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策略助力有效的主题阅读

2020-08-04庄少芸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5期

庄少芸

摘要:在主题阅读中,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聚焦关键词语,聚焦文本表达,聚焦情节推进,有助于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本文通过选取诗歌、小小说和童话三种体裁的主题阅读案例,诠释比较阅读策略对于学生主题阅读的意义。

关键词:比较阅读;得意;得言;得法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主题阅读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同伴对话,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领悟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比较阅读的思想,并能举一反三,自觉主动地进行迁移和运用,从而不断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一、聚焦关键词语,在比较阅读中得意

所谓得意,就是读懂文本的内涵。这里包括读懂文本中关键词句的含义,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意。真正的“得意”,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揣摩来领悟作者传达的意义,如果不深入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所得的“意”,也只能是看到冰山一角而已。

古诗词以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如何品关键词语,悟诗歌意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诗话“孤独”》主题诗歌研讨课,印象甚是深刻。尤其是执教者运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语,得意又得言的环节更是值得回味。“让我们跨越千年,走近诗人,品读诗句,去领悟诗人的孤独之情”在执教者的引言中,孩子们阅读起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柳宗元的《江雪》。阅读后在“求同”环节的交流中,孩子们很快应答,“两首诗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诗人借景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怀”“两首诗歌中都有相同的景物描写,比如《独坐敬亭山》写了‘众鸟高飞尽,《江雪》写了‘千山鸟飞绝,都描写到鸟”。顺着学情,执教者引导到,作者借相同的景物表达同样的心情,可是在遣词上却有不同,随即把学生的目光引至“尽”和“绝”的比较上。在借助注释理解其意之后,执教者让孩子们走进诗歌的文字和插图,走进作者的背景资料认真进行阅读,比较两个词背后隐藏的秘密。通过充分的阅读、比较和揣摩,孩子们读懂了,得意了,发言非常精彩。有的从两者的共性上发言,“两个词都可以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万般惆怅与孤独。众鸟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有的说,虽然都是借鸟儿抒发孤独,但是李白比较洒脱,比较自由,因此用“尽”,不会让人感到无望:而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对生活前景似乎感到绝望了,才会用“绝”一词;还有的说到,同样是孤独,同样面对困境,诗人的态度是一样的,虽然用不同的“尽”和“绝”描写鸟儿,但是通过下面诗句中的“孤云”“蓑笠翁”我们也读懂了诗人是在借物喻己,其实也暗含着诗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课堂上唇枪舌战,面对不同的想法,总是有不同的声音及时出现,让听课者大为称赞。对于诗歌中最能传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运用比较的策略反复涵泳,反复诵读,是能达到得意之目的的。

从熟悉的两首诗歌的比较入手,孩子们得意又得法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运用方法继续比较阅读《孤雁》和《月下独酌》两首诗,继续“诗话孤独”之旅。用结构进行迁移学习的环节对孩子们来说,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了。因为,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中比较阅读的策略。

二、聚焦文本表达,在比较阅读中悟法

从读者的角度阅读作家许申高创作的小小说,我认为最值得引导孩子聚焦的就是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即文章中总会有出人意料但却合乎情理的“伏笔”描写。因为有了“伏笔”而让作品有悬念,可读性更强。六年级第三组课文中的《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他的作品。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又选择了许申高的另一作品《想讨一本书》让学生比较阅读。两篇作品都与“读书”有关,都在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想讨一本书》主要讲一位乞丐向财大气粗的方先生讨一本书看,可是物质富翁方先生却一本书也没有。当尴尬的方先生甩下两万元给书店经理,想购买可以用来摆设的书籍时,同样受到了拒绝。

两篇同主题的文章同时呈现,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思考单的介入让大家有了学习的拐棍;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又给了学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比较阅读的成果时,孩子们不约而同聚焦到两篇文章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细节描写”,有“伏笔”。于是孩子们纷纷发言——“当读到《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时,和作者一样感动。因为作者知道了真相,知道了残疾青年为了让他看书编出善意的谎言!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伏笔!”有的说,“当走进《想讨一本书》时,读到更多的意想不到。意想不到讨书的主人是穿着破烂的乞丐;想不到住豪宅开豪车的方先生家里一本书也没有;想不到书店经理不卖书给用来装饰豪宅的方先生——文章中有太多的‘伏笔存在,都不想停下阅读的脚步”……

当孩子们寻找到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时,我顺势而导,让大家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用文字让“伏笔”之处更加生动。因此,当作者知道“马”不存在时内心的感激、内疚、难过、震撼之情就凝成一段扣人心弦的内心独白;当乞丐向方先生讨书以及书店经理不出售书籍时,作家许申高先生给了方先生两次神态上的特写——“一下子愣住了”,孩子们紧扣“愣住”进行了生动传神的补白,让这位精神上的乞丐方先生形象更显立体。从这一主题的比较阅读中领悟文本表达的奥妙后,孩子们触类旁通,原来《桥》这篇课文结尾的“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唯一的听众》结尾处“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等细节都属于“伏笔”描写,真有意思。

三、聚焦情节推进,在比较阅读中升情

童话,总是以神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小读者的目光,童话作家们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四年级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童话。听一位年轻老师执教了一节童话主题的群文阅读指导课,深受启发。执教者以《巨人的花园》为引子,在课堂中指导学生阅读了同主题的《狐狸孵蛋》《爱花的牛》两篇文章,重点聚焦情节的推进以及引发情节推进的原因。

首先,执教者让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四季优美、巨人归来、春如寒冬、孩子到来、春暖花开”概括《巨人的花园》的主要内容,从中理解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态度密切相关,感悟巨人的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他明白,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在这个环节中,孩子得到的启示是读童话要关注情节的推进并思考推进的原因,学习提取“描述情节推进”的关键信息,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接着,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狐狸孵蛋》这篇文章,要求学生找出狐狸变化的细节以及变化的原因填进情节图中,阅读后和同桌交流发现。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们感觉得到,有趣的《狐狸孵蛋》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读进去了,输出的信息准确率都比较高,不管是通过分角色表情朗读还是直接抓住关键词语畅谈感受,都能把狐狸的整个心路历程进行合理的表述,特别是交流使情节有变化的原因在于“孵出的小鸭子叫出爸爸”的场景感动了狐狸,让他决定不吃掉小鸭子,而是下定决定一直要照顾好它。当时记得一位孩子说到,“爱温暖了狐狸的心,让我们看到了善心和气的狐狸。”听了以后我很感动,四年级的孩子读童话,能读到作者的意图,能读出这份育人的价值,真了不起。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执教者让学生用方法,继续阅读童话《爱花的牛》。这个环节老师基本放手,交由孩子们自主合作交流,孩子们在阅读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读书、比较、提取、整合,学会融通关联,交流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尤其是从情节的推进中感悟主人公“小牛”的形象,升华这篇童话的主旨“热爱和平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更是值得赞赏。

通过把比较的策略运用到主题阅读活动之后,六年级的学生这样告诉我:“我们不能学了一篇文章就忘掉它,要学会触类旁通。”“阅读新的篇目时,可以把它与同类文章放在一起,再和以前學习过的这一类文章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听了这些表白,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渐感欣慰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