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教育公平——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2020-08-04伍红霞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贫困人口

伍红霞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好教育的精准扶贫,不光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从长远来看,还能缩小贫富差距, 推进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

一、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经过调查和分析,本文整理了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困难的原因,分别有:

(一)农村生源正在逐年减少

我国在近年来颁布了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了,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些富裕起来的家庭多数会选择教学条件更好的乡镇或城关学校,这就导致了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其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耕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农民,大量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有的甚至买房定居城市,他们的子女也跟随他们进城就近入学,这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源急剧下降的另外一大诱因。最后的原因是一些偏于地区的农村,教育观念依然落后,家长们对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很多孩子甚至连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

(二)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的教育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教师队伍老龄化,通过调研得出现在农村学校50 岁左右的老师占比70%,缺少新鲜血液的融入;教学科目单一,除了语文、数学其他学科基本不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教育制度的不完善,随着教育扶贫的开展,很多师范类毕业生选择去农村支教,但是编制问题没能解决,很多年轻老师选择了离开乡村寻求更好的未来。

(三)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学校校园环境简陋,缺乏很多必备的基础设施。很多学校只有一栋小小的宿舍楼再无其他,更多的学校是即使有学生食堂、宿舍及教学楼但也都是破旧不堪,学生的运动场是一块狭小的沙土地,更没有什么运动设施。在很多接受了改造和资助的农村学校,拥有了一些软件设施,多媒体设备和机房在改造时都统一安装了,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更跟上时代分发展,再加上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很多仪器设备基本上都是摆设,这些设备农村学校的课堂上没能很好的应用。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是政治意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乃至永久性脱贫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精准扶贫”符合农村生活实际,是对当前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工作成果巩固新的有效方式,对提高人民精神文明水平建设至关重要,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扶贫工作高效开展和完美收官。

二是理论意义: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分布不均,贫困人口基本存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扶贫不仅仅是扶物质上的贫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贫困的原因,真正做到脱贫致富。而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当务之急,只有孩子们的教育得到保障了,扶贫工作才能更好开展。近年来,学术界专家都对“贫困”和“扶贫”这两个概念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不断地探索,所以结合实际分析教育精准扶贫对农村贫困地区产生的影响,将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意义。

三是实践意义: “教育精准扶贫”这一举措的推行,使我们对农村教育问的关注再次提升,通过各个领域归纳总结出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推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让下一代未来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让教育资源更合理分配,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为农村教育迎来春天,为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教育的发展策略

教育精准扶贫这句话的精髓应该是在他的“精”字上,应该帮扶谁?怎么帮?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习总书记的话明确告诉我们脱贫致富的主体正是贫困群众自身。

因此我们要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从而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在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强舆论引导,“扶志”又“扶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通过教育“扶志”

“扶贫”先“扶志”,精神的贫瘠比物质的贫乏更难“扶”。我们生活在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应该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政策、内容等等,从而让贫困人口先“扶志”。在农村通过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扶志”,为阻断“贫穷代际传递”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团队可以常开展扶贫专题会议和家访等活动,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明白:扶贫先得“扶志”,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二)普及初等教育“扶智”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教育,而普及初等教育,大量建设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完成义务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也是“扶智”的重要途径。通过普及初等教育可以开启民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推动其思想进步,为农村孩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提供了阶梯,也为贫困群众学习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提供了可能性。事实证明教育是消灭贫困最好的办法,是斩断贫困问题根源的一把利刃。例如,数据显示:一户贫困家庭如果其成员能接受高等教育,就能很好脱贫。因此在农村普及初等教育,通过教育“扶智”是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职业教育促扶贫

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有效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在贫困地区开展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必经之路。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让贫困人口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技之长,除了能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还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实现由贫到富,切断贫穷之根。另外,开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还可以让贫困人口学习如何创业、就业等技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真正在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中脱贫致富。

四、结语

教育精准扶贫能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推动教育扶贫时我们要切实落实“精准”二字,避免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及特色产业资源的浪费及流失,真正做到高效、全面的精准教育扶贫。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贫困人口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扶志·扶智
隐形贫困人口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