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方法”促“习惯”

2020-08-04王亚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方法小学数学

王亚

【摘 要】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陋习主要表现为“不专心”“片面性认识”“学习随意”等几个方面,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应重视小学生的这些陋习,立足数学学科的特性,以“方法”促“习惯”,改进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生学习陋习的矫正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陋习;课堂教学;矫正策略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奠基”,即助力小学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奠基”的主要路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其二是让学生建立起“生活数学”的概念,对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客观认识;其三是发掘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数学潜能,参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激发他们的数学潜力。在这一过程中,前两者的侧重点在于加大学习和巩固练习的力度,并矫正小学生的学习陋习,而后者的侧重点则在于唤醒小学生“先天”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陋习的主要表现,其次立足教学实践,通过以“方法”促“习惯”,探讨了小学生的数学陋习的矫正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陋习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陋习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归纳起来,带有普遍性的数学陋习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其一,在个体意识上,小学生“不专心”的学习现象较为普遍。數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语言,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表现出来。因此,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学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然而,数学的概念、定义、符号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耐心,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数学陋习。

其二,在行为方式上,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普遍具有“片面性”的学习陋习。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自我意识强烈。在思考问题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思维较为迟钝和滞后;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套用公式或定义,但对公式或定义的理解又不够充分,从而造成解题困难,需要教师协助和指导,久而久之,则形成了“片面性”“主观性”的数学陋习。

其三,在学习习惯上重结论而轻结果,随意性较大,具有较为突出的急躁心理。受生理因素影响,很多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中易于被外部环境影响。因此,他们在学习时往往急于求成,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审题错误频发。因他们的学习经验还较为浅薄,在解题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在多个方面的影响下,导致他们对解题结论较为重视,而缺乏反思解题过程的意识,影响了数学基础的积累。

二、小学生数学陋习的矫正策略

1.加强成功体验,消除“不专心”学习陋习

成功体验是促进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体验成功、享受成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断获得成功,才会使小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关注度,从而消除“不专心”的陋习,提高学习兴趣。

如《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课,在课堂开篇,笔者首先导入乘法的概念。

设问:乘法与加法之间具有哪些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加法的含义是“几加几”,乘法的含义是“几个几”,加法可以简化为乘法。

设问:我们之前学习过“两、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以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那么“24+24”用乘法怎样表示?

学生合作探究:24×2。

(板书:24×10)

设问:刚才我们回顾了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加法,那么这个算式用加法怎样表示?

学生合作探究:可以表示为“24个10相加”或“10个24相加”。

设问:思考下,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比如拆分整数?

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最后解答:可以分解为“20个10”加“4个10”。

练习:①12×12;②15×18;③12×21。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始终放在学习和探究上,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消除不专心的学习陋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掌握数学概念,消除“片面性”学习陋习

小学生的片面性认识往往来自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所学知识似是而非,导致他们在运用知识时错误不断,但常常又坚持己见,缺乏理性精神和反思意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基于此,教师可立足数学的学科特性,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定义等转化为生活实例,让小学生运用建模的方法去理解和概括,通过加大数学概念的教学力度,消除小学生“片面性认知”的学习陋习,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教师可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入手,如铅笔、橡皮、铅笔盒等等,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它们;其次让学生树立起“物体可用多种方法表示”的思想意识,如“铅笔是圆的”“橡皮是方的”等;再次引入数的概念,让学生称重测量各个物体的重量,学习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方法,如“5克重的橡皮”“15克重的铅笔盒”,等等;最后再归纳千克与克的概念。如此则加大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力度,提高了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而学有所用,消除“片面性认识”陋习,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3.培养学科素养,消除“随意性”学习陋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随意性较大,在学习中往往急于求成,期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许,或重视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影响了学习经验的积累。针对这一学习陋习,教师可从培养学科素养入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探索,了解数学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对数学学科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数学建模为基础,在课堂上运用建模思想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例,在课外运用建模思想将生活实例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小学生在反复建模过程中逐渐形成数感,提高空间意识、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从而改观他们的学习态度,通过学科素养的形成消除“随意性”学习陋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小学生如同初生的小树,要确保他们能够茁壮成长,首先需要清除他们身边的杂草,矫正他们的错误思路和学习陋习,其次通过教学手段给予他们养分,助力他们从小树成长为森林。因此,以“方法”促“习惯”,消除学习隐患,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沈红芳.小学数学学困生陋习形成的原因及转变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9):18-18.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方法小学数学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