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析

2020-08-04吴杰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美术

吴杰

长兴县古城中学

审美能力是在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引导下对现实或艺术中的对象进行审美发现、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背景下,不断提高民族下一代的审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物质社会发展的必然。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在初中阶段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实现美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通过美育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审美兴趣

审美教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但是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阶段的美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其目标之一,而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完成对于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则尤为重要。

(一)深耕细作,以知识传输为激发审美兴趣的基础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专业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而这些学科知识恰好是全方位展现美术教学的关键[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于美术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以更为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提倡让学生发挥对于美的想象,将美的概念与美术学习结合起来。

(二)善用鼓励,以学习进步为激发审美兴趣的手段

谈及美术,有的学生或许会将其视为更为高层次的艺术,其实并非如此。美术是走进生活,走进每一位学生内心的艺术,是大众的、共享的艺术,而通过美术来实现美育的途径也正是如此。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美的追求的主观意识不明显,学习动机也不准确,对于这样的情况,要通过鼓励来激发其审美的兴趣,例如,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所发表的观念有所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其形成艺术自信。

(三)挖掘潜能,以个性启迪为激发审美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而美有千万种,每一个学生对于美的天然理解也不相同[2]。美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美育启蒙。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的美术形式,对于绘画作品更为有兴趣,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剪纸艺术,对于剪纸作品有更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美术引导的时候,要取其所长,进行更为匹配的课堂互动。

二、结合生活实践,树立审美意识

审美不仅仅指的是艺术美,还有社会美和自然美,让学生们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也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术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还有来自生活与美术的结合,其他学科与美术的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结合美术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去建立对生活“美”的情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浙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生活中的纹样》,让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去搜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美丽纹样,并在课堂上介绍和分享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好的发掘了不曾被注意的生活美,继而形成对于美的意识。

(二)带领学生自然写生,发现自然中的美

写生是美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更为接近自然的一种方式。在既定的课程安排中,增加写生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自然中的景物之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十分积极的帮助[3]。以浙教版八年级美术《静物之美》为例,首先,让学生们思考在校园的室外空间中,有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静止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画笔记录下它们吧。其次,让学生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下,静物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美感,去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

三、观摩艺术作品,提高审美品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景到处都有,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的美需要去观摩,并在此基础上去思索。当学生们走进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会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不断用新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家会使用油画颜料、油墨、大理石和青铜等传统材料,而更多的时候他们还会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如大象粪便、打碎的汽车零件、巧克力和猪油等来创造新的作品。如果没有亲自看到这些,又怎么能感受到这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呢。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艺术名人作品的赏析,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完成听评析、讲评析和自我评析的过程,感受艺术作品给予个人的美学冲击,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4]。可以先从欣赏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开始,引导同学们一起去关注和研究大师的观念、风格、精神、创作手法和技术,直观地介绍不同主题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性艺术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美术展览、美术艺术讲座,当学生游学到一个城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打卡当地比较有名的艺术作品,并分享给同学们,形成互动。

此外,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美术艺术活动,通过开展美术竞赛、美术作品展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审美品质。

四、营造美育环境,鼓励美的表达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指出:“在任何社会中创新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期望不断发展的社会,应该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最佳的环境。”环境美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通过营造美的环境,能够更加激发出学生对于美的表达[5]。

一是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创意,美化学习的环境。教师要提倡学生利用美术素材,美化教师和宿舍,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品位,让他们在美化环境的过程中感受美的魅力。

二是提倡学生利用活动机会,展示活动中关于场景布置的美,由客观世界美的变化去感染内心世界美的变化,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产生对于美的强烈追求。

三是支持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强化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参加了社会的艺术美术辅导,例如像少年宫这类公益组织举办的绘画班等,掌握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的美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应予以支持。

五、结语

审美是建立在大众共性基础之上的一种行为,遵循美育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没有不变的审美,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的调整、变化着的审美。所以,教师要通过激发审美兴趣、树立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品质、鼓励美的表达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美术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术篇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