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三道弯”体态形成及展望——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2020-08-04梁怡冉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体态傣族舞蹈

梁怡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四季常青,土壤肥沃,溪水环绕,傣族人民喜欢临水而居,择水而憩。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傣族“三道弯”所特有的体态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傣族舞蹈风格,使傣族民间舞蹈深受艺术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傣族“三道弯”一般分为“静态三道弯”与“动态三道弯”。“静态三道弯”的第一个弯表现为从脚掌、脚跟到弯曲的膝关节,第二道弯是从膝关节到胯部,第三道弯是从胯部到上半身的腰部、胸部和头部;手臂还具有“三道弯”的特点,即从手指尖到手腕、从手腕到手肘,从手肘至臂膀。“动态三道弯”又称“动律三道弯”,舞者在保持“三道弯”基本体态的同时,将三道弯作为基本韵律。

一、“三道弯”形成因素

(一)历史因素

关于傣族的起源有多种解说,其中黄惠焜在《从越人到泰人》 中最早提出傣族发源于古越国的说法。自殷商以来,越人在云贵高原上便有活动的痕迹,傣族及周边地区多有发现新旧石器的遗址上存留古越人文化,种种迹象印证了傣族发源于古越国说法的真实性。傣族是古越国的后裔,保留了百越 民族对蛇、鸟图腾的崇拜以及对水的特殊情感,并发展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将其融入舞蹈,“三道弯”体态上对其表现的较为明显。

(二)地理人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毗邻越南、泰国等地区。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不仅受到古越国水文化的影响,还源于整个民族本身孕育着诸多水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傣族人民傍水而居,种植水稻,以稻为食,以水为生。傣族舞蹈上,不论是身体的“三道弯”还是手部、腿部的“三道弯”,无不体现出傣族舞蹈如水般柔美流畅的审美特征,蕴含着傣族人民如水般柔和细腻的性格和恬静淡雅的生活状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其获得了“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又由于傣族人民向来有模仿的天赋,模仿大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生命及其形态与生活习性,将明显的特征融会贯通统一标出为“三道弯”。这一切出于傣族人民向往自然、渴望美好事物的内心诉求,他们将一切美好的愿景寄托在“三道弯”的表达之中,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

终年高温的气候,是西双版纳女子上身穿着紧身短衫下身穿着筒裙的主要原因,筒裙一般高起腰间,长至脚踝,紧紧地裹住下半身,突出女子腰、臀、腿间的“S”曲线。筒裙是“三道弯”体态的动力来源,能较大限度的将女性曼妙柔美的身段曲线体现出来。

(三)宗教信仰

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出于他们对佛教虔诚信仰,使小乘佛教“积善行,修来世”的主张基本上已经深入到每个傣族人民的心中,其中受小乘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影响,温柔、善良是傣族人民最主要的特征。“三道弯”作为傣族舞蹈所特有的体态,是傣族人们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它的舒缓流畅、玲珑婀娜的线条最能展现出傣族女子柔美灵动、平和善良的性格特征。

佛教的传入,使周边高棉、印度等地区的文化同时传入傣族。傣族舞蹈从高棉、印度舞蹈中吸收了大量的精华,其对人体曲线美的追求,影响了傣族舞蹈中腿部的“三道弯”与印度舞蹈中的屈膝半蹲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

(四)图腾崇拜

新石器时期的傣族传承了古越国的蛇、鸟图腾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孔雀逐渐被视为傣族人民心中的圣鸟。孔雀安静地栖息在树枝上的自然形态便是“三道弯”,傣族人民不仅对孔雀一板一眼、单纯的静态模仿,还有它的舒畅流动与生活习俗,模仿孔雀漫步、追逐嬉戏、开屏、飞翔等动作,将“三道弯”的特征细致到身体的各个关节。

二、傣族“三道弯”的传承与发展

傣族“三道弯”具有比较稳定的传承性。最早的“三道弯”源于傣族人民对动物体态单纯的静态模仿,出于满足社会集体意识的心理需求,当时的“三道弯”更追求造型感与相似度。随着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进步,“三道弯”开始倾向于对思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一种向往自然、渴望美好事物的内心诉求与美好愿景,形神兼备,进而赋予它灵魂与生命。再是当傣族舞蹈开始搬上舞台时,“三道弯”以一种标准化的形式被定义。舞台形式出现的“三道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加注重审美表达与艺术追求,为其规范化与程式化张本,走向艺术的更高境界。时至今日,傣族舞蹈在世界中的民族文化价值已不可替代,同时“三道弯”的体态特征也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可。在中国,“三道弯”基本成为了傣族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傣族舞蹈的“三道弯”更是区分于其他民族舞蹈的重要标签,当今陆续出现的对傣族舞的热爱者及模仿者,“三道弯”的发展开始走向巅峰。在世界舞蹈界,“三道弯”开始运用到各国舞蹈之中,如阿拉伯舞中的屈膝扭跨,巴厘舞中身体动作的“S”路线等,都兼收并蓄了“三道弯”这一元素。

就“三道弯”的创新性而言,其内容上,在保留原始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巧妙融合现代舞诸多元素,充分映射出以表现多元化人文精神为典型的现代舞精神,使傣族舞蹈与时代接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当今,现代舞在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呈现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傣族舞更多被赋予现代元素与艺术家的主观色彩。形式上,从动作节奏、舞蹈语汇、风格和舞美等方面不断发掘新的表达形式。例如《云南映象》中的《月光》,以剪影的形式将“三道弯”体态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加之对形成“三道弯”节奏的切分处理与局部动作的巧妙设计,才使得“三道弯”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方面来表达创作者背后的审美倾向。审美标准是与时俱进的,“三道弯”体态的审美特征根据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的进步也是不断发展的。对于“三道弯”体态,也不再是停留在认知的浅层表面,更是一种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作为傣族舞蹈最典型的体态特征,“三道弯”蕴含着傣族舞蹈柔美流畅、细腻委婉的风情特色,展现着傣族女子的平和善良、妩媚动人的内在性格。首先,“三道弯”所特有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内涵要求我们从文化着手,通过一系列对傣族历史观念、人文内涵的理解,来认知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形态。其次,要求我们从文化中来又从文化中去,透过形态的表象,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审美倾向,剖析溯源傣族背后蕴藏的劳动生活、风俗文化及宗教信仰。最后,要求我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风格语汇、动作节奏上挖掘新的表达形式,使傣族舞蹈与时代接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为傣族的“三道弯”体态开拓了审美意义,提高了其文化价值,从而使傣族舞蹈的审美性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状况,促使各个地域存在不同的审美倾向。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汲取本地风土人情的精华。西双版纳的一方水土,塑造了傣族“三道弯”所特有的体态特征与其别具一格的舞蹈风格,借图腾崇拜,化“巫”为“舞”,展现出自身独特的形体美。当今,在与时俱进的审美情趣推动傣族“三道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不仅增强了傣族在中国内外的影响力,也推动了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态傣族舞蹈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浩然听笔走龙蛇,气格疏朗体态健——浅论“海上四大家”蒲华的书法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动物玩家之蝴蝶鱼