社交的需要,又有助于其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对孩子来说,同伴的认同和接纳有时候比亲人的认同更为重要。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92%女孩最想联系的是同性同伴,而同样的数据在男孩中占85.5%,即告诉我们“男孩更喜欢男孩,女孩更喜欢女孩”。这个结果尤其应引起男孩父亲的注意:要和儿子多交流,在儿子内心深处,也更期待与父亲的交流。

借助生活场景,生成“新”的关系。在做好必要防护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带孩子多下楼玩一玩,到小区走一走,认识一些新伙伴。有时这样的“伙伴”未必是真人,家中的毛绒玩具、孩子喜欢的玩偶,甚至是小区中的一花一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倾注情感、成为“玩伴”。

转变家长角色,重塑“同伴”关系。为什么孩子会经常说“我想找小朋友玩,想找某某”?这是因为孩子在家里玩耍时,觉得“没劲,不好玩”“要么家长要求很高,要么老管着自己”等,孩子难以获得与同伴交往的同频乐趣。家长要放下身段,持久地保持童心,提高陪伴的质量。比如多和孩子一起玩,参与孩子的角色扮演,相信孩子眼中的“玩具”是有生命的,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就是“我的大伙伴”。这种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建立。

如果孩子经常说希望和朋友玩,说明孩子对社会交往关系的渴望,成人应当帮助他们维系关系、生成关系以及重塑关系,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朱继文:成年人永远保持着童心,和孩子玩在一起,这是亲子陪伴中最为可贵的。同时,我们还应思考,与同伴面对面的接触或交流是孩子社会性情绪情感发展的唯一途径吗?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可以通过哪些手段习得?当我们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也就为孩子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助推家园共育升级换代

朱继文:在这段特殊时期,学前教育人该如何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处理好家园之间的关系,给予家长支持?

李琴:加长版的假期,将家庭教育的焦虑、学校教育的局限、线上教育的利弊讨论推上风口浪尖。关于如何审视教师角色,如何处理家园共育的关系,应该说既是老问题也有新矛盾,而无论何时,“策略千万条,共识第一条”。

共识一,彼此放下焦虑,回归育人本真。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倍感压力。家长们生怕“能力有限”而耽误孩子成长,尽管有时抱怨幼儿园的任务多,但又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培训。幼儿园会担心教育“智慧”还不够全面。园长们苦思冥想办园理念是否符合当下、适应未来,老师们要保育教育一手抓、五大领域齐上阵。“停课不停学”期间,老师们当起了网络主播,律动游戏加舞蹈、科普手工讲故事,一样不落。

疫情触动了我们的反思“弦”。老师和家长都要反思孩子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孩子终身发展做什么?什么是适宜的教育?怎样是高质量的陪伴?真诚希望家园双方达成第一个共识:试着放下焦虑,舍去功利,回归育人的本真,沉下心来做好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合作者。

共识二,彼此放下偏见,重新并肩为师。很多家长认为家庭的责任是养育,幼儿园的责任是教育;也有很多老师觉得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家长就是配合自己工作而已。

家长是谁?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的年龄越小,家庭教育的影响越大。老师是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说,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园老师比家长更强调“专业”二字,这两个字可谓分量千钧,不仅包括老师要正确解读孩子的发展能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也涵括了对不同教养风格家庭的理解和欣赏、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与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不是移交教育责任,而是增加了专业的合作者。我们应该达成第二个共识: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老师和家长应并肩为师。

共识三,彼此放下博弈,关系平等和谐。孩子居家活动的方式,要从书本走向生活。老师们要明白,居家活动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不能画等号的。老师们可以定期通过“云上”分享会,以“主题讨论+自主探索+集体分享”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孩子真正能参与、体验并自主完成,而不是转嫁为家长的任务。居家活动的内容,要从固化变为共享。老师们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活动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比如邀请医生家长开设健康防疫“云”课堂,“故事妈妈”录制故事音频,爷爷奶奶分享小时候的传统游戏等。关于居家活动的实施,从要求变为接纳。每个家庭的成员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居家活动的实施不能“一刀切”。比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源,给家庭教育“留白”,允许家长自主选择适合的资源陪伴孩子游戏,并鼓励家庭活动资源共享。在共享与接纳中达成我们的第三个共识,拒绝家园之间的对立和博弈,实现家园的和谐共育。

在未来,我们不愿意看到家庭或幼儿园任何一方孤军奋战的情景。老师和家长需要达成角色归位的共识、为彼此角色负责的共识,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格局。

朱继文:特殊时期正是我们照镜子自省的时候,是对我们理解与践行教育观和课程观的考验。家园双方要深刻理解,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其意义是让孩子有自主体验感、兴趣体验感、胜任体验感。尊重孩子游戏的内驱力,才能释放孩子的潜能。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春天里,需要我們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变化,倒逼着我们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愿我们共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在此,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论坛话题:教师家长云中聚,聚焦问题展话题,家园本是一家亲,为了孩子齐努力。

猜你喜欢

家长幼儿孩子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