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全面发展,让评价展现真正魅力

2020-08-04黄珊田瑞清

教育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分析评价幼儿

黄珊 田瑞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评价在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成长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教师的评价行为却普遍滞后于评价观念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园开展了有关幼儿发展性评价及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我园教师和幼儿的发展。

改变评价的方式:让评价更加系统化

研究之前,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一直存在。例如我园教师每周都写观察笔记,其中的分析、反思部分就是评价;班级为幼儿制作的成长档案,也有评价;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还会对幼儿进行口头评价等。那么,我们开展的幼儿发展性评价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们研究了教师以往的观察笔记,发现教师的观察和评价具有随机性。一是观察评价不全面,哪位幼儿的行为引起教师的关注,才会被观察记录,否则对这位幼儿的观察评价就有所缺失。二是存在观察记录的领域随机、评价目的随机的现象。例如一个学期中,教师对儿童语言表达的记录有2篇,对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的记录有8篇,对科学领域的记录有3篇,艺术方面的记录有3篇。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幼儿的评价需要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和寻求适宜的评价方式,以便引领教师将“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参加相关培训,我们了解了档案袋评价、作品取样系统、学习故事等评价体系。经过认真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发现作品取样系统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即过程中评价、真实性评价、为发展而评价、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而且评价的方法多元,更加系统化,包括“发展指引及检核表”“档案”和“综合报告”三个子系统。于是我们借鉴作品取样系统,开始了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本土化的幼儿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幼儿发展指引及检核表、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发展综合报告。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呈现出了连续、系统化分析的趋势。例如美术组的戴老师写道:“以前,美术活动对我来说只是幼儿半日生活中的一个小环节,从来没有思考过要系统地整理幼儿的美术作品,更不用说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课题让我第一次有了深入了解儿童画的机会。通过观察记录并使用幼儿发展检核表进行等级评定,收集、整理幼儿的档案,以及学期末在回顾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幼儿发展综合报告,让我对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发展评价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也更加系统了。”

确定评价的内容:让评价有据可依

评价的内容是评价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我园的幼儿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幼儿发展指引是评价的内容体系。作品取样系统中的发展指引是根据美国的课程标准形成的,直接套用不适宜,所以我们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要求,对其进行了本土化。

在幼儿发展指引本土化的过程中,参与的教师们对评价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即将开展的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依据。但是,当教师要真正开始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每個领域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收集档案的方式进行评价。哪些内容较适宜呢?于是我们带领教师开始研究各个领域中适宜通过收集档案方式进行评价的内容(在我们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中称为“核心目标”)。

经过研究,我们明确了核心目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整合的能力。如大班语言核心目标“完整、流畅地讲述”,包含了语用(运用语言表达想法)、语法(用意思完整的句子表达)、语音(说话流畅、发音清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二,能反映所属年龄段相对重要的发展需要,与每个幼儿都相关。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将“表达需求与想法”作为核心目标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到了中班,将“愿意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核心目标可以有效地支持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发展;到了大班,将“运用符号表达想法”作为核心目标可以帮助幼儿在大量的活动中做好书写准备。第三,能反映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特定技能。比如“了解并运用数量概念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可以体现幼儿学习数量概念的过程,而“能点数5以内的物品”就属于特定技能,幼儿一旦学会了这些技能,后面再收集档案就没有意义了。这几个特点的角度不同,但都是聚焦于幼儿的发展,围绕着课程的设计。在确定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时,我们先请每位教师罗列一些领域内和我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学习目标,再进行年级组讨论,最后共同交流,在碰撞中教师们受益匪浅。

探索评价的过程:让评价指向幼儿的发展

幼儿发展性评价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所以过程性评价档案的积累很重要。过程性档案主要包括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和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作品。在收集评价档案的过程中,教师遇到了几个问题:如何观察记录更有效?如何分析幼儿的行为和作品更适宜?

针对第一个问题,课题组在研究初期就组织了专门的培训和研讨,不仅从理论层面介绍观察记录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结合实例分析每一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通过培训,教师知道了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幼儿的思考及学习历程,比如幼儿用怎样的步骤和方法做事,用什么方式表达(绘画、口语、肢体语言等),如何使用材料,与别人的社会互动如何……同时,教师们明确了观察记录的方法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及可支配的时间。如果教师想了解幼儿如何探索材料、如何与同伴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在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等,便需要用描述性的记录方式(简短笔记、轶事记录)。如果教师只想了解幼儿是否经常在美工区涂涂画画、粘粘贴贴,是否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回应、积极发言,是否愿意尝试数学区新投放的教具等,便可以通过表格勾画、简单备注的方式进行记录(取样记录、等级评定)。此外,我们还明晰了保证观察记录科学有效的两个注意事项:一是观察记录要尽量做到“白描”,客观地描述所看到的幼儿行为和语言,避免用概括性的语言和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二是持续性的客观记录并不代表记录幼儿所有的动作和语言,一些重复的信息、可以在作品中看出的信息、不能反映观察目的的信息都无须以文字的方式呈现。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引领教师在实践—观摩—讨论—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分析幼儿行为和作品的原则。首先,围绕核心目标分析。教师的评价只根据该领域核心目标进行。例如一名幼儿画了自画像,介绍自己画了几根头发、衣服颜色等,如果教师把自画像作为体现幼儿绘画能力的档案,就只需围绕美术领域的核心目标分析,不应在分析中涉及其他领域。其次,分析要体现对幼儿年龄特点的理解。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作品解读,教师一定要基于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来分析,如小班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性、夸张性、概括性等。再次,分析要避免过度解读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分析作品时避免超出作品所能表达的内容。例如:“用黄色,说明幼儿是个阳光的孩子。”“给小兔子画上笑脸,反映出幼儿可爱、善良的一面。”

评价过程中教师遇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教师开展幼儿发展性评价中感到最难的环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等具有较高的挑战。由于个体差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能够自己研究设计出一些观察记录的方法,分析评价也准确到位;有的教师对已有方法的运用却还不够熟练。所以说,评价过程的探索也是教师在专业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了,便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提升幼儿教师评价素养的行动研究”(项目号:CBFA17111,主持人:黄珊)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分析评价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分析:是谁要过节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回头潮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