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发展性评价为课程建设注入活力

2020-08-04徐翠凤胡玥

教育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泥塑经验美术

徐翠凤 胡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美术领域的课程内容从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儿童的经验,从关注表现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关注儿童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从关注活动结果转变为关注活动的过程和儿童的个性化表达。而幼儿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以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通过运用评价工具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改进教学和课程设计,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宜帮助和指导的评价。其本身的内容体系、评价工具和实施过程能有效促进“儿童经验倾向”美术课程的实施。在为期3年多的行动研究中,我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将幼儿发展性评价与美术课程相融合,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幼儿发展性评价观察儿童、改进教学的有效策略。

熟悉指引,聚焦发展,即借助发展指引了解美术领域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聚焦核心经验。

幼儿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指引描述了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和发展水平的合理期望,详细地介绍了幼儿在不同年龄段需要掌握的核心经验(目标)及幼儿在该经验下不同年龄段的典型活动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实例。通过学习发展指引,教师不仅能较系统地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能较好地聚焦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领域的核心经验,具体把握幼儿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经验,美术形式语言(色彩、造型、构图、风格等)的感知和表达的经验,美术工具材料探索的经验,在规划课程时有效地聚焦这些核心经验。

细化目标,规划活动,即将幼儿发展性评价中的核心目标与课程相结合,形成具体可行的班级活动计划。

具体包括分析本班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情况、分解核心经验(目标)中包含的具体学习经验、拟定具体活动计划三个步骤。下面我们以大班泥塑活动“花房子”为例,具体说明这三个步骤的实施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对本班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现有情况进行分析。本班幼儿共35名,通过前期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到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很高,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简单运用揉、捏、压、拍等基本技能。大部分幼儿能够准确地把握和塑造生活中感兴趣的物品的典型特征,已经初具立体造型的技能,在作品中也会体现出个性特点。因为欣赏活动开展较少,幼儿对泥塑作品的感受及表达不多,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加强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幼儿对物体造型特征的细致观察与塑造能力,鼓励幼儿多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其次,教师将核心目标可能包含的技能、知识和概念进行细化。如“能感知泥塑作品的风格,并用恰当的语言和动作表达作品典型特征和自己的感受”。这一核心目标可以细化为:欣赏泥塑作品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愿意与别人交流看到或喜爱的作品,能用语言、動作、表情来表达;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丰富审美经验;能感受到作品突出的形态特征和色彩风格。又如“在泥塑活动中能积极且投入的进行创作,尝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这一核心目标可以细化为:继续在玩泥的过程中感受泥巴的特性,并依据特性进行制作;能较投入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设计和创作;巩固揉、捏、压、刻等基本塑形技能,能利用工具表现物体的细节;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再次,教师根据核心目标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设计不同形式的班级活动以支持幼儿的学习。比如“薰衣草花田”泥工活动,活动目标为尝试用陶泥制作主题故事中的经典景色,表达自己对故事场景的感受;巩固对陶泥特性(可塑性、黏性)的感知及操作;鼓励幼儿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又如“牡丹花田”泥工活动,活动目标为巩固用陶泥制作主题故事中的经典景色的技能,注意避免前一次活动中的问题;尝试表现牡丹花朵的特征,提高表现力;巩固幼儿揉、捏、压等基本技能。“说唱陶俑”欣赏活动,活动目标为通过欣赏传统泥塑作品,了解人物夸张的造型特征;丰富幼儿对雕塑的审美经验。“我喜欢的角色”泥工活动,活动目标为尝试制作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形象,表达对角色的理解;

尝试利用工具进行细节的刻画,能在造型上体现出人物的特点。

观察记录,分析诠释,即在实践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升教师对各年龄段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特点及个性化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在拟定好班级美术活动计划后,教师便可以逐步开展相关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美术经验,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量表对幼儿的活动过程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在不同美术形式上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清晰的认识。如中三班教师在记录幼儿玩泥活动时发现,幼儿是通过探索、观察模仿、联想赋予意义进行创作的;小四班教师在记录幼儿进行水墨画创作时发现,每一次幼儿将笔和纸接触后都会用眼睛注视着墨在纸上的变化,“对幼儿来说水墨画更像是水、墨和纸发生的小游戏”。而在多次玩墨活动之后,能明显看到“孩子们会把探索的经验带到画中,墨色有了深浅的变化”。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们不仅是画了一幅画,他们是这样学习的。评价分析表的使用帮助教师发现每一个幼儿学习的真实情况,这些都为教师根据不同幼儿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指导提供了有效信息。

开展研究课,以评价促教学,即在充分分析幼儿活动过程及作品所包含的发展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课程及教学的适宜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逐渐探索出了“观察—指导—再观察—再指导”的研课模式,即充分利用评价分析表观察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和需求,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给予幼儿适宜性的支持。以大三班开展汽车主题泥塑活动时的研课为例(图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利用评价分析表所观察的幼儿发展信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逐步给予其具体支持的过程。

此外,在充分了解幼儿的美术学习方式和个性化表达后,一些班级也探索出更多适宜的教学方式。如充分利用谈话法、情境法、游戏法、动作体验、多通道感知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对作品的感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表达;给幼儿大量试验和玩材料的机会;探索利用多媒体与幼儿互动等。在实施幼儿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能越来越熟练地通过观察和评价发现幼儿审美感知和创作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并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思考自己应如何储备相关知识支持幼儿的下一步活动,让教学不仅提升适宜性,也充满创造性。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提升幼儿教师评价素养的行动研究”(项目号:CBFA17111,主持人:黄珊)和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一般课题“以幼儿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美术学科教学知识的增长”(课题编号:02a208,主持人:徐翠凤)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泥塑经验美术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美术篇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泥塑作业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